小说评论杂志社
分享到:

小说评论杂志

《小说评论》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等。
  • 主管单位:陕西省委宣传部
  • 主办单位: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
  • 国际刊号:1004-2164
  • 国内刊号:61-1017/J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52-108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3
  • 综合影响因子:0.14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小说评论 2013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小说评论杂志文坛纵横

“用背脊读书”——重构文学阅读的意义境域

摘要:没有任何真实的存在,除了你的内心世界。——叶芝一有人第一次到你家,发现你那极为可观的藏书。在书架上:有你多年来求之不得的书,有你出于强烈愿望冒着小雨买回的书,有你从不同图书馆里借来的书,有你向别人借到的书,有与你现在的工作相关的书,有你早已计划要看的书,有你现在不需要但某天可能会看的书,
4-15

重读别林斯基

摘要:5月26日,是别林斯基辞世的日子,而2013年,则是他逝世的第165个年头。在这个文学风尚不断变换的时代,别林斯基已然是一个黯淡的名字;在那些趋新求异者的眼里,他的文学批评,也早就过期失效了。但是,在我看来,别林斯基是自己时代文学的引路人,是普希金等大师的知音,是果戈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伟大作品的助产士。他的堪称经典的文学批评,
16-23

内在的经验

摘要:在《内在的人》一文中,我指出现代小说和传统小说不同,它深入的是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写的是人类内心那种极为隐秘而细微的经验,那种不安、恐惧、绝望,根植于内在的人——这个内在的人,是一种新的存在经验,也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主角。在这个内在的人里,作家追问存在本身,看到自己的限度,渴望实现一种存在的超越,并竭力想把自己从无能、绝望、
24-29
小说评论杂志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评论小辑

“说话”与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文体美学——从《废都》到《带灯》

摘要: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系列已经是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上最为壮丽的文学景观,能与之媲美的作家作品屈指可数。《带灯》的面世再一次成为文学事件,足以证明贾平凹文学影响力之深巨,既关乎当今中国的世态人心,亦牵涉中国小说的文体命运。我不打算从题材和主题的角度来谈论《带灯》,《带灯》的题材和主题无疑是敏感而前沿的,它与当今中国的"三农"问题有关,与乡村基层政权建设有关,
30-42

论《带灯》及贾平凹中国式文学叙事

摘要:近些年来,创作界与理论界更加深入思考中国化的文学写作问题。这背后隐含的是对于五四以来中国文学写作西化影响的反思与拷问。但是,什么是中国式的写作?怎样建立中国式的写作?这可谓是见仁见智。但在笔者看来,最为关键的应当是对于中国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与精神的承续,在此基础上,融汇西方的文化精神等,写出中国所独有的文学艺术味道来。这种味道,不是附着于言表,而是透在骨子里。
43-57

论《带灯》

摘要:一、社会问题与被"囚禁"的生命存在在2012年一篇广有影响的文章中,批评家孟繁华曾经专门指出"50后"作家小说写作上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更多地驻足于历史题材,"对这个时代的精神困境和难题,不仅没有表达的能力,甚至丧失了愿望。"但我从同样属于"50后"作家的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中所得到的,却恰恰是一种完全相反的感受。
58-69

以“有情”之心面对“尖锐”之世——读贾平凹的《带灯》

摘要:读贾平凹的《带灯》,让人感到有兴趣的一个问题是,像《带灯》这样的以乡镇干部为主人公的小说有很多,《带灯》的特色在哪里?另一个问题是,《带灯》与贾平凹近期的小说《秦腔》、《高兴》、《古炉》相比,有什么相似与不同之处?在贾平凹关注当代乡镇生活时,他在写法上有哪些变化,又有哪些不变的因素?描写乡镇干部生活的小说,
70-72

关于《带灯》及贾平凹小说的几个问题

摘要:《带灯》出版有半年了,捧者有之,诛者亦有之,但大多不得要领。对于贾平凹这样一个具有近40年写作经验的作家,简单地肯定或者简单地否定都属轻狂之举。近40年来,贾平凹从散文、中短篇到十部长篇,始终没有停歇,而且每一部作品都试图找到新的体验方式和叙事方式,因此,
73-77

