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杂志社
分享到:

小说评论杂志

《小说评论》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等。
  • 主管单位:陕西省委宣传部
  • 主办单位: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
  • 国际刊号:1004-2164
  • 国内刊号:61-1017/J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52-108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3
  • 综合影响因子:0.14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小说评论 2012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小说评论杂志专题批评

莫言、诺奖与百年汉语写作的命运

摘要:莫言在2012年10月11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应该是一个足以永载史册的重要事件。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莫言的此次获奖,对于中国文学而言,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我们都知道,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面向全世界的文学奖。作为一个视野格外广阔的国际文学奖,可以说世界上所有语种写作的作家,都在诺奖评委会的关注视野之中。
4-10

修辞与伦理:莫言《蛙》的叙事修辞学解读

摘要:一、从"幻觉型"到"心理型"作品的转向莫言作为当今中国充满不竭创造力的先锋性作家,他几乎每一部新作的出版都能带来文坛的震动。莫言作品的精神徽章是如此鲜明,从《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家族》,到《酒国》《丰乳肥臀》,再到《檀香刑》、《生死疲劳》,莫言在叙事手法上可谓不断创新,但无论怎样变化创新,我们都觉得那仍然是莫言的作品。但近读莫言的新作《蛙》,却使我获得了完全不同的阅读感觉。尽管这部作品仍然根植于高密东北乡那片神秘的土地,
11-18

论莫言《蛙》的生命哲学与生命自觉

摘要:莫言的《蛙》因其"计划生育"题材与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契合而广为时人关注、褒扬。评论者亦多在独特题材营构的历史场域中论述涉及的诸如历史与现实、启蒙与反思、个人与国家、罪感与救赎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再由此旁涉文本的形式创新、人物塑造、主题设置。不过,这类重大而敏感、易引人过度关注的题材往往会遮蔽文本的主题,侧重社会历史维度的读解和评论很可能会导致对文本形而上意味探求的漠视。其实,在历史和现实夹缝中屈伸夭矫的生命强力,在蛙鸣中蓬勃而出的生命欢唱,
19-24

论《蛙》意蕴与结构上的缺失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是最为客观和权威的一个文学奖,也是世界公认的影响力最大的文学奖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应该说,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莫言的小说,就是没有缺陷的,就是完美无缺的。从冷静的理性角度,对他的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学理性批评,我想,或许更能体现我们对诺贝尔文学奖的一种大气的态度,一种从容的态度。正因此,我想在本文中,谈谈自己对莫言代表性作品之一的《蛙》的批评性意见,以就教于同好。
25-30
小说评论杂志文坛纵横

其言直,不隐恶:论韦君宜的晚年写作

摘要: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一个人可以放弃很多东西。但他却必须思想,而且具有把他的思想表示出来的深切需要。当有表现需要的时候而被迫保持缄默,这是非常令人难受的。——密洛凡·德热拉斯:《新阶级》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韦君宜的文章,就想通过这种较为庄严的方式向她致敬:抱衰年废病之身,著"述往思来"之书,实在是很了不起,很值得尊敬的。而文章的题目,
31-41

论风景之死

摘要:早在2004年,雷达曾著文指出:"近年来,在创作上呈现出几条大的审美走向",他总结了五条,其中有三条暗中指向同一点,即古典文学中最受推崇的美学方法风景描写、意境的营造都在发生巨变,甚至在消亡。第一条是"最大的变化在于文学重心的转移:‘都市’正在取代‘乡村’"。①乡村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代表大自然,乡村的消失便也指向大自然在文学中的消失。第二条是"欲望化描写与道德理想的关系构成了当今审美意识中非常突出的矛盾。"他陈述道:"这里不是指哪一种题材,而是渗透于几乎所有题材中。人的欲望固然从来都有,但在今天,也许由于利润法则的刺激,也许由于商品化、
51-54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家档案

主持人的话

摘要:晓苏是我熟悉的作家,也是我的老朋友,与许多作家朋友不同,他就生活在我附近。我们供职的两所大学脸对脸,门对门,用一句俗话说,是兄弟院校,我们因公私事务,平时也有很多交往。按理,主持这个专辑,应该有很多话可说。但不知为什么,打开电脑,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本辑主笔金立群说,晓苏是"一个孤独的写作者"。虽然他说的是晓苏的写作,不属于哪一群、哪一派,或哪一种潮流,而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探索者,但却让人觉得晓苏似乎是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一个哲学家,或一个思想者。
55-56

有意思与有意义——自述

摘要:我这里所说的有意思的小说,是相对有意义的小说而言的。有意义指的是有思想价值,有意思指的是有情调有趣味。最好的小说,无疑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那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完美的小说。在这种小说中,意义和意思这两个元素不仅都有,而且两者是水乳交融的,是严丝合缝的,是浑然一体的。打个比喻,它们有点像一对情人正一丝不挂地缠绕着,如胶似漆,难舍难分,割都割不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完美的小说却少而又少,不但在中国罕见,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不是太多。
57-58

一个孤独的写作者——晓苏访谈录

摘要:金立群:晓苏,你好!你的小说似乎和当下主要的写作潮流都有些距离,所以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你的小说虽然有两大显性的题材:乡村与校园;虽然涉及底层生活与知识分子的精神空间,但是却和通常的阅读预期有所距离而难以归入相应的写作潮流中。我想今天就和你一起探讨你小说中这种特别的感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无法归类?
59-62

