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小说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 61-1017/J 国内刊号
  • 1004-2164 国际刊号
  • 0.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小说评论是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小说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

小说评论 2008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形势分析
依流平进 暗香浮动——2007年长篇小说概观4-9

摘要:进入新世纪之后,长篇小说领域一直呈现出两个基本的态势。一是无论名家还是非名家,都在面向市场和适应读者的同时,更为注重在作品的“写什么”和“怎么写”上用心思和下功夫,使得长篇小说在反映生活的点与面上都更为丰博,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也更其多样。二是在年度长篇作品的总量构成上,一直稳定在1000部以上,而由于网络作品转换成纸质作品的数量日益增加,2006年的长篇小说总量即达到了1200部之多。2007年的长篇小说,也正是在这样的两个基本点上继续向前行进的。

2007:长篇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天上人间10-15

摘要:90年代以后,长篇小说对知识分子的自我想象和描摹,无论是读者还是批评界,都引起了极大的注意。这类题材的有些作品比如《废都》、《沧浪之水》、《所谓作家》等,有巨大的销售量和市场轰动效应。但有趣的是,对知识分子的迷茫、彷徨或难以自我确认,批评界有的是可以接受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沧浪之水》,有的则“绝不宽恕”如《废都》。批评界对这些作品评价的巨大反差还没有认真细究,

小说自成系统的平稳演进——2007年中短篇小说概述16-22

摘要:2007年的文学是在诅咒声中开始的,而且这种诅咒声一直延续了大半年。诅咒声最初来自海处,德国汉学家顾彬在年前声言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由此引起了热烈的争论。大半年过后,批评家朱大可似乎在为垃圾论做总结,他说,中国文坛已经荣升为一个庞大的垃圾厂。可是“垃圾论”并没有击垮当代作家们的热情,这一年的中短篇小说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思维惯性的滑行与超越——2007年短篇小说巡礼23-29

摘要:在很多作家的心目中,短篇小说都是一种言说不尽的文体。表面上看,它短小精悍,故事要求亦不复杂,似乎可以解除写作过程对作家体力和耐心的直接考验,让作家在“一蹴而就”中建立自己的艺术自信。但若深入肌理,我们又发现它充满了各种挑战意味,从叙事语调的确立到故事结构的设置,从细节处理的敏感度到语言的精准性,都十分考究,甚至稍有不慎,便会导致满盘皆输之势。

一个人的排行榜——2007年,我眼里的十个优秀中篇小说30-36

摘要:2007年,应该是小说的丰收年。2007年的小说作家们,像飞机播种一样,把文学的种子撒遍了各个角落。我们看不到小说家们的影子,却看得到他们文学种子的芽、花和果。芽是漫山遍野的,花是鲜艳灿烂的,果是丰硕甘美的。作家们是最勤劳的农夫,也是最牛皮的导演。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人编,一个人导,一个人演,一个人还演遍里面的每个角色,

小说评论杂志文坛纵横
何谓好小说——关于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及其他37-42

摘要: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题为《长篇不如中篇,虚构不如写实》的文章,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2004年度的长篇小说写作不如中篇小说写作水平高,小说创作不如报告文学影响大。事实上,描述2004—2006年度的小说创作态势,那前半句话,好像仍然用得着。虽然某些长篇小说因为作者的知名度和商业炒作的缘故,获得了市场上的巨大成功,但是,无论从艺术技巧看,还是从内在深度考察,这些作品都是名不副实、令人失望的。但是,中篇小说的创作状况显然要好得多。

书信中的文学史信息——从余华的一封信说起43-47

摘要: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目,在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作家(包括评论家、编辑、出版人等“文学从业人员”)的信函尺牍,对于重现文学活动的轨迹,勾勒人事交往与文学社团的聚散等等,有莫大助益。但是新时期以来作家们的书信,似乎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惯常的理解中,文学史意味着庞大而稳固的经典共识与集体记忆,“当代文学不宜写史”,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成就更需要一个长时间段的判别,这样的意识使得很多作家、编辑们的来鸿去雁加速散佚,同时流逝的,还有其中潜藏的未必单薄的信息。以“书信中的文学史信息”为题,自是有夸张之嫌,本意只为提起注意。

小说评论杂志作家手记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连载四)——《白鹿原》写作手记48-54

摘要:之六 朱先生和他的“鏊子说” 朱先生是这部长篇小说构思之初最早产生的一个人物。或者说,《白鹿原》的创作欲念刚刚萌生,第一个浮到我眼前的人物。便是朱先生。原因很简单也很自然,这是这部长篇小说比较多的男女人物中,惟一一个有比较完整的生活原型(即生活模特)的人物。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家档案·韩东专辑
主持人的话55-56

