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小说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 61-1017/J 国内刊号
  • 1004-2164 国际刊号
  • 0.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小说评论是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小说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

小说评论 200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小说评论杂志文坛纵横
祝福感与小说的伦理境界4-9

摘要:我曾在好几个地方,表达过这样的意思,那就是,小说是一种与人类的道德感受和伦理体验密切关联的精神现象。因为,当人物处于利害冲突和善恶缠绕的复杂情势下,他便陷入了尖锐的道德冲突,面临着艰难的伦理抉择,不仅如此,作者在叙述人物的道德痛苦和伦理体验的时候,也自然要显示出自己的情感态度,——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他都无法使自己的叙述成为没有态度的客观叙述。这就是说,小说虽然追求客观准确、真实可信的艺术效果,但却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展示”和“描写”,而是以巧妙的方式显示着作者对世界的情感态度。

重申文学的信念10-13

摘要:不久前,在武汉举行的胡发云长篇小说《如焉@sars.come》的学术研讨会上,思想界的一些学者,如丁东、赵诚、崔卫平、傅国涌、邓晓芒、李工真、程亚林、赵林等人,在会上集体指责当下中国文学脱离真切的社会现实、脱离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认为现在的作家普遍缺乏思想,缺乏道德承担的勇气。他们认为,中国作家已经日益丧失思考的能力和表达的勇气,丧失了对现实生活的敏感和对人性的关怀,文学已经逐渐沦落为与大多数人生存状态无关的“小圈子游戏”。傅国涌说:“我对当代文学整体评价很低,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最后的浪漫主义革命者14-17

摘要:浪漫主义是一个几乎用滥了的词语,作品中只要有一点想象或抒情的东西就会被冠以浪漫主义,但事实上浪漫主义在中国的遭遇并不怎样,它似乎有着与现实主义相提并论的位置,但那只是在把它当成洒胡椒面的功效时才有意义,如果浪漫主义成为主角,其后果多半是悲剧性的。浪漫主义曾经在五四新文学初期很是兴盛了一段,后来受到致命的打击,成为一缕衰弱的游丝延续到今天。它至今已构不成一种思潮,在“思潮与个案”这个栏目下,也许不太适合谈论浪漫主义,但是最近读到鲁彦周的新作《梨花似雪》,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个案,它再次勾起了我对浪漫主义的思考。

林白早期创作中的自恋现象18-23

摘要:林白是一个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女作家,也是新生代女作家个人化写作的领军人物,这种个人化在她早期的自传性(包括客观自传和精神自传)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林白早期的自传性作品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自恋,本文将对林白早期创作中的自恋现象进行探讨和研究。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家档案
主持人的话24-25

摘要:我不识李洱,但对李洱与本辑主笔魏天真博士所谈论的问题,很感兴趣。不妨先引李洱的一段话作个引子:我所能写出的,只能是我感受到的一小部分,我无法做到“指哪打哪”、“意到笔到”,我永远无法做到这一点。在意念和现实之间,那条鸿沟永远存在。这其实是所有写作者都会面临的问题,包括卡夫卡,包括曹雪芹,不然《城堡》和《红楼梦》也不会写不完。也就是说,有很多东西是说不出来的,写不出来的。

“倾听到世界的心跳”——李洱访谈录26-32

摘要:魏天真:第一个问题是关于“60年代出生”的,但愿我不被人认为是思想懒惰甚至神经麻痹。我并不认为用年代来把许多作家编派进一个群体的做法是恰当的。但“60年代出生”是例外。60年代出生的人和他们(我们)前后的人相比,很不同的。不是说谁坎坷谁平顺、谁丰富谁贫乏因而谁高谁低谁优谁劣的问题。这一个年龄段的人刚发蒙或正读小学时,是读语录的高潮时期,在其他年代,一个小孩很可能因为能诵读诗书或者单背唐诗而受赞赏,70年代的小孩受夸奖的程度要根据他背诵“语录”的情况来决定。

一个怀疑主义者的自述33-33

摘要:我出书很少,只有几本薄薄的集子和两部长篇小说。同辈作家大都“著作等腰”了,我却是“著作等脚”。这倒不是因为手懒。吃的就是这碗饭,手懒不是找死吗?说来说去还是因为个人的脾性。在日常生活中我特别容易轻信,很容易上当,但在写作上我却很少轻信。阎连科先生曾建议我出文集的时候,在文集的封面上标明,这是“一个怀疑主义者的文集”。打个比方,日常生活中有人告诉我公鸡会下蛋,我肯定会说,对,会下蛋,运气好了还会下个双黄蛋。但同样的事情放到小说里,我就要怀疑了。

李洱小说的“复杂性”及其意义34-37

摘要:李洱说,“我喜欢写出文化上的复杂性”。按照我的理解,这个“复杂性”应该包含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人与现实关系的复杂性,叙事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复杂性,还有文学的处境、写作语境的复杂性等等。因此要讨论李洱小说的个性特质和他的文学追求,都应该也可以从“复杂性”如何在他的小说中体现入手。

