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小说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 61-1017/J 国内刊号
  • 1004-2164 国际刊号
  • 0.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小说评论是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小说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

小说评论 200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小说评论杂志文坛纵横
文学之病与超越之路4-9

摘要:几年前,曾看到过一篇文章:《英国文学病了》。作者列举了大量事例,批评英国文学喜欢写“身体生病”和“精神病态”的人,呼吁作家摆脱这种嗜病成癖的消极倾向。

短篇小说的写作可能性——以几篇小说为例10-16

摘要:在这个消费时代,文学要想抗拒寂寞的命运、分享新闻的荣耀,正变得越来越困难。难怪有作家说,最好的短篇小说,是在《南方周末》上。确实,有些记者写的长篇纪实报道,人物、环境、悬念、包括叙事本身的引人入胜,这些小说要素都有。新闻写作、手机短信和网络帖子,某种程度上正在取代文学叙事的传统功能。面对这种状况,文学为什么还要存在?我们为什么对文学依然难以忘怀?这值得研究和分析。我认为,文学的独特性,就在于它对人类内心不懈的追索,对现实和精神细节的精微观察和雕刻——这个独特性可能是文学之所以存在的重要理由。

乡土诗意的可能性17-22

摘要:在《中国作家》今年第2期上读到鲁敏的中篇《颠倒的时光》,一篇让我怦然心动的小说,没有什么故事,只是写田间的种瓜、劳作,从秋天开始写,接下来是呼啸的北风,然后是大棚里开出第一朵“羞怯而骄傲”的“黄而小的花”……绵密的细节中氤氲着融融暖意。类似的题材让我想起2005年石舒清的《果院》(《人民文学》2005年第10期),小说在不动声色间意蕴深厚:通过勤勉的劳作来生长对自然的“有情”,通过对自然的“有情”来培养对种种“可做与不可做”的了然,而这里头,自有妩媚多姿而又自然舒展的生命态度沉浸着……不同的是,在笔者目力范围内,《果院》在那一年中并没有收获相应的反响。

小说评论杂志批评视界
多少楼台烟雨中——江苏小说诗性论纲23-28

摘要:要把江苏文学谈得比较透,不能不把江苏文化的历史大致地梳理一下。江苏的文化大致归属于江南这个大的板块。所谓江南文化,一些学者从时间与空间上分别做过界定,它起于太湖之滨,发源于吴太伯与其弟虞仲让国。所谓江南又称江左、江东、江表,并不是泛指长江以南,而是指江浙,长江三角洲一带,尤其以苏州、南京、扬州、杭州为代表。江南文化,江苏是发源地,在地理上也占了大半。江南文化有三个高峰期,一是以金陵为中心的南朝文化,一是以杭州为中心的南宋文化,还有就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明清文化。

文化认同与江苏小说的审美选择29-33

摘要:作家的叙事立场——“我为谁说话”——往往决定着其创作的基本风貌,而其身份认同——即“我是谁”——则无疑是影响其“为谁说话”的根本性因素。同样是从城市返观乡村,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之《边城》所呈现出宁静美好的氛围,自然不同于鲁迅“手术刀”下阴冷苦涩的《故乡》。同样是处理“年轻女子沉沦”的题材,曹禺、张爱玲、张恨水这三位作家因不同的身份认同而立场迥异于是便有了“一个故事的三种讲法”。

传统的出路和去向——对当前江苏小说的思考34-37

摘要:江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自然条件的优厚,导致了经济上的富庶繁荣,也形成了深厚的人文传统和温柔敦厚的人文气质。无论是古代的科举和文学,还是近现代的自然和社会科学,江苏都涌现出了很多璀璨的人才,在中国文化中长期占据着重镇的位置。江苏的社会发展,与其历史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传统,也深植于独特的地理和人文之中。

复调的江苏——当代江苏文学的另一维度38-42

摘要:新时期以来,与一代又一代江苏作家持续成长同时成长着的是我们对江南士风流逸到今的江苏文学“南方性”的想象和塑造。和中国其他城市一样,作为江苏省会的南京正在无限的膨胀和扩张,但和其他城市不同的是,似乎这个城市的每次掘地运动都会触摸到已经逝去的历史。这座城市的许多马路、街道是民国时代开出来,民国之前六朝金粉南京的沧桑、颓废成为这座城市幽暗的记忆。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理论研究
生命叙事与小说的价值追求43-47

