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小说评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 61-1017/J 国内刊号
  • 1004-2164 国际刊号
  • 0.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小说评论是陕西作家协会;西安工业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小说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文坛纵横、小说形势分析、小说家档案、小说作家作品研究、作家访谈录、海外华人小说研究、西北作家作品研究

小说评论 200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雷达专栏:长篇小说笔记之十九4-9

人道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10-13

摘要:如果真有一个主宰世界的上帝的话,那眼前的事情只能说是上帝跟人类开的大玩笑。当我们刚刚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时,全人类都在畅想着一个大自然和谐发展,人与动物共享地球的新世纪,却不曾想接连遭遇到来自动物的报复。去年的SARS,那个面容和蔼可亲的果子狸成为了最大的凶手;而今年的禽流感,似乎让所有长翅膀的生灵都背上了恶名。

尴尬的跟班与小说的末路——刘震云及其《手机》批判14-18

摘要:我无意把文学与影视简单地对立起来。在我看来,它们不仅是同样伟大的艺术样式,而且,也是依存关系最为密切的姊妹艺术:文学为影视提供内在的滋养和有用的资源,影视则以其更直观、更具视觉效果的优势,扩大了文学的生存空间和影响力。可以肯定地讲,倘若没有电影艺术的支持,当代中国的一些“著名作家”,根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著名”。

主持人的话19-20

摘要:人们都说,苏童是一个才子型的作家,此言不虚、中国古代才子型的文人,往往以多愁善感、长于文辞著称,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新文学作家,称得上才子的,似乎没有几人,而且这些够得上才子称号的作家,又大半是如徐志摩这样的诗人,在小说家中,则以女性居多,如肖红、张爱玲等。男性小说家如钱钟书,虽然也才华横溢,不辱才子名份,但终究因为学问气太重而少了才子应有的那分空灵。近20年来的小说家中,配称才子的,虽不乏其人,但毕竟仍属凤毛麟角。盖因才子乃人群之异数,是不可能批量产出的,文学界的才子,也不例外。

苏童创作自述21-25

摘要:说到过去,回忆中首先浮现的还是苏州城北的那条百年老街。一条长长的灰石路面,炎夏七月似乎是淡淡的铁锈红色,冰天雪地的腊月里却呈现出一种青灰的色调。从街的南端走到北端大约要花费十分种,街的南端有一座桥,以前是南方城池所特有的吊桥,后来就改建成水泥桥了。北端也是一座桥,连接了苏沪公路,街的中间则是我们所说的铁路桥,铁路桥凌空跨过狭窄的城北小街,每天有南来北往的火车呼啸而过。

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25-35

生命意识的逃逸——苏童小说中历史与个人关系35-41

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化语境中,历史常常不再只是简简单单地对曾经发生过的事实的指称,它被神话化为社会发展的潜在的、不可抗拒的规律,被赋予最高、最有效的价值准则。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历史成为社会个体——“人”——高不可攀的对象,它是个人的最高意义之源,皈依历史最终成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

苏童作品目录(中文部分)42-43

主持人的话:不该被遗忘的44-44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期,从维熙的名字随着“大墙文学”而进入人们的视野,他率先撩开监狱大墙的帷幕,在小说中展示了一个特殊的天地、一群特殊身份的人和一场特殊的战争,从此,他的名字便与“大墙文学”紧紧地连在一起。但是,从维熙又不仅仅是“大墙文学之父”,作为“五七”族群体的重要成员,他还是“五七”题材文学的创始者之一。从《大墙下的红玉兰》开始,他先后创作了《第十个弹孔》、《燃烧的记忆》、《泥泞》、《远去的白帆》、《雪落黄河寂无声》、《断桥》、《风泪眼》等作品,塑造了“受难者家族”的系列形象,用血和泪的悲歌张扬时代的批判精神。

“负重的骆驼”——从维熙访谈45-51

路遥的诗意——一个读者心中的路遥52-59

摘要:如果不是路遥的默默存在,我们几乎已经认同这样的观点了,以为引人注目的作家或多或少要经过炒作,一个作家固然可以在寂寂无名的状态下生存和写作,但即使一部杰作,要是人们不知道它的存在,又如何知道它的好坏呢?路遥去世十年了,这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多大变化,人们越来越追求实际。

