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小说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 61-1017/J 国内刊号
  • 1004-2164 国际刊号
  • 0.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小说评论是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小说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

小说评论 200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形势分析
波澜不惊的无主题演奏——2008年中短篇小说述评11-17

摘要:2008年,对于中国人来说,应该是一个会在脑海中留下刻骨铭心记忆的一年。2008年的中短篇小说简直有些如这一年不合节拍,它平淡无奇,波澜不惊;它没有中心,也没有主题。但是,如果我们抛弃官场上流行的政绩观的话,就会意识到这种平淡、这种无中心,恰是中短篇小说写作最正常的表现。小说不是新闻,更不是现实生活的跟屁虫。当这一年的小说写作并没有跟在那些轰轰烈烈的社会事件后面不断变换面孔时,就说明了小说写作具有充分的内在力量,它不需要靠外力来推动,而是按照小说写作的既有目标向前行进的。因此,2008年的轰轰烈烈,让我们看到了当下的中短篇小说写作的定力,这是一种成熟的标志。

贫困的叙事:2008年小说叙事的美学反思18-23

摘要:近年来尤其2008年小说叙事是一种值得人们深刻反思的叙事现象。在我们看来,成功的或丰富的小说叙事,要求小说家首先必须是一个哲学家,然后是一个诗人,再次才是一个小说家。作为哲学家的小说叙事才可能具有较高的生命境界和智慧;作为诗人的小说叙事才可能拥有丰富的艺术意境与韵味;作为小说家的小说叙事才可能拥有丰富的叙述视角与策略。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尤其2008年小说叙事却在这些方面暴露出非常突出的贫困现象。

小说评论杂志文坛纵横
内部伦理与外部规约的冲突——以《红豆》为例24-31

摘要:现代小说研究,大体上讲,有四个不同的路向:一个是文本为中心的客观主义研究,一个是以作者为中心的修辞研究,一个是以策略和技巧为中心的叙事研究,一个是以读者的阅读反应为内容的阐释学研究。“客观主义”致力于研究作品的结构和肌理等“内部规律”,“修辞研究”试图从作者的角度说明小说本质上是一种针对读者的充满目的性的“说服”行为,“叙事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文本的研究来揭示小说的叙事模式,“阐释学”则将焦点集中在对读者解读作品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考察上。

论同情32-36

摘要:我们愿意把“同情”看成是人的天赋、本性。孟子曾谈人之四端四体,将不忍之心(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同情,也即恻隐之心等)放在首位,称其为天生普遍之,隋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缺此四心,皆“非人也”。确实,我们不希望自己在对待他人命运时表现得毫无反应,也害怕人们在面对别人不幸遭遇时无动于衷。在这一点上,如果自己表现得跟别人不一样,或者看到别人表现得跟自己不一样,都多少会感到不安,有时候甚至会愤怒。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家档案
主持人的话44-45

摘要: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流落到海南,在海南省作家协会工作过一段时间。一天,在我住的小区楼下,偶然看到一个背着大背包的人在院子里踯躅徘徊,觉得好生眼熟,走近一看,原来是我的学生刘继明。这就是他在接受本辑主笔、我的博士生田甜的访谈中谈到的“我去了海南岛”的那一段经历的开端。此后,我们师生在一起搭伴住了一段时间,我每天在家看书、写作,他每天出去干他的事,我不问,他也不说。他原本就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但你感觉得到,他的内心却藏着一团火,无论对文学、对人,都是。

“我差点儿成为了基督徒”——刘继明访谈录46-50

摘要:田甜:你能否跟我们谈谈你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个人生活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刘继明:我中学时期开始喜欢文学,大约是1984年发表第一首诗歌,198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双管猎枪》,那时候,我还在家乡新厂镇文化馆工作。1987年,我离开石首,只身前往新疆,属于半谋职半流浪性质,几个月后回到武汉,1988年考上了武汉大学中文系的插班生。

我的“创作转向”及其他——自述51-52

摘要:“小说家梢案”要我写一个“创作谈”,我原本想用一篇旧文代替了事的,但一想又觉得不妥,因为主持这个栏目的是我的老师於可训先生,对老师交的作业敷衍塞责,终究不大礼貌,既然如此,我想还不如借这个机会,对自己这些年来的写作进行一次回顾或梳理吧。

“背负着疑问写作”——刘继明创作剪影53-58

摘要:为什么写作?写作的目的和意义何在?不少作家常常喜欢这样“扪心自问”。因为不弄清这个问题,写作就难免随波逐流,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纵观文学史上的大家,都有非写不可、不吐不快的缘由,所以他们的文字经过历史的淘选,才得以流传下来,成为我们的精神财富。在当今这个时代,写作尤其是一件需要“严加拷问”的事。否则,就很容易流于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的时潮?

小说评论杂志现代小说批评
老舍小说:个体人生悲剧书写中的生命追索65-68

摘要:作为小说家的老舍,通常被定位为文化批判型作家,他以小说这种特有的丰富、感性的形态,书写了对二十世纪民族文化复杂处境的反省和批判。不过,可以分明感受到的是,与同时代众多的文化批判型作家不同,老舍小说中少有政治性、理念化的抽象说理,其小说世界呈现的是鲜活的人、鲜活的生活。自认为“才力”是“小说的”。老舍,坚持认为文学“最要紧的,是对人的认识”。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思潮研究
论新时期文学的文化选择(1976—1985)77-83

摘要: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展开的1978年,以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的伤痕文学正式拉开了新时期文学思潮的序幕。当然,在此之前的1977年,刘心武已经在《班主任》中发出了同样具有悲怆色彩的“救救被‘’坑害的孩子”的呼声,很明显,这一具有强烈模仿色彩的呼声折射了当时知识分子群体的一种心声,且其背后潜隐的对鲁迅价值判断的认同很快就生发出多种焦灼的探寻:何以历史会这样?为什么中华民族会遭受这种重创?