论晓苏的短篇小说创作

摘要:晓苏曾多次说过要写有意思的小说,因为生活是如此的没意思,所以小说应该有意思,"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适合拯救我们。不过"有意思"和"有意义"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为什么"有意义"多半不那么"有意思"呢?那我们就不妨从晓苏自己的创作中去品味一番他所追求的"意思"吧。一晓苏的小说,往往有着表面的情节的趣味,而且取材往往带点"色"。比方说,《钟点房》就讲述了一个既令人啼笑皆非,又可使人想入非非的故事。"我"的表哥杨官,40多岁了还没结婚,欲望无处发泄,偷看女人上厕所,被人揍了一顿。我心生怜悯,遂花钱开钟点房,想给表哥找小姐,聊以满足,
63-68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形势分析

空间视域下的当代都市扩张与底层文学书写

摘要:当代中国迅猛的都市扩张,并不仅仅意味着物品生产与交换的扩张,更意味着都市空间本身的生产与扩张,这种空间的生产和扩张不但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甚至还深刻改变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经验根基与总体格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异军突起的底层文学创作,尽管题材的多样化、命意的多向性特征使其面目至今让人混淆莫辨,然而细细考究其与时代社会的横向关联,便不难发现,此种文学潮流的出现,始终无法逃避当代中国都市空间生产与扩张的背影。而这,就为我们从空间角度审读当代都市扩张与底层文学的联系提供了可能。
73-77

农民工文学中的空间正义

摘要:空间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维度,而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实践活动,能够直接而有效地表征社会空间实践及人们对时空的不同体验,因此,从空间这种视角切入对近年来农民工文学进行探析应该不失为一种重要且必要的研究路径。本文旨在探求并解析农民工文学对空间正义的书写情状。一迈克·克朗在其《文化地理学》中,认为文学创造并赋予具体地理空间不同的意义,文学作品是"文学与地理的融合",作为一种经历了生活空间变迁的社会实践,能提供"认识世界的不同方法"。
78-84
小说评论杂志《花城》研究

《花城》与新时期文学批评的踪迹

摘要:一、从当下的热点到《花城》的文学批评《花城》历来作品与批评并重(据笔者统计,从1979年创刊到2010年,《花城》共发表理论批评文章527篇),为当代批评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对先锋文学的转型、后现代的兴起、大众文化的研究、第三种批评、新生代作家论、先锋作家论,等等,这些都是对文化与文学思潮的具体而精准的把脉。其实,《花城》的贡献远远超出了一个纯文学刊物所能做到的。国外小说评介、作品争鸣、当代作家论、当代作家访谈录、笔会笔谈研讨会,等等,成为《花城》长期以来的重头戏,刻下了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鲜活而真实的轨迹。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一些评论家的文章,
85-91
小说评论杂志《钟山》专线

精神的寻根与“八十年代体验”——评刘仁前长篇小说《浮城》

摘要:一20年前梁晓声出版了长篇小说《浮城》,至今我还记得当时那种震撼而恐惧的阅读体验。为之震撼的是浮城里那可怕的生态环境与人性的异化,恐惧的是面对这样的世界,我们何去何从?是否每个人都会被裹挟进小说所象征的那种荒诞的"末日世界"中不能自拔?因此,20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刘仁前长篇小说《浮城》的时候,那座飘浮无根的浮城马上浮现在眼前,
92-96

当思想者遭遇群氓——评肖元生、周韫的长篇小说《驼囊》

摘要:对于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一直是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的重要命题,最著名者莫过于"钱学森"之问,可至今也未能找到切实有效的答案。为了改变应试教育的僵化局面,各种"教改"、"课改"层出不穷,可最终结果却往往与设想背道而驰,以至于出现了名为"减负",实则负担越来越重的现象。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仔细审视肖元生、周韫的小说《驼囊》(载《钟山》长篇小说2012年B卷),就有了一种别样的意味。
97-99
小说评论杂志金仁顺评论小辑

直抵复杂缠绕隐晦的人性深处——金仁顺非常态情爱小说《彼此》赏读随笔

摘要:何谓非常态的情爱呢?举凡那些脱离了正常社会心理情态的情爱,诸如残缺之爱、畸形之爱,一时的苟且之爱、轻佻之爱、变态之爱、突如其来又转瞬即逝的邂逅之爱等等,都是非常态的情爱吧。因为这样的文学作品,写得好的,往往深入到人性的深处,有助于满足我们窥探人性隐秘的审美欲望。而这种欲望,追根溯源,就是人类社会形成的早期,写在阿波罗神殿大门上的那五个字:"认识你自己。"
100-102

残茶凉透,在水面上凝留下一股冷香——读金仁顺的长篇小说《春香》

摘要:一"发生在南原府的新鲜事,没有一件不与香夫人有关。姿色出众的妙龄女子们更是要被人拿来与香夫人比来比去。这种比较让两班贵族家的小姐们很为难,倘若她们的容貌不能和香夫人相提并论,她们高贵的身份中就多了一些可以被平民轻蔑嘲笑的东西;而一旦她们身上的某些部分与香夫人扯到了一起,某些不贞洁的东西又必然会沾染到她们身上。"
103-106

《春香》阅读札记

摘要:一、"乌托邦"与社会现实"男人能够全身心地爱上一个女人,是件风流事,更是件好事,正因为是好事,大家才热衷于拿风流事说长道短。"——《春香》金仁顺香夫人、春香,还有她们的奢华府邸——香榭,就在人们的"说长道短"中演绎着传奇。这是一个男权社会体制下女人创造的神话。香夫人挥一挥衣袖,用她的香艳将全天下的男人收拢在她的裙下。金仁顺想要建构起这样一个让女性自由呼吸的世界,因此,香榭成为女性追求自由的"乌托邦"。香夫人维系着当年翰林按察副使大人送给她的香榭豪宅的日常用度,让春香、银吉、金洙、小单、凤周先生……生活在香榭里的每一个人能够过上富足、奢华的生活。而这些①④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8月,第34页。
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