从文本叙事到生活言说——由《带灯》看贾平凹小说新变

摘要:当下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言说时代",舆论环境的宽松特别是互联网的发达使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强权话语一统天下的权威局面被打破了,言说呈现出分众化的特点。以往被忽视甚至被损害的普通大众及每个个体的个性和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关注,
78-82

体制内边缘人的权力批判及其限度——论贾平凹小说《带灯》中的“带灯”形象塑造

摘要:"带灯"是贾平凹的长篇新作《带灯》中的中心人物,她是秦岭深山里一个小镇——樱镇的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一个基层政府公务员,主要负责全镇的社会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工作。在乱象丛生的乡村环境里,"带灯"身处以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为诉求的镇政府和道德颓败、动物式生存的农民的夹缝中,在制度和良心、理想和现实之间难以兼顾、备受煎熬,最终在一次乡村械斗后,成为替罪的羔羊,
83-88

底层写作的三个维度:以《带灯》、《那儿》作比较

摘要:新时期文学经过先锋化写作、个人化写作等几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已经又重新回到关注现实的写作之中。在这一文学转向的过程中,底层文学写作类型的兴起在文学界乃至整个社会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在这方面用力比较深的作家有贾平凹、曹征路、陈应松、胡学文、刘继明等,他们创作出了一批质量较优的作品,得到了读者与批评界的好评。
89-94

贾平凹《带灯》的生态反思主题

摘要:贾平凹是一个具有自觉生态意识的作家,其生态意识建立在他对现代物质文明反思的基础上,并在对社会发展的持续关注下逐渐完善和自觉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江浙日记》,贾平凹反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贾氏认为经济要发展,必然破坏生态环境,只有用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
95-99

飞舞的皮虱与闪烁的萤灯——读贾平凹的小说《带灯》

摘要:《带灯》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乡镇女干部的故事。这是一部有苦味的小说。虽不能说苦得不可下咽,但只要读过,苦涩便会长久地留在舌端。《带灯》是一个隐喻性的文本。读过《带灯》的可能对小说中繁冗的鸡零狗碎记不住,但书中一些隐喻性的意象却会长久地留在脑海里。隐喻使得整个文本大到情节结构、
105-109

论《带灯》对乡镇干部形象的整塑与超越

摘要:"那么大的地和地里长满了荒草,让贾家的儿子去耕犁吧。于是,不写作的时候我披着人衣,写作时我披了牛衣。"或许很多农裔城籍作家在关注农村时,也能作出如此醇正地心迹表白,但却鲜有人能如贾平凹,以真正地田野调查的方式,一遍遍地耕犁在农村的各个角落,犁铧所到之处,现实暴露出来,平静撕裂开去。《带灯》无疑是贾平凹新开垦的一块土地,
110-114

解析《带灯》的上访死结

摘要:《带灯》中,贾平凹一如既往地表现了他对现代文明隐隐约约的不信任,特别是当现代文明将其意志一相情愿地强加于质朴安宁的乡村生活,扰乱了村民们原始的和谐与稳定时。古老的礼俗社会的权威在现代文明到来时而悄然隐退,宗庙及其与之相连的长期形成的礼俗约束的弱化,
115-118
小说评论杂志九十年代小说研究

主持人语

摘要:90年代文学批评注意的是余华创作由先锋小说向现实主义的转型,很少关注到他与现代文学传统的内在联系。而鲁迅,恰恰是了解90年代作家自身变化的一个观察点,余华和他的小说,正是在这个节点上回到"现代文学传统"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本文作者采取细读手法,对两位作家的小说进行比照式的阅读,这种手法是当代文学史研究重归传统学问的一种尝试。
119-126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评介与传播研究

韩国文化语境中的余华

摘要:韩国 自1992年与中国建交以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呈积极姿态,并且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两国关系逐渐回暖的连续几年中每年都有30多本译本出版发行。纵观中韩建交以来译介到韩国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不难发现,余华的作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其本人也由此成为众多研究者的重点研究对象。到目前为止,包括短篇、
127-134

莫言《天堂蒜薹之歌》的西班牙文译本

摘要:2012年中国著名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近年来我国最受关注的文化事件之一。尽管作家本人在得知获奖消息时,谦虚而谨慎地表示"狂喜并惶恐"(凤凰网,2012),如果我们能对莫言作品做出严肃的文学价值评判,并考虑到他在国外已然享有的知名度,应该说他的获奖还是实至名归的。
13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