小说评论杂志《钟山》专线
历史的情感成本——《钟山》的“个人史”叙事84-84

摘要:“个人史”写作从来没有形成潮流,它们只是默默地、分散地从事着自己的事情。“个人史”是渺小的,又是强大的,只因为它与“情感”、“真情”相关——历史往往排斥个人情感,可真正能打动人的只有具体的情感,与真情相关就避免不了叙述与抒发,“个人史”写作就不可避免。历史见证人的酸甜苦辣才算是真正见证了历史。通常的历史无一不是宏大叙事,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化……

批判现实主义者的当代命运——读安黎《时间的面孔》85-86

摘要:《时间的面孔》(《钟山》长篇小说2008年B卷)更像是“现实的面孔”,安黎用疾风暴雨般的“现实”毁灭了我们对“过去”的留恋、对“未来”的期许,一个乡村改革者的浪漫主义乌托邦的命运,就是一个生命被悬挂的命运,那片风中摇曳的“枯叶”倾诉着无数悬挂者无法驱散的噩梦。立本,这个无比熟悉的人物,带有强烈的寓言性,人的原始欲望的现代显现、中国乡土伦理境遇的崩溃、国民精神蒙昧的文化想象形成的种种神秘的、冲突的张力,经由几十个人物的互相背叛和互相伤害的狂欢图景,把人性对“现实”的绝望和对罪恶永恒轮回的可怕境遇的想象推向了极致。

小说评论杂志经典重读
作为身体隐喻的献祭仪式的《百合花》87-90

摘要:《百合花》这篇小说好在哪里?我常常这样问我的学生,所得到的回答当然与以往教科书的分析相差无几。当我再认真地问他们,“到底好在哪里?”他们便都笑了,反问说“好在哪里”,我自然很想解释清楚,但常常感到麻烦,因为关于其中一个比较隐秘的角度,确令我有点难以出口,要很“书面化”地回答才得体。所以我常常不得不规避在课堂以外的环境下来谈到它。不过在课堂上讲到时,我还是希望将它解析透彻,讲过之后,除看到个别人在摇头表示质疑,多数眼光还是认可的样子。

《洼地上的“战役”》:精神分析与文化视野中的文本重解91-94

摘要:作为“十七年文学”中最重要的短篇小说之一,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最初送至《人民文学》编辑部时,“艺术眼光一向挑剔”的编辑部主任葛洛甚为认可,主编邵荃麟也很推崇,遂把小说刊发在1954年3月号头条。。巴金尽管更欣赏邵荃麟荐读的《初雪》(路翎的另一个短篇),但对于《洼地》,巴金读了“也还喜欢”,尽管后来写了批判文章,但文章是迫于时势经过“增改”的。小说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了一股阅读的热潮”,许多志愿军军官和战士深为触动,大学生中有不少为之感动得落泪。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作家作品研究
神性的证明:解读迟子建小说的“原始风景”104-108

摘要:迟子建超常的想象力负载着她的美学追求让她的笔抵达了一个万物有灵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仅花草树木星星月亮风霜雨雪鸡鸭鹅狗都富有灵性可与人交流,甚至鱼会流泪(《逝川》),土豆会撤娇(《亲亲土豆》),甚至人可以到鬼魂的世界出游(《炉火依然》《秧歌》),可以和死去的亲人交流(《遥渡相思》《重温草莓》),可以和鬼魂结伴旅行(《向着白夜旅行》《逆行精灵》。

心灵深处的温暖——读陈旭红的《白莲浦》119-122

摘要:美好的记忆往往绽放在人情的温暖中,彷佛春天的花、夏天的骄阳、秋天的黄叶和冬天的雪,蕴育着时光的痕迹与气息。陈旭红的小说,不管是《人间欢乐》还是《白莲浦》(载《芳草》2009年第一期),都浸润融融的人情暖意,漫卷着世事有常的温柔。那丝丝缕缕的心灵絮语,不像陈旭红在现代生活压力下写小说,倒有点像在世外桃源中言语某种永世的忧伤。

发掘人世间的爱与善——评陈旭红的《白莲浦》123-126

摘要:这是一个冰冷的冬天,可陈旭红的《白莲浦》(载《芳草》2009年第一期)却让我意外地收获了一份特别的温暖。这温暖源于小说中人心的暖意,源于人世间最真纯的爱与善。一个“三凑”之家,一个奇异的社会组合,用他们共同的善良和爱意向我们诠释了人世的美好与温情。

民间话语观照下的意识形态言说——《金光大道》话语分析之二133-138

摘要:浩然已经走完了他的人生途程,但他的《金光大道》作为时期公开发表的小说,在学界留下的话题并没有结束。在现有的研究和争议中,评论者大都围绕其政治倾向对其褒贬臧否,很少有人通过具体的话语分析,探讨其艺术上的成败得失。本文认为浩然以民间话语展开其《金光大道》的意识形态言说,无论是叙述话语还是人物对话,都赋以地道的民间话语特色。民间话语,从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角度看,是指本土化语言或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