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小说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 61-1017/J 国内刊号
  • 1004-2164 国际刊号
  • 0.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小说评论是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小说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

小说评论 2009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形势分析
文学与生活关系再考量4-7

摘要:在充斥着各种“现代”和“后现代”文化话语的时代,“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话题明显显得落伍或者说不合时宜。作家们(尤其是比较年轻的作家)都在用“想象力”、“感受力”之类的词汇来规避“生活”,似乎一谈论生活就贬低了他们的天才,就伤害了他们的文学创造能力;理论家对之也讳莫如深,周旋在更时尚更玄妙的文化理论中。

题材价值与文学史意义——简论几部知识分子题材长篇小说8-11

摘要:新时期文学中,某些曾经轰动一时的“名作”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不忍卒读。譬如开新时期文学之先河的“伤痕文学”代表作《伤痕》,晓华的故事是如此单薄,其艺术幼稚一目了然。笔者倒不是说要站在今天的高度去要求过去的作品(这同样是幼稚的),而是说文学作品具有多种层面甚至是多个时段的价值__至少是具有这种可能性的。

小说评论杂志文坛纵横
延安之后文化的去向12-18

摘要:进行了整整一年的有关延安艺术变革的讨论,我们现在要对它的影响做一个总的阐述。 传统与现代性是一对如影随形的难兄难弟,对于非自愿非原动地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不发达国家民族来说,这对矛盾的彼此冲突和弥合,尤其内在于它的历史过程。但这二者的关系,并非割裂着的,相反重要的是,

小说的技术冷漠症19-24

摘要:开篇即需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技术”,并非小说的技巧,而是泛指生产力域里的技术,即具备造“物”功能的技术。前辈国人在正视“技术”(Technology)一词的时候,大概也是惶恐不安、欲迎还拒,老祖宗的遗训不能丢,枪炮杀到眼前,自己的土炮不能转弯,总得想办法去扭转这些颓势,只有修身养性的道德伦理问题解决了,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家档案
主持人的话25-26

摘要:“文学的杂交优势”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在今天这个时兴谈论“中国经验”(或“本土经验”)的年头,再听红柯谈论这个话题,而且是用他的切身经验作根据,就别有一番滋味。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也谈“中国经验”,其中的一层意思是,没有纯粹的中国经验,不必要也不可能追求到纯粹的中国经验,那原因也是因为自近代以来,凡中国的人情物事,

完美生活,不完美的写作——红柯访谈录27-30

摘要:李勇:还是先从“生活”谈起吧,当年您为什么去新疆? 红柯:生活和写作的关系这种老皇历对我来说还是有很大的作用。我原来是写诗的,到新疆去的想法也是写诗的。一个人的写作要根据自己的所长,要有所选择,你选择不好,到头来可能白忙活。建国之后陕西文学的传统,从柳青到今天的陈忠实、贾平凹,小说一直是强项。

文学的杂交优势31-32

摘要:新疆这个名称是清末左宗棠西征后出现的,宁夏青海更晚,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前后设省,元明清整个西北就是陕甘行省,西汉开始嘉峪关以西叫西域。最早通西域的都是陕西人,从官方到民间,直到今天,天山南北的土著汉族大都是陕甘籍,整个大西北都叫秦,秦腔是西北剧种,通行陕甘方言,风俗习惯差不多。

论红柯小说创作新变33-39

摘要:有人称红柯的小说为“诗意小说”,其实这种说法并不贴切,因为从总体来看,“诗意”所包含的优美和余裕并不属于他,他的小说更浑朴粗野,而在浑朴粗野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清净肃穆气,仅用“诗意”来形容又显得有些单薄。说“诗化小说”是不是更好一些呢?“诗化”不仅强调了结果,也强调了过程,

红柯主要作品目录40-40

摘要:短篇小说集 《美丽奴羊》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 中短篇小说集

小说评论杂志刘醒龙长篇小说《天行者》评论小辑
底层、基层及表述的悖论41-46

摘要:见过小说家刘醒龙,在十多年前的武汉。那时《凤凰琴》刚在全国公映,刘醒龙也只三十来岁,像是刚从黄冈调到武汉。他的底层阅历及《秋风醉了》,令人很为期待。但稍后阅读他的《白菜萝卜》,深感不能共鸣。2004年《天涯》等刊物发起“底层写作”讨论,刘醒龙小说不时被列入其中。

暖昧时代的精神叙事——评刘醒龙的《天行者》47-51

摘要:在一个可以想见的未来,乡村民办教师,将消失和湮没在渐行渐远历史中,成为不为世人记取的背影。为这样一群位卑沉默的潜行者立传,不仅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更是刘醒龙在坚硬而荒谬的现实生存中寻求一种精神指证与灵魂拷问的努力。如果说,《凤凰琴》是对乡村民办教师的生存实相与精神侧影的一个印象式聚焦,

于遗忘处开始书写——评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天行者》52-55

摘要:近几十年来,中国大地发生了许多历史性的变革,有很多的人,很多的事情,就在这些变革中渐渐地消逝了。曾经承载过某些事件,被划分为某类人群的人们,失去了他们的身份和地位,甚至到后来,连这些事件和人曾经拥有的个体和集体名词,都不再被人提及和了解。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现象研究
阅读方式的嬗变与当代文学创作转型56-59

摘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和阅读对象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阅读方式,也深深影响了当代文学创作的转型。

网络文本的电子语篇特征60-62

摘要:80后文学作品与网络密不可分,研究其网络文本特点就成了学界关注的重点。针对80后文学,有学者曾就(1)网络电子文本与传统纸介文本相比,指出了“电子文本”的优缺点。(2)网络电子文本向纸介媒体转换时发生的符号转换与改写,网络文学独特的文本特征等问题进行探讨。

小说评论杂志陈应松近作笔谈
神异的传奇故事——读陈应松长篇小说《猎人峰》63-65

摘要:如果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把陈应松的小说看作“底层文学”的代表,显然将他的创作低估了。尽管陈应松自己也在反复诉说着“底层文学”写作的理念,可是我注意到,这一概念是一些文学批评者刻意制造出来的,可以体谅得到的,其用意是总结文学创作的规律以期指导创作,其深层原因在于我们当前的文学创作并不令人满意,文学创作的环境也不容乐观。

和谐:人·自然·社会——陈应松《八里荒轶事》文本细读66-69

摘要:常言道: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细读陈应松“神农架系列”,以他的颇具代表性中篇小说《八里荒轶事》为例来说说陈应松小说的特色。

论陈应松小说的空间化叙事特征——读神农架系列小说70-73

摘要: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出版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一种是肯定性的,“湖北作家陈应松近几年的‘神农架系列’中篇小说则以高度的概括力和深刻的思想蕴含给当下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雄健的山野气息。在‘欲望化叙事’已呈泛滥之势的今天,陈应松介入现实的勇气,反思生活的写作姿态,面向底层民众生活的精神立场就显得尤为可贵。

人兽博弈的无限可能——陈应松近作《巨兽》解读74-76

摘要:2009年《小说选刊》第6期,《小说月报》第7期不约而同选载了湖北作家陈应松的中篇小说《巨兽》。记得2008年他的长篇小说《猎人峰》出版,他曾说过“我对长篇有了极大的兴趣,找到了一条通道。以后,我基本上不写中短篇了,想专心写长篇。我对长篇充满着信心,因为它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