摘要:历史在叙述中流传,世界在叙述中敞开。叙述给人的心灵带来丰富的信息;人通过叙事跟外部世界建立起广泛、密切的联系。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始终处在各种叙事的包围中;生命因叙述的深刻而深刻,因叙述的丰富而多彩。不同的叙事方式关联着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叙事价值取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叙事类型,如哲学叙事、科学叙事、宗教叙事、政治叙事、小说叙事等。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家档案
主持人的话48-49

摘要:见过张执浩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副诗人的天生“丽质”:单薄的身材,齐耳的披发,忧郁的目光,略显苍白的面容,时而专注、时而游离的神情,有时还透着几分狡黠和嘲讽。但他看人的时候很和善,总是拿一双小眼笑眯眯地对着你。

“写作是抵抗心灵钝化的武器”——张执浩访谈录50-55

摘要:魏天无:我们从一个老问题开始:为什么要写小说?我知道许多“诗人小说家”都被问到这个问题,你也多次回答过。我想知道的是,除了当时在诗歌写作中遇到了瓶颈,或者,想尝试一下多种写作的可能等等,有没有一些更具体的,或者说更世俗的原因,比如,作为“诗人”的影响毕竟只在圈子里,“小说家”则不同;再比如,你当时与一些小说家的个人交往对你是否有影响;或者,写小说纯粹是一次偶然的机缘的触发?

传统及其变异——自述56-57

摘要:很多写作者面对既有的文学传统都经历过这样两个不同的阶段:反对与声援。前者往往视自己为“孤儿”,视自己的写作是对文学传统的背叛,即所谓“如果我写的是诗歌(小说),那么你们的则不是”,云云;而后者往往视自己为“长子”,视自己的写作为对文学传统的全面继承,于是乎,就在某种当仁不让的情感力量的驱使下,将自我毫无保留地纳入到了声援传统的队伍里。

诗人小说家笔下的“观念”与“诗意”——张执浩的小说写作58-62

摘要:自1995年在《山花》杂志发表小说处女作,十年问,已在诗歌界成名的张执浩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八十多篇,出版长篇小说三部。与此同时,他的诗歌写作不仅没有终止,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赢得了越来越多不同背景的读者的推崇和喜爱,甚至改变了一些极少读诗的人对当代诗歌的成见,先后荣获“中国年度诗歌奖”(2002)、“人民文学诗歌奖”(2004)、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诗人提名奖等。

当代文坛2007年3期要目62-62

张执浩作品目录63-64

小说评论杂志现代小说批评
“身份”危机与民族寓言——全球化语境下重读《边城》65-68

摘要:1934年,在都市生活了十多年的沈从文重返故乡。这次湘西之行,催生了他的成名作、代表作《边城》。从文学史上看,《边城》以美轮美奂的诗情画意谱写了当时文坛无人能敌的田园“牧歌”,将中国田园体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从文化思想角度看,《边城》被认为是“文化守成主义”的经典文本,成为以文学为人生救赎、探索民族命运又不同于以鲁迅为代表的主流文学潮流的一个“另类”“里程碑”。

论汪曾祺小说的认知形式69-71

摘要:提到汪曾祺,我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其独特的小说文体。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作家作品研究
反抗遗忘的叙事姿态——对王松小说的一种观察72-77

摘要:王松迄今发表作品逾800万字,且年已半百,即使不算“高龄”,也实在不年轻了。有趣的是,四年前《中华文学选刊》力荐中篇小说《红汞》时,竟搞笑般将之放到了“新秀”一栏,而在两年前,天津甚至把青年创作大奖的桂冠戴在了他的头上。“新秀”也好“青年”也罢,王松一一笑纳。在才俊林立、强手辈出的当下小说界,能以一位实力派作家的姿态登堂入室,并引起文坛刮目,毕竟需要不俗的实力。

方方小说的死亡形态描述与崇高信念表达78-81

摘要:当“新写实”成为某种小说创作倾向的概括总结之后,同名异质特征便得到了普遍的放大,使理应成为问题的差异性逐渐凝固,新写实小说“消解崇高神圣”似乎成为不必争辩的结论。但新写实小说创作,尤其是方方的创作,绝非以表现日常生活的平凡性为目的。关注市井俚俗生活,仅仅是一种手段。表达常态背后的反常,才是自觉与非自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