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小说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 61-1017/J 国内刊号
  • 1004-2164 国际刊号
  • 0.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小说评论是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小说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

小说评论 200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小说评论杂志文坛纵横
永远站在鸡蛋一边——论超越了文学的文学精神4-9

摘要:如果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三流以下的作家和批评家,往往局限于津津乐道地谈论“文学”本身,或者仅仅满足于追求纯粹的“文学”价值,而那些真正达到自觉境界的文学家,关心的则是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更喜欢谈论文学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作用——他们赋予文学以为人类服务的性质,甚至赋予它以宗教的拯救苦难的使命感和庄严感,把文学当做帮助人类获得自由和尊严的伟大手段。

旧形式的利用和改造10-17

摘要:延安的艺术变革有个奇怪的特色,它并非通常意义上求“新”的实验,相反和“旧”有不解之缘,主要成就体现在对旧形式的利用和改造上。

性饶舌的困与罪18-23

摘要:每看到当下作家的性饶舌,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聪明人米歇尔·福柯,他有一个相当有趣的提法,“饶舌的性是我们社会的众多标志之一。性既受到约束,又急于表白,一旦我们碰上它和拷问它,它的回答就会滔滔不绝。终于有一天,一种有着美妙隐身法的机制逮住了这个多嘴多舌的性。它让性在快感与强制、赞同与审查的混同中说出了自我和他人的真相”①。饶舌之物让人厌烦,沉默之事却惹人同情,人本身就不是耐烦之物,有如此的反应,纯属天性,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没有厌倦地理解喋喋不休,比如说上帝的独生子、神父等。我更想弄明白,性为什么成为小说唠叨之器?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饶舌的毛病为什么越发严重了?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家档案
主持人的话24-25

摘要:人说刘庆邦是“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这让我想起了短篇小说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的命运。

“我的创作是诚实的风格”——刘庆邦访谈录26-30

摘要:杨建兵:刘老师。您好!从您的处女作《棉纱白生生》到成名作《走窑汉》,再到《红煤》,您的创作经历已达30余年。在这期间,您为读者奉献了《鞋》、《梅妞放羊》、《神木》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尤其是您每年十四、五篇短篇小说的创作速度和上乘的创作质量。令许多作家都为之叹服。您能谈谈您写作的动力来自哪里吗?

从写恋爱信开始——自述31-33

摘要:我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1960年我9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带着我们兄弟姐妹6人过日子,家境十分贫寒。此后不久,我祖父和小弟弟又相继死去。我是家里的长子,过早经历的亲人们的生死离别,给我的心灵成长罩上了一层阴影,养成了我压抑、向心、敏感、自尊和负责的性格。1967年初中毕业后,我回乡当了两年农民,1970年被招到煤矿当工人。9年的矿区生活,使我的人生经历更丰富,为后来的创作无意识地积累了大量感情和素材。

小说评论杂志作家手记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写作手记(连载十一)40-45

摘要:生命历程里的一个下午 至今依旧准确无误地记着,写完《白鹿原》书稿的最后一行文字并划上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的时间,是农历1991年腊月25日下午。在原下祖居的屋院专业写作生活过了接近10年,不知不觉间我已经习惯了和乡村人一样用农历计数时日,倒不记得公历的这一天是几月几日了。

小说评论杂志专题研究
我所经历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46-51

摘要: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工作中,我担任评奖办公室主任,前后经历了一些过程。写下这篇文章,是充当一份备忘录,提供一些情况,也谈些个人看法。

我所知道的茅盾文学奖52-57

摘要:一、设奖来由 据我所知,茅奖的历史可追溯到1945年。那年在重庆为茅盾举行了“五十寿辰和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纪念”,在6月24日庆祝会上,正大纺织厂的陈钧经理委托沈钧儒和沙千里律师将一张十万元支票赠送给茅盾,指定作为茅盾文艺奖金。茅盾在接受捐款时表示:自己生平所写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不多,引以为憾,建议以这些捐款,举行一次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短篇小说有奖征文。按照茅盾意愿,“文协”为此专门成立了老舍、靳以、杨晦、