李洱作品目录38-38

小说评论杂志旧著新读
斯文与斯人39-41

摘要: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怪才。他早年创作小说,后以杂文名世。“”后又因旧体诗而大放异彩,诗集《散宜生诗》“也许是过去、现在、将来的史诗上独一无二的”。而其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则更是别有洞见,所著《中国古典文学小说论集》堪称典范之作。他,就是聂绀弩。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理论研究
米歇尔·福柯的小说分析理论42-44

摘要: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也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结构主义大师,后现代主义主将。“福柯的学术思想影响到哲学、文学、艺术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至今常胜不衰。”“福柯尽管是一位哲学家,但他的许多重要著作,比如《词与物一人文科学考古学》(1966)、《知识考古学》(1969)以及1975年后发表的《性意识史》等著作,都从不同侧面涉及到语言、文学等问题。而有关他对小说的一些观点,则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关于小说的讨论》这篇文献中。尽管在这次讨论中福柯的话语并不十分多,但还是可以较清晰地折射出福柯的关于小说分析的独到见解。

“先锋小说”是一个历史概念45-48

摘要:时下,谈论先锋显得很不合适宜,先锋就像过时的标签,没有人再把它往自己脸上贴了,现在文坛热衷的是回归传统。诗歌要凝练,要有韵味;散文要性情,最好有点明清小品文的味道;小说,更不用说了,故事才是小说的家。的确,传统是永不谢幕的时尚,就像服装界的旗袍、唐装,影视界的英雄、美女。

小说评论杂志长篇小说《山匪》评论小辑
苦难的民族历史与开放的现实主义——《山匪》及其小说观念评说49-51

摘要:阅读完《山匪》,有着一种莫名的兴奋和激动,可能是源于曾经有过的农村生活经历和较为相近的农村文化环境的熏染,《山匪》那细密的情节,较为圆整鲜活的人物,苦难的故事,深邃的思想,厚重的文化和历史以及那蕴藏在字里行间悲悯的人文关怀,无不在我们心中唤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从《山匪》的语言说开52-55

摘要:小说艺术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审美功能,语言是这个功能的基石。好的小说不是对读者进行说教,而是让他们狂喜。《山匪》洋洋四十万字,既叙述了沧海横流,兵匪逞凶,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又从历史的角度,描绘了人们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努力抗争,顽强生存的史实。《山匪》表现了土匪和百姓的对峙矛盾,以及在对峙中表现出来的区域文化。把《山匪》作为小说的命名,本身就生动地体现了语言特色。“山”是对地域的表述,突出了区域特色。“匪”,非也。是一个非常状态下的生存环境和状态。

生命的“厚”与“薄”之间——读孙见喜《山匪》有感56-58

摘要:文化艺术报社记者刘勇在采访孙见喜先生时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山匪》是一部情节性小说,具有较强的纪实性,其可读性全赖于故事,那它仅仅是在叙述一个精彩的故事吗?在它的背后,您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孙见喜先生回答:按我当时的追求,是要她的内涵尽可能丰富。但我有一个主要的想法:在那样一个战乱年代,中国南北的大军伐在为国柄而剧烈争夺,社会精英都在中心城市搞各类革命、各种主义,中小城市也任由各类大小军事实力人物称王称霸,而社会的最底座——乡村,却处在权力的真空中,

乱世商州的“清明上河图”——评孙见喜《山匪》59-60

摘要:2005岁末,大半生都在策划研究别人怎么写小说的老编辑孙见喜,在潜心调研精心打磨多年之后,终于向文坛撂出了一部能当枕头的惊世之作《山匪》。作者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使他深得小说之水的深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确实是一本让人拿起来就放不下的好看的书,一本不以爱情为卖点却以人的命运扣人心弦的书,一幅乱世商州的文字版“清明上河图”,也是一桌用传奇包装的浸淫着文学魅力的形而上的“满汉全席”。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作家作品研究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胡学文小说中的苦难叙事与悲剧意识61-66

摘要:以我有限的阅读视野,胡学文是文坛上少见的一个善于制作中篇小说,也执着的进行中篇小说创作的青年作家,尽管他的许多中篇小说在格局和气象上都已经拥有了长篇小说的雏形,但他还是深情于中篇小说的写作。我在读过他的中篇小说《飞翔的女人》后曾写过一篇文章建议他从中篇走向长篇,然而他所写的两部长篇小说在文坛上似乎没有引起什么波澜和注意,却发现他的中篇小说则是一部比一部精彩,一部比一部成熟。在今天这个长篇小说的炮制犹如流水线生产连专业的研究者也目不暇接的时代,

关于卑微的叙事——雪漠小说的价值取向67-71

摘要:雪漠的小说渐为人所知是近些年的事,他把自己在西北的一座古老的小城里写成的土得掉渣的故事,拿到中国最洋派的上海发表,把粗砬砬的漠风带进了海上文坛,《大漠祭》就这样走进了读者的视野。接着,看到了《狼祸》、《猎原》、《莹儿的轮回》、《美丽》等或长或短的小说,让读者对他的叙事风格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此,评论界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小说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文汇报》等重要刊物都发表了评介文章,对其小说所表现出的文学精神和风格特点多从正面予以肯定,这在客观上为边缘地区的文学力量进入主流文学界提供了信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