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小说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 61-1017/J 国内刊号
  • 1004-2164 国际刊号
  • 0.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小说评论是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小说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

小说评论 2004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小说评论杂志文坛纵横
李建军专栏:小说病象观察之十八——论小说的说服力4-7

摘要:近读一本刚刚出版的新书,秘鲁作家略萨的《给青年小说家的信》,收获颇多,为一个我长期思考的问题——小说的说服力——的解决,找到了更多的支援性的观点和有价值的材料。

贺绍俊专栏:“追风逐云”之六——春天:文学的精神承担8-11

摘要:最近读到王刚的长篇小说《英格力士》,觉得这是一部不应该被忽略的作品,它也许可以归入到成长小说一类,作品主要写了主人公刘爱少年时代的一段难忘的学习英语的生活。但这段生活是置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因而它就涉及到如何表达的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说仿佛是嵌入历史中的一个恶梦,这是我们民族至今仍感到痛心的一段历史,也正是因为痛心之彻,它成为文学的重要资源,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家档案
韩少功专辑——主持人的话12-13

摘要:大约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韩少功在文坛上闹过“寻根”之后,突然隐身江湖,蛰居在武汉大学一幢名为老斋舍的古朴的学生宿舍之内。据说他此行是来专修德语的,朋友熟人对他这次的行踪,大都不得而知。我虽身在珞珈山,亦未曾谋面。终于有一次,外地来的一位朋友一定要见到少功,我只好硬着头皮找到了少功在老斋舍的住处。人不在,但双层床上有零乱的被褥,自修桌上有同样零乱的书本、瓷碗和其他杂物。据说少功吃饭的瓷碗最大,早餐从食堂打回一碗粥,饿了就喝,

自述14-15

摘要:对于一个文学作品来说,最重要的不在于它是否新,而在于它是否好。因为求新之作大多数并不好,正如袭旧之作大多数也是糟粕。但这样一个观点不容易被当代的人们所接受。在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里,中国的作家和读者大多习惯于一种对“新”的崇拜:从世纪初的“新”文艺,“新”生活,“新”潮流,到九十年代的“新”感觉,“新”写实,“新”体验,这些丈学口号及其文学活动总是以“新”来标榜自身的价值,

用语言挑战语言——韩少功访谈录16-21

摘要:韩老师,您好!评论界一般将您的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到1982年是为伤痕阶段,1985至1987年是为寻根阶段,90年代以后的《马桥词典》和《暗示》则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在80年代您可谓“潮流中人”,到90年代您却创造着潮流。不知您是否认同这种划分及评价?

仍有人仰望星空——韩少功的1992—200222-28

摘要:1992—2002年大致是指韩少功“放弃自己完全不需要的胜利”重返写作至小说《暗示》出版的这段时间。期间他还出版了《心想》、《完美的假定》、《马桥词典》等著述。通过这些文字在被赞诩和被攻讦中的广泛传播,韩少功彻底告别八十年代,被重新定位为一位前卫的小说叙事探求者和一位特立独行的“新左”思想者。在当下生存分割和话语重构的语境中,他的写作具有交互关联的多重意义,

韩少功主要著作目录29-29

小说评论杂志小说作家作品研究
关于成长,关于爱——魏微的文学风景30-34

摘要:魏微在散文“通往文学之路”中说“我终于写小说了,起因却是另一个。1994年前后,我的女友们都纷纷恋爱结婚了…….我觉得痛惜。一代少女就这样走过了她们的青春期,心平气和的……然而谁看见过她们那五光十色的、像肥皂泡一样破灭的幻想,谁听见了那里头的挣扎和尖叫?……花样年华,光泽转瞬即逝……1994年,我送单身的女友们走上婚姻的殿堂。

颠覆与解构:陈昌平小说的一种读法35-37

摘要:读了陈昌平的《英雄》《特务》《汉奸》后,我立即就想了剑走偏锋这个词。

小说叙事空间及其文化意味——刘震云论38-40

摘要:小说作为标志着现代性建构的文体样式,其复杂性不是表现在福斯特所谓圆形人物的性格中,相反,它意味着一种叙事空间有超出叙事本身的文化意味。刘震云的小说越来越倾向于远离现实生活而走入历史。而且历史在他那里呈现出明显的个人色彩,因此有人强调刘震云创作的人文企图就在于“用小说的形式从事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社会形态变迁的认识、清理和重述。”

