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论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Forum

  • 45-1002/C 国内刊号
  • 1004-4434 国际刊号
  • 0.6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论坛是广西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论坛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政治学研究、行政学研究、哲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行政学研究

学术论坛 201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诗的正义”:一个亟需重建的文学研究视角1-6

摘要:"诗的正义"(poetic justice)是17世纪后期英国批评家托马斯·赖默创造的一个文学理论术语或文学研究视角,但有两大缺陷:没有处理好道德(正义)法则与审美法则之间的关系问题;对"正义"内涵的理解过于狭隘。文章从克服"诗的正义"的缺陷入手,来重释这一术语:一是坚持"审美法则优先于道德(正义)法则"的原则,将"诗的正义"的呈现方式从"惩恶扬善"转变为"以美显善";二是论证"诗的正义"的内涵应当是对道德正义、法律正义、政治正义、社会正义、全球正义、生态正义等"正义"诸多义素的糅合、兼容、超越和升华,并强调"情感正义""想象正义""生命正义"是其独特品性。在当今这个迫切需要"正义"的时代,审美优先、扩大内涵的"诗的正义"必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文学伦理学、文学政治学、文学法律学、文学社会学、文学生态学、文化批评等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超越性视角和最终价值判断标准。这对"理论之后"的文学基本价值理念的修复和重建也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语言到话语——当代文学批评外转的机理研究7-11

摘要:20世纪文学批评出现了"由内而外"的转向,即从对文本结构、形式的追求转向对文本所表现的社会、历史的揭示。这种外转与语言学理论从语言到话语的转变密切相关。在这一过程中,形式主义文论运用语言学模式分析知识构成,形成"语言的牢笼",语言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被阻隔。福柯则积极推进话语的分析,揭露话语实践对知识、政治的控制,导致话语模式具有生产意义、表征权力运作的强大力量。今天,文学批评已不再仅仅停留于单一的文本分析,它已经成为跨学科的产物,具有泛文化的倾向。

《柳文指要》的成就及文化品格12-18

摘要:《柳文指要》是柳宗元接受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章士钊给予柳宗元的思想、人品及文学成就以极高的评价,并对唐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几个重要问题如"文以载道"、骈散发展、"陈言务去"等进行了新的阐释。章士钊认为,古人"文""笔"的区别之一是"文"有浓郁的情思而"笔"没有,韩愈并不是"以文为诗"而只是"以笔为诗"。韩愈所主张的"词必己出"与"无一字无来历"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古文运动"一词也"去事实太远"。《柳文指要》是章士钊独立、理性、勇于担当的文化品格的婉曲反映,"逢迎主意"一说,有失公允。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知人论世的存活与当代西方文论的挑战19-24

摘要: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中最具指南性的理论命题之一,它长期存活却习焉不察。知人论世以人为核心,意谓一切作品皆源于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与具体时空中的创作,了解作者本人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才能深度解读其作品。知人论世将世界、作者、作品三者联系起来,从人学与史学的双重维度观照文学活动,确有真知灼见。但知人论世的弊端在于过多强化作者的中心地位,而漠视作品本身的内在结构。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知人论世正面临着当代西方话语的挑战。西方形式主义、新批评、现象学、阐释学等强调文本的独立自足性,接受美学则提倡开放的、创造性的阅读,确有合理的内核,但完全割裂作品与作者、社会的关系,无疑是非理性的。如何推阐知人论世的内涵,使之真正获得当代存活的意义,拥有中国文论话语权,是一个亟待探讨的理论问题。

李商隐《太原白公墓碑铭并序》考论25-30

摘要:公元849年,李商隐应白居易亲属所请,写作《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并序》一文,以纪念白居易。碑文论述简洁,记叙精当,具有相当的文学和史学价值,而内中对于白居易诗文成就的评价,简笔带过,引而不发,反映着晚唐文坛整体的审美风尚和文学思潮,也体现出李商隐复杂的心理感受。

“立心”与“立命”:论叶灵凤的文艺随笔31-35

摘要:叶灵凤书写自我的独语体随笔体现坐拥万卷、人书合一的安然与丰足,闪现出读书人纯粹的精神质地。藉以丰富的史料、深厚的学养与缜密的思辨,学术随笔熔铸学理见长、谐趣相生的独特风范。看似散淡的怀人随笔风生水起,别具炽热的情怀与沉实的意境。叶灵凤的文艺随笔,有小说家叙事状物的物质性,思想者批判性思考的精神向度,以及文体家冲谦和易的笔墨风雅,情趣、理趣与意趣无不具备。

上古汉语同源字考释(二)36-40

摘要:在王力著的《同源字典》、刘钧杰著的《同源字典补》《同源字典再补》中,有些字王力(1982)、刘钧杰(1999)未讨论过;有些字王力、刘钧杰的上述著作虽已收录、考释,但这些字还有别的意义,尚可与另一些字构成另一组同源字(或称"同源词")。文中依照"音近义通"的原则考释同源字。