新文学背景下文学创作的民间性——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透视58-62

摘要:鲁迅文学奖已经评了四届。如果仅从这四届获奖短篇小说这个层面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民间性”是其明显的特点。而这种“民间性”的凸显又显然地表达了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知道,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平实而丰富却多了一份苍凉的色彩。这在小说潮流的发展流向上表现为矛盾、驳杂而无序的形态。在80年代中期的“新潮小说”赖以存在的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等西方学说在90年代的文化背景下显得虚弱无力,而“后现代”、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形势分析
新世纪军事题材小说的文化转型63-66

摘要: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开始进入了文化的急剧转型期。“巨大的文化精神跨度使得人们禀有了‘转型期’的个体身份重新书写和心灵失重的晕眩感。在这相当复杂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的‘总体转型’时,社会文化呈现出一个复杂的诸多话语形态摸索潜行的文化特征。”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无疑具有多种符码功能,从本质上暗示了当时社会的混杂性。而这一时期的军事题材小说,自然也表现出许多独特的意蕴和表征。

小说评论杂志赵德发创作评论小辑
一种独特的“中国经验”叙述——评赵德发长篇小说《双手合十》74-77

摘要:一 不可否认,讲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对于当代作家而言,非常重要,最怕的就是“和别人相似”。小说发展到当代,题材的重要性,似乎已淡化了,退守到通俗文学的边缘。新鲜的题材,其重要的意义恰恰在于“经验”,特别是“独特的个性化经验”。

“农民三部曲”:作为思想重构的历史叙述83-88

摘要:1996年、1999年、2002年,赵德发系列长篇小说“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天理暨人欲》(原名《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齐,作者毕十年之功完成了对中国近百年农民生活、农村现实的广泛观照和深沉反思,其恢宏气势、阔大视野、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在浮躁萎靡的当代小说潮流中卓然不群,无疑是世纪之交乡土小说的厚重之作,足以彪炳文学史册。

小说评论杂志高杰贤长篇小说《拂晓长春》评论小辑
在红色资源大道上的另辟蹊径——高杰贤长篇小说《拂晓长春》研讨会纪要89-99

摘要:陈建功在我国文学界积极以丰硕的创作成果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长春作家高杰贤推出了他的长篇小说新作《拂晓长春》。此前我对高杰贤知之甚少,只知道他写过散文,也写过短篇小说,作为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拂晓长春》之所以被列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是因为它独特的视角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反映人民解放事业,表现新中国诞生伟大历程的作品从未间断,特别是正面反映长春解放的小说、纪实文学和电影,也出现过多种并产生巨大的影响。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作家作品研究
重建文学与乡土的血肉联系——李伯勇长篇小说《旷野黄花》序100-103

摘要:读完李伯勇先生的这部长篇小说,赫然在目的,是书末标明的写作时间:从“1993年5月第一次构思”到“2004年8月2日-10月24日三稿”,前后竞达十一年之久,这真是“十年磨一剑”!这沉潜功夫,这坚韧耐力,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的浮躁的文学界,大概是并不多见的。

平原美学及铁凝小说创作的自我突破——以《笨花》为例104-107

摘要:雷达先生曾指出,《笨花》表现出一种平原美学。他认为,在华北平原缺少波澜变化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中,用一种流水般的细腻与微波展示华北人民在特定年代的精神面貌,以微小的生活流展示大时代的大变化,他称之为“平原美学”。

刘震云小说中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思考108-111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坛上出现的以刘震云、方方、池莉为主要代表的“新写实”小说日渐为世人所瞩目。这其中刘震云以他独特的风格,一直以来被评论家认为是新写实创作的中坚。刘震云的小说以“无法把握的欲望,人性的弱点和严密的社会权力机制,在刘震云所创造的普通人世界中,构成了难以挣脱的网。生活于其间的人物面对强大的‘环境’压力,对命运有不可知的宿命感:同时又在适应这一环境的过程中,经历了人性的扭曲。”

多重视域里的青藏书写——《芳草》“吉祥青藏”专号阅读札记112-115

摘要:青藏高原,这块中国茜部的巨大高地,这片从古海崛起的世界之巅,在历史星光的照耀下,弥漫着宗教文化的神秘气息,神话、传奇、禅宗、密教在这块高地布下层层氛围。这块高天阔地在地理上的边缘位置和在文化上的陌异性,以及其在环境中所产生的特殊的时空经验和心理经验,为当代中国文学的“青藏书写”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芳草》2009年第2期“吉祥青藏”专号的推出,有助于我们从多维角度、从更大的文化场域中认识“青藏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