仁义之德无可挽回的衰落——《白鹿原》中的白鹿意象及其原型分析60-65

摘要:作为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性的悲剧性作品,陈忠实的《白鹿原》可谓是博大精深。无论是它波澜起伏的情节结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变幻莫测的人物命运,还是写实与写幻交织的表现手法,厚重而又极富诗性的语言,神秘苍凉的地域文化色彩,都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和关注。而作品自始至终洋溢着的悲剧意蕴更令人赞叹,令人回味。作为贯穿其中的白鹿意象就是形成其悲剧意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心物交融 象生于意——贾平凹文学意象生成论66-71

摘要:文学意象的创造是一个复杂的主客体双向交流的过程。作家或者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而引起心理情感的反应,触发灵感,引发出思考,经过想象与联想形成内心的心理图象,即心象。作家或者经过长期对某种思想、观念思考,偶然与外界想碰撞,激出思维火花,寻求到艺术表现的内在形式;或者在顿悟中,达到心物交融的完形意象由模糊不定而清晰化,等等。但不管怎么讲,意象作为一种心物双向交融的产物,它有一个萌生——形成内在心象——外化表现完形的过程。

故事与故事精神——海外华文文学三小说论72-76

摘要:历史的脸躲藏在时间的迷雾里,时而清晰时而朦胧。当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把这张神秘多幻的历史面孔放在自己身后,当作想象出场的妖娆布景,并在这样一个布景上充分展开自己想象力的翅膀,任其跳跃、舞蹈、展翅翱翔的时候,小说家们充满想象才情的艺术灵魂就开始自如地出入历史与现实之间了。

流水林白——从《守望空心岁月》谈林白小说的叙述姿态77-80

摘要:当代中国的女性叙事经历了三次递变。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三十年里,由于革命理念中“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自由思潮的影响,女性意识经过改头换面,与革命话语、暴力叙事相结合,取得了其叙事的合法化,但作者的叙事权威被处理得私下化和男性化,而不是公开化和女性化;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前期,女性意识带有强烈的自我启蒙色彩,表现出对女性基本权利的急切确认,其叙事话语也表现出极强的女权意识;

新时期的新英雄文学思潮81-84

摘要:在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文学史叙述中,都把当代文学划分为几个阶段,一般分为“十七年文学”、“文学”、“新时期文学”。普遍认为,这三个阶段的文学在性质、特点上是不同的,甚至是根本对立的。然而,从作品出发考察文学的精神和创作的模式,就可以发现这几个阶段很大程度上在深层是相通的、一致的,有很多东西一以贯之、一脉相承。新英雄文学思潮就是伴随着当代文学的开始而开始的,在中达到顶峰,并在新时期一度繁荣。被公认为新时期文学的开创性作品刘心武的《班主任》,实际上就是一篇新英雄文学作品。

政治 道德 现代性——论十七年农村小说中的婚变85-89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分子,婚姻是家庭的基石。作为个体与社会交接的一个枢纽,婚姻不仅关系个体的不可替代性的需要,同时也关系社会价值体系,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作为对立双方矛盾的最高点与总爆发的婚变,一方面体现了主体对自身需求与存在状态的判断,另一方面则折射出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成为个体欲求与社会道德的交战场。它不仅是一个“打破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的基点,同时也是一个切人个体建构的基点。正是因为这种枢纽位置,在文学中,婚变成为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母题。

转喻与小说“空白”——汪曾祺小说的一种现代语言学解读90-93

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写得空灵、剔透、诗味悠长,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他非常善于经营小说的“空白”,正如他自己所言,“我认为一篇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作者写了,读者读了,创作过程才算完成。作者不能什么都知道,都写尽了。要留有余地,让读者去捉摸,去思索,去补充。……短篇小说可以说是‘空白艺术’。办法很简单:能不说的话就不说。这样一篇小说的容量就会更大了,传达的信息就更多。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