摘要:前回已经说过由写诗改写小说的张执浩,当时就说,像这样改行或兼擅的人很多,果然,这回就遇上了韩东。而且在我的印象中,韩东似乎又是由写诗改写小说较早且较成功的一位,至少是那一批“转业”诗人中的佼佼者。

我反对的是写作的霸权——韩东访谈录57-61

摘要:李勇:您觉得作诗和作小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韩东:小说可以成为日常工作,而诗却不能。小说家的形象是苦力和劳工的形象,而诗人多少是神仙,是浪子。后者超凡脱俗,因敏感和爆发而短寿。前者世俗沉郁,苟活绵延而成为最后的幸存者、见证人。轻重有别,尖利和浑圆各异。

抛砖引玉——自述62-62

摘要:小说不为西方独有,然而当代汉语小说的确是以翻译作品为模本的,小说的立意i构造及叙述方式皆来自于西方,只不过内容为中国的人事。对写作者而言,首先考虑的自然是小说的作法,而这作法多半出于因循,所处时代的风尚和标准是前提性的。当代中国小说的整体面貌可以说是不假思索的结果。明清小说可谓完全中国式的,但那是古代中国,与今天的中国不是一个概念。

卑微,这唯一的高贵!——论韩东及其小说63-68

摘要:很多时候,通过作品去推断一个作家往往会发生错误。钱钟书说“巨奸为忧国语,热衷人作冰雪文”,这是太过典型以至于极端的例子,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确实相距较远,我们从作品中找不到他们的影子,那个若隐若现的面孑L并不是他,即使凭理智从作品之间隙和裂缝处推测出一个判断和印象,事实又往往证明我们还是错了。

韩东作品出版目录69-69

小说评论杂志现代小说批评
语言之药:从柏拉图到鲁迅——关于《药》的解构阅读70-75

摘要:从2008年开始,推出“现代小说批评”栏目,旨在以现代小说为切入点,或创作思想研究,或作家创作探讨,或文本再解读、进一步深入发掘、把握现代小说的意义及其特征,并从历史的角度,与当代小说创作在显形隐性层次上,建立起应有的联系。这既是现代中国百年小说史研究的内在需求,也是冲破学科体制画地为牢学术观念的继续实践。 本期发表了两篇文章。袁国兴的论文,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沈从文小说散文化的写作策略,揭示了沈从文这种叙事策略与中国艺术及与中国散文化传统的深层关系,从而为进一步认识近百年中国文学史的相当普遍存在诗化、散文化的创作倾向。打开了更广阔而深远的研究空间。李敏的文章从启蒙者内在矛盾出发,对鲁迅的《药》进行了新的解读,能引发人们的思索,对认识启蒙在当下的处境及其文学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功能。不无价值。

沈从文散文化小说的写作策略76-80

摘要:沈从文最有特色的一类小说往往被人称为散文化小说。燃而,散文化小说的概念表明,它是站在欣赏者立场上得到的一种审美感受,倾向性的认同大于理性的分析。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沈从文的小说让人产生了“散文”的联想,在小说的创作方式上还有些什么可被指认的“操作程序”吗?本文打算就此进行一点探讨。

观察文学的四个角度——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演讲81-88

摘要:大家好,第一次来到北师大,我很希望和大家真诚地交流。 从哪儿讲起?这是个问题。现在你们对面坐着的,是一个不停的在纸上表达自己的情感,编好多的故事的人,你也许会想知道:他的生活是怎样的,他怎样来考虑文学、社会的问题。特别是文学,他正在考虑的文学问题和你正在学的文学有什么差异。他是怎样进行创作的,

在时代的推土机面前89-90

摘要:《刺猬歌》问世的这段时间里,陆续看到了一些评价,觉得很有必要深入谈一谈看法。我个人觉得这是张炜在近年中最好的一部小说。自从2000年发表《外省书》以来,张炜先后推出了《能不忆蜀葵》(2002)、《丑形或浪漫》(2003)、《你在高原·西郊》(2004)等长篇,有的反响比较强烈,但大多鲜有掌声。我认为,这其中确实有一个趣味的问题——我们的读者期待和喜欢什么样的小说?

《刺猬歌》的悲剧美学倾向91-93

摘要:读完张炜的新作《刺猬歌》,脑海中突然闪现出美国诗人罗伯特·洛威尔的一首诗,题目是《醒在蓝色的忧郁里》,这种联想让我觉得吃惊又熨帖。或许,我无法真正完全准确地理解和解释作者的本意,只是在走近它,体验它,感受它而已,但我隐约觉得,进入中年的张炜和十几年前那个血气方刚的“愤怒“的“抵抗者“之间,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愤怒的情绪和奔涌的思想依然强劲,但在那持续的对峙所导致的巨大的精神张力中间,我终于听见了一种痛楚的断裂,一声沉重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