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小说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 61-1017/J 国内刊号
  • 1004-2164 国际刊号
  • 0.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小说评论是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小说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

小说评论 200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小说评论杂志文坛纵横
“他在,就还不是完全的黑暗”——为巴金逝世一周年而作4-9

摘要:二00五年十月十七日十九时0六分,享年一百零一岁的伟大作家巴金在上海逝世。他的逝世,意味着那一代知识分子已经彻底离开我们。从今以后,我们只能在书本上见到他们了。他们退出现实,是为了更好地进入历史。尤其是巴金,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象征——他的逝世,只会使这个象征意义变得更加显著。这个活了一个多世纪的老人,他的写作史和生命史,其实像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一样复杂。他曾信仰过无政府主义,但也曾接受当局的号召亲赴抗美援朝战场;

忏悔伦理与精神复活——论忏悔叙事的几种模式10-16

摘要:“罪与罚”是文学叙事的重要模式。面对罪恶,是掩盖还是正视?面对惩罚,是逃避还是担荷?是以超然甚至鉴赏的态度将犯罪行为诗意化,还是怀着忏悔的心情叙述正义的胜利和精神的复活?不同的取舍体现着文学叙事不同的伦理境界。然而,担荷并不轻松,忏悔也不容易。面对罪恶和惩罚,更为常见的情形.不是担当和忏悔,而是遮掩和回避。

悲悯与精神容量17-20

摘要:这里我想讨论的是作家的精神容量问题。这也不是一个新问题,过去在无产阶级文学理论中,或者说革命文艺理论中,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文艺界围绕这个问题要反复讨论。当然用的是另外的说法,比如叫作家的世界观改造,比如关于“大我”与“小我”,比如对自我中心的批判,等等,其实这些都涉及到作家的精神容量问题。现在我们都羞于提无产阶级文学理论,这些说法早就被弃之不用了。当然,这些说法都是建立在阶级斗争论的基础之上的,今天看来,纯粹从阶级斗争来立论有其局限性,它忽略了文学自身的要求。

海男的自恋情结21-24

摘要:海男是一个白日梦型的女作家,她的精神始终飘忽在梦境之中,撕扯不开的梦织成一张虚幻的女性之网,海男就沉睡在这张网中不能自拔。海男还是一个有着强烈自恋情结的女作家,她的白日梦造就了她的自恋情结,她的文本既是其梦幻的记录与书写,也是其自恋情结的张扬与释放。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家档案
主持人的话25-26

摘要:这个世界人多,中国尤甚。所以同名同姓的人,也就少不了;姓不同而名同的。更不可胜数。同名同姓或姓不同而名同,对于普通人采说,实在没有什么打嚼的,反正凑到一起的几率不大,就算是偶尔搁一起搞混了,也容易分清,误不了什么大事。可对于名人,或按时下流行的说法,对于“知名的”或“著名的”人士乃至明星人物来说,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往小了说,这个人的肖像安到那个人名下,这个人的绯闻栽到那个人身上,搞不好就要吃官司。往大了说,这个人的作品被那个人认了,这个人的稿费被那个人领了,就牵扯到知识产权和经济利益问题,所谓悠悠万事,唯此为大,是断断不会马虎的,保不准会闹出什么大的动静来的。

阿成访谈录27-31

摘要:张赟(以下简称张):阿成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我的访问!您是一位有一定知名度的老作家,同时还是《小说林》、《诗林》杂志的主编,作家和主编,哪种角色您更喜欢呢?

自述32-33

摘要:我人写东西这个“道”是比较晚的。这可能因此占了点便宜——多攒了点“生活”。在国内文坛一些人已经大红大紫的时候,我还犹豫,究竟是干不干写小说这行呢?

胡天胡地尽风流——谈阿成的小说34-39

摘要:说起作家阿成,人们脑海里可能同时会出现两位:一位是写过《棋王》、《遍地风流》的钟阿城,另一位是写过《胡地风流》的王阿成,前一位阿城在文坛上已久不露面,本文要论及的是后一位。这里之所以要做一强调和区分,是因为文坛上确实存在着对他们的混淆。比如个别文学研究者把两个阿成混为一谈,或者把他们的作品看成是一人所为,然后再“二合一”地整合出一个创作特点来,或者张冠李戴地把《遍地风流》误认为是王阿成所作,《或者明明论及的是阿成,却写成了“阿城”,这都是需要澄清的。

