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小说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 61-1017/J 国内刊号
  • 1004-2164 国际刊号
  • 0.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小说评论是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小说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

小说评论 2008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形势分析
文学的农民叙述:一个单调而尖锐的线索——从陈奂生、散落民间的“父亲”到贾平凹的清风街4-11

摘要:从新时期到新世纪,文学的农民叙述已经有好几套文本,“城市化”是其中最为显赫的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思路就其实质,它只不过是文学都市化的另一表现形式。其中也不乏有对残酷现实的沉痛思索,思想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农民叙述一旦形成一定的文学规模,农民本来的面目、农村应有的线索、农村社会可能极为缓慢的一面,也许就真的面临被中断、被终结的危险。

现实之外寓言之中——中国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之一12-17

摘要:一位名叫楚八六的琴师,在一次偶然的诊牙过程中,遇上了隐迹于民间的古琴高手老牙医。治完牙病,楚八六便接过老牙医递过来的明代古琴,随着放在膝上,洋洋洒洒地弹毕一支古调,“屋子里的两个人都觉得阳光如同照在极深沉的水面上,又清亮,又和润。”也许是深感琴逢知己,老牙医遂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残破古琴“漱风”赠予楚八六。

小说评论杂志文坛纵横
托尔斯秦难题18-22

摘要:我现在仍然记得当初读到《复活》卷首引语的惊讶和困惑,就像我仍然能够清楚地回忆起它一开始对春天的令人陶醉的描写。准确地说,令我很长一段时间难以理解的,是《马太福音》里的这样一句话:“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

革命缘起与文学诗性的纠结23-27

摘要:《非常道》一书,记载了孙中山一则逸事:“犬养毅曾问孙中山:‘您最喜欢什么?’孙答:‘革命!推翻满清政府。“除此外,您最喜欢什么?’孙注目犬养毅夫人,笑而不答。犬养毅催问:‘答答看吧。’孙回答说:‘女人。’犬养毅拍手:‘很好,再次呢?“书’。”

在文学的年轮中成长——关于“70后”作家的阅读札记28-32

摘要:一、清理经验之后的出发用代际来划分作家群体早已被证明是不合适的方法,首先遭致作家的反感:“一个时代就这样被粗暴地界定了。‘70年代出生’,就是酷,作秀,糜烂。几个年轻的女作家成为这个时代最初的代言人,……更多的‘70年代出生’被掩埋在这面旗帜底下。”关于代、代际、代群确实话题纷纭,不妨就从疑窦丛生的地方说起。

小说评论杂志作家手记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写作手记(连载七)33-38

摘要:之十一我的剥离 我后来才找到一个基本恰当的词儿——剥离,用以表述进入上世纪80年代我所发生的精神和心灵体验。先从一件铸成我人生刻骨铭心记忆的事说起。准确无误记得是刚刚过罢1982年春节,我所供职的灞桥区抽调一批干部分派到各个公社(即乡或镇),协助并督促落实中共中央1982年一号文件。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家档案
主持人的话39-40

摘要:在我的印象中,叶广芩不但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作家,而且也堪称“最后的贵族”。这印象自然是来自阅读她的那些让她声名鹊起的所谓“家族小说”,而不是翻过叶氏(原叶赫那拉氏)的家谱,或查过叶广芩的生平事迹之类的资料。虽然这小说写的不一定全都是、甚或全都不是她的家族成员的经历,但我相信那感受一定是真切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叶广芩自述41-42

摘要:全国第七届作代会在北京召开,我随着陕西团的十几名代表乘火车北上,车声隆隆,同伴们在车厢内串门聊天,我坐在窗前望着沉沉落下的夕阳心内竟是有些感慨,北京的女儿作为“陕西”的代表回京,心头难免夹裹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让人一言难尽。车窗外的景致于我是熟悉又陌生,

行走中的写作——叶广芩访谈录43-47

摘要:周燕芬:叶老师您好。您的创作引起文坛和读者越来越大的关注,您拥有一个稳固的读者群,您的作品转载率很高,不少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评论界和学院对您的研究也持续升温,您如何看待自己的创作影响?