精神的贯彻及心灵的张力——对北村小说的一种阐释41-43

摘要:北村的文学创作大致经历了从先锋小说、现实主义回归小说,再到充满对人类自身心灵深刻反省的小说,这样的一条清晰可辨的文学道路。有资料证明,北村在厦门大学读书的时候,他曾经十分迷恋乔伊斯、福克纳、卡夫卡,甚至博尔赫斯、尼采。这为他的先锋小说写作定下了基调。零度情感、还原客观化的生活。一时成为他的追求。

说出自己内心的话语——我读《一个或几个人的舞蹈》44-46

摘要:这是一个适合生产小说的时代。这个时代日渐加剧的矛盾、不安和冲突,正为小说的写作提供非凡的资源。当代生活似乎是以小说的形式展开的,每天都戏剧性地出现众多残酷事件、情爱悲剧、欲望写真,除了小说,我们很难再找到合适的话语方式来书写这个时代的本相。从根本意义上说,要记录下这个时代所发生的诸多身体和精神上的细节,诗歌和散文都有力不从心之处,惟有小说,能够在这么多精神的碎片和欲望的喘息声中长驱直入,直抵核心。

历史对欲望的炼狱与升华——评《1号考察组》的时代价值和意义47-48

摘要:二十一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人的欲望之火熊熊燃烧的时期,历史的车轮带着血的呼啸,碾过这原始野性的累累白骨,驶向理性的、法制的、文明的理想未来。陈玉福先生的长篇小说,《1号考察组》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人的生存本能、生命原欲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受历史的炼狱和升华,在理性的磨砺与冲洗下,走向现代与文明的心路里程。作品以错综复杂的事件纠葛,

严摒“戏说”与“编造”的帝王画卷——评萧重声《隋炀大帝》的审美风范49-51

摘要:萧重声先生的《隋炀大帝》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再现了隋炀帝十分复杂矛盾的性格特征和鲜为人知的本来面目,作者既肯定了他在统一中国、推行改革、建设国家、经略四方等方面的历史贡献,又批判了他矫饰虚伪、狂妄自大、心胸狭隘、猜忌成性、残暴歹毒、荒淫腐化等劣迹与丑行,并探讨了大隋王朝由盛世峰巅迅速跌入灭亡的深渊的原因。作品宏伟壮阔,厚重深刻,给人以历史的反思。从艺术角度看,《隋炀大帝》最大的特征,我认为是融文、史、哲于一体的审美风范。

一种女性文学的新启迪——比较王安忆《桃之夭夭》与“身体写作”52-55

摘要:最常在女性文学批评中说的一个名词可能就是“女性的声音”了,它不仅暗示着与男性话语的决裂和批判,而且旗帜鲜明的表达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和价值标准。其实“女性声音的丧失”的观点在女性文学批评上,标志着因菲勒斯中心文化强权所造成的女性意识的边缘化。王安忆在《桃之天天》(见《收获》第五期》)中通过女主人公“声音丧失”的历史性展示,对男权话语体系,甚至男权文化体系进行了成功的“解构”,

女性:如何从肉体回归身体——兼论《桃之夭夭》《青狐》对女性肉体的描述56-59

摘要:自从男权中心秩序被确立以来,女性就作为男性欲望的对象存在着,女性是男性的财富,供男性享乐。女性身体的欲望对象化是随着父系氏族文化取代母系氏族文化而出现的。在父系氏族文化的早期,男性欲望的对象是最具有生殖能力的女性,当女性不再纯粹作为生殖工具为某些男性所拥有时,女性身体的美丽成为男性追逐的另一目标。无论作为生殖工具,还是财富象征,男性渴望占有的始终是女性的身体。

贺抒玉:三秦大地的生命之歌60-64

摘要:我喜欢贺抒玉质朴、亲切、清新、动人的作品。有的评论者把它们说成是陕北高原上的“兰花花”,实在是一个贴切动人的比喻。这些作品,写的全是她熟悉的人和事,山和水,是“使她动情的生活”。杜鹏程说,她的作品“质朴、清新”,从中“能明显地看到她的爱情、向往和追求”;又说:“她的经历决定了她这样的人。对社会主义、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她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某些作品中。

爱:孤独意识的深化与超越——评沙蕙长篇小说《好校长 坏校长》65-68

摘要:初等教育是作家们较少触及的题材,因为它既不易出“戏”,又敏感地触及到对教育体制及教育传统的评价问题。沙蕙的长篇小说《忧伤的米粒儿》第一部《好校长坏校长》直面教育现实,用细腻的笔触、流畅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女教师在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全部生活体验,塑造了一个初为人师,甘愿奉献却得不到回报,对传统教育体制大胆质疑,却始终不为人所理解的年青女教师米粒儿形象。在别人眼中,她胆大、出格、叛逆、反传统、孩子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