阿成作品目录40-42

小说评论杂志旧著新读
讲史与英雄传奇——从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谈起43-46

摘要:插图本图书近几年蔚然成风。不过,从历史的渊源来看,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学问家出版了不少内容形式双美的插图本图书。这其中,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堪称翘楚。也正因此,此书出版后颇得出版界青睐,不断得到重印,多家出版社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出版了多个版本。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作家作品研究
市民日常生活诗性的审美发现——王安忆论47-52

摘要:“诗人并不发明诗,待在后面某个地方店在那里已经很久很久,待人们只是将它发现。”理论上讲,日常生活正如诗人詹·斯卡塞尔所揭示的那样,是隐藏着诗性的“在后面某个地方”,作为日常生活主体的普通百姓身上也是深藏着诗意的。然而,日常生活的诗性在很长时间内却没有得到彰显。原因既与日常生活主体大多为老百姓,而百姓日用“道“而不知这一客观事实有关:也与作家的审美情态有关。在以往的宏大叙事或启蒙话语里,日常生活被当作刻板,平庸或工具理性的同义词,毫无审美价值可言,作家对日常生活不是抵抗就是逃避,或者干脆对之加以改造与提纯。

坚硬的“单纯”——周大新论53-57

摘要:周大新的创作实绩在“文学豫军”中是有目共睹的。自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来,他已有500多万宇的作品问世。就小说方面来看,他除了在中短篇上笔耕不辍,有《小诊所》、《汉家女》、《向上的台阶》等诸多名篇收获外,还相继创作了《走出盆地》、《第二十幕》、《21大厦》、《战争传说》等长篇。可以肯定地说,周大新属于实力派的作家,而这种实力是不事张扬、逐步累积而成的,在“中原突破”那躁动而激进的氛围里透出一份难得的安详与从容。

无望的反抗——李少君小说论58-61

摘要:如果以通行的作家代际来分,李少君属于所谓“60年代”作家群,但显然,这一命名对他来说是空洞的。李少君一直在书写一种独特的个人体验,传达对于当下时代心灵状况的判断,如果说这是他从事小说写作10余年来的一贯追求,那么,90年代末期以后,他极具个人风格的文学表达已显示出不容忽视的意义。

论邱华栋的写作姿态62-66

摘要:新生代作家邱华栋,以其对90年代转型期都市生活所作的个性化书写获得极大赞誉,但也因对包括自我在内的世俗欲望的直接坦陈而受到指摘,例如他在作品中的表述:

倾听自然的声音——评张虹的创作67-69

摘要:张虹,长期从事文学杂志编辑工作。迄今在《十月》《青年作家》《延河》《特区文学》《上海小说》《啄木鸟》《热风》等文学期刊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四十余部。张虹的小说以其丰硕的创作成果和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在陕西文坛上有一定的地位。

都市,草根阶层的翻身梦想——评邓燕婷的《爸爸不是免费的》70-73

摘要: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论述小说发展的历史时,认为小说的历史从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开始,他的长篇《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堂吉诃德,开始“向着朝他宽阔敞开的世界出发了,他可以自由地进入或回到家中“,并说“欧洲最早的小说就是在被人看来无限大的世界中旅行,哪怕他们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因为他们处在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时间里,在没有边界的空间,他们处在未来永远不会结束的欧洲”。之后,到了巴尔扎克,是一个什么景象呢?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理论研究
探究本源,廓清迷雾——评洪治纲的《守望先锋》74-77

摘要:如果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对先锋文学这一概念的运用算起,那么先锋文学这一概念在我国当代文坛已经有了近二十年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二十年中,尽管有不少学者、批评家对这一始终能引起讨论话题的概念做了多方面的阐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什么是先锋和先锋文学,仍然是个混沌不清的概念。“人们对先锋文学的认识依然模糊不清,甚至充满了种种认知上的混乱或矛盾。”

敞亮地域文学研究的民间文化视界——评《新时期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阐释》78-79

摘要:陕西的当代文学批评向来颇为活跃,从已故的老一辈文艺评论家胡采,到新时期陕西文学理论批评的领军人物王愚、刘建军、畅广元、李星、肖云儒等,他们不论是坚持和深化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和社会历史批评,还是努力开拓文化心理批评的方法论模式,或立足文化学视界彰显文学的人学意蕴,均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最高水准,给读书界描画了当代陕西文学的基本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