行走与超越——叶广芩创作论48-54

摘要:女作家叶广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国文坛上,一直是一道独具魅力的文学景象,她以不同时段的实力性创作,构筑出别样的小说精神世界,不断为我们提供着新鲜而有意义的文学话题,从而形成颇富言说价值的“叶广芩现象”。

小说评论杂志现代小说批评
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的另一路径55-58

摘要:本期推出的两篇论文所涉及的问题,严肃且富学术意义。《青春之歌》是一部红色经典。在重读经典成为一种重要学术研究取向的当下,如何重读,以何种态度重读,不仅是方法的选择,也是价值与立场的鲜明昭示。宋剑华与刘东梅的文章,以极其大胆而新颖的立论,严肃而认真的学术态度,对《青春之歌》进行了一次艺术与思想的双重性解构阅读,做出了别样的结论。李俊国的文章,别具只眼,独辟蹊径,从一般研究者所关注的现代小说普遍的叙事模式之外,发现了“瞬间审美”在小说叙事中的独特魅力,以及在小说文本构成尤其是“空间性文本”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并鲜明地指出了这种叙事方式对扩展文本的意义空间的不容忽视的价值。观点与文本互证,现代与当代贯通,以小见大,分析深入,对进一步发现总结现代以来小说叙事的艺术得失,具有很强的启示性。

小说评论杂志《钟山》专线
《钟山》三十年66-73

摘要:贾梦玮(主持人,《钟山》执行主编)今年是《钟山》杂志创刊30周年,我们计划组织一系列活动,希望能有一点成果。本次活动是“全国青年教授江南笔会”,来的各位,从《钟山》和我本人来说,无论“公交”、“私交”都是非常好的。今天的议程是关于文学期刊的,以《钟山》为例,谈谈今后文学期刊的发展问题。下面请赵本夫主编为我们致欢迎辞。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作家作品研究
灵验的讲述:世界重获魅力——田耳论74-77

摘要:田耳是讲故事的人,田耳戴着面具。他的故事通常不指向他自己,似乎他并非一个书写的中心,并非“作者”,世上有无穷无尽的故事流传,杂乱飘零,而这个人,他抓住并且恰当地讲出他碰到的任一故事;似乎每一故事自有生命,将在无数次转述中生长,田耳不过是其中之一个转述者。田耳的小说是田耳写的,但似乎也是若干个也叫田耳的人写的。

在"故乡"的画布上描摹"善"--鲁敏小说解读78-80

摘要:鲁敏可能是很多关心小说的人正在期待出现的那种小说家。她有年轻的优势,有崛起的动力,有探索的热情,更主要的,她的小说平实得看不出时尚的标签,故事都是温情的家长理短,主题向善的巅峰一路攀登。她想传达给读者的,除了温馨,就是感动,而且事实上做到了,这很不易。

生命意识的追寻与表现——刘庆邦小说创作论81-86

摘要:文学的生命意识这一命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是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的。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郭沫若就提出了“生命底文学”这一观点,认为“生命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是生命的反映。”随后,只想建造供奉人性的“希腊神庙”的沈从文先生更是极其崇尚生命哲学,

秦岭小说的艺术质地87-89

摘要:一口气读完了秦岭的七八部中篇小说和一些短篇小说。好久都没有这样美好的感觉了:阅读好小说才有的快感、兴奋和享受。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秦岭的小说何以会受到专家和读者的关注。套用一位评论家的褒奖之词,就是“秦岭的小说大踏步地走进专家和读者挑剔的视野,绝非偶然”。

讲故事的难度——以遥远的小说为例90-93

摘要:小说的难度我要先说明一个常识,那就是一个人是看不了太多小说的,特别是在这个浮躁与不以小说为荣的时代里,读小说的人本来就很少,懂小说的人就更是少而又少了。我越来越深地看到,小说面临着的不仅仅在于挑战,而是因为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回归故事的魅力——从《秦淮世家》论庞瑞垠的小说创作94-99

摘要:讲故事是小说的一种基本功能。佛斯特认为:“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没有小说。这是所有小说都具有的最高要素。”坏可否认,这种判断具有某种片面性,但作为小说的一种基本特征,我们认为“故事性”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意义。钱谷融先生早就指出过:“小说后来之所以会那样受人喜欢,所以会几乎人人爱读,必有它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