法学研究中的地理学方法41-51

摘要:地理学思维和方法已经在经济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法学研究中仍鲜有体系性和系统性阐述。法律在客观上所具有的地理性特征,以及法学理论研究中所包含的大量地理学思维为我们构建法律地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如果运用地理学方法研究法律,那么法律会呈现出空间分布、系统性并呈耗散结构。"法律熵"的值将是研究法律系统之耗散结构的量化工具。每个法律系统中所包含的法律规范、法律概念、法律原则等法律要素与其他法律系统之间的交往程度及其稳定性(即耗散程度)都可以用该值来衡量。如果从外在系统中输入的法律各要素使得本系统的无序性得到改善,那么输入的就是负熵,反之则是正熵。要描述一个法律系统的当前状态及其历史演化,我们需要做的便是观察熵值的变化及其过程。

可移送审判管辖刑事案件法院分案制度研究52-58

摘要:囿于我国传统的法院分案制度存在的弊端,人民法院正在进行的各种方式的分案制度改革,存在着过分追求分案过程中的形式公正,而忽视案件处理结局上的实质公正不够的现象,尤其是疑难复杂案件,致使此类案件判决的司法公信力仍有提升空间;针对我国基层法院法官队伍现状以及不同案件审理需求,对可移送审判管辖刑事案件,需要在确立立案庭随机分案为主的法院分案改革成功经验同时,保留刑庭庭长必要的案件指定分案权,落实案件移送审判管辖制度,加强典型案例指导,赋予当事人的可移送审判管辖案件的请求权。

网络传播与司法叙事:以公众为中心的司法话语模式变革59-65

摘要:司法以审判活动和裁判文书为载体,阐发正义、公平和良善的内涵,展现对价值体系的判断、选择和引导,从而形成特有的叙事原则、逻辑和风格。网络传播的兴起深刻地影响了司法叙事的理路,分散化、多向性与制度化、单向性,多媒体化与高度文本化,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等结构性矛盾,导致道德直觉模糊了司法叙事的正义界限,拟制公意偷换了司法叙事的民主内涵,舆情流瀑动摇了司法叙事的权威地位。在网络传播的冲击下,仍应清醒地看到司法叙事的固有优势,媒体渠道融合、传播理念转换、表达立场强化等趋势因应了网络时代引发的情境变迁。以开放性增强民主内涵,以可读性增强接受程度,以专业性增强影响能力,应是司法叙事的变革路径。

3D打印背景下专利间接侵权研究66-70

摘要:我国《专利法司法解释(二)》和《专利法修改草案(送审稿)》虽然提出了专利间接侵权责任,但还是囿于共同侵权的框架,实质上采取的是间接侵权从属说,对有关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范围规定太窄,无法有效遏制3D打印背景下专利侵权问题。专利间接侵权与共同侵权在意思导向、侵权责任构成、责任承担,以及诉讼模式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应构建独立于共同侵权框架的专利间接侵权制度,采取"独立说",不以专利直接侵权行为的发生为追究专利间接侵权责任的前提条件,强化对3D打印背景下专利侵权者的惩罚力度。

我国专利惩戒制度立法完善研究71-77

摘要:专利惩戒制度关乎我国专利行业规范、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平乃至科技创新潜力的发挥。但我国专利惩戒的整体执法力度偏弱,这与我国现行专利惩戒制度的立法质量不高有关。《专利惩戒规则(试行)》在合法性与规范性方面均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瑕疵,在执法主体、事项、类型、救济期限、送达期限等方面存在与上位法规定冲突的情形,同时还存在重要程序制度缺失、行政活动法律定性不准确等立法技术问题,需要以系统论的视角从组织法和行为法方面对专利惩戒制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修改完善,为专利执法活动、规范专利行为提供坚实的法制基础。

商事一般条款进入民法典的路径选择——基于比较法律经济学的视角78-82

摘要:制定商事一般条款既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实现商事单行法之间的"行阵和睦",进而达到"通、统、补"之效果。在我国民法典编纂如火如荼的今天,学界对商事一般条款是否应进入民法典及其进入民法典的路径一直呈热议的态势。从比较法律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热论的实质是法律渊源的制度争议问题。本文从比较法律经济学的视角研究商事一般条款进入民法典的理论渊源及其现实必要性,阐述了进入民法典的路径,以期为我国商事一般条款进入民法典提供立法路径范式。

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效果评估及优化思路83-91

摘要:由于财政政策和常规型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不断缩小,难以应对经济结构失衡尤其是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大规模的结构性货币政策,试图调整经济结构。可是,由于货币粘性、信息不对称和经济的体制性矛盾等因素,结构性货币政策难以调结构,还容易加大结构扭曲和降低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要想提高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力,中国应将结构性货币政策定位于维持金融稳定而不是调结构,且应避免结构性货币政策长期化常态化。

货币政策、商业银行杠杆与系统性金融风险92-99

摘要:文章以中国151家商业银行2000—2015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PVAR模型,将货币政策、商业银行杠杆及系统性金融风险纳入到同一框架内进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宽松货币政策会助推商业银行杠杆及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的上升,从而直接冲击金融体系的稳定。(2)商业银行杠杆的上升助推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经营,这同样会放大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文章认为,在现阶段强化监管以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应当谨慎使用货币政策工具,避免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冲动以防止商业银行杠杆上升过快。此外,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水平的上升会冲击金融稳定进而诱发系统性风险,因此监管当局应不断强化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考核,严控加杠杆行为以阻止风险扩散,进而保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僵尸企业”的破产法应对100-105

摘要:妥善处置"僵尸企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僵尸企业"占据着大量的优质资源,破坏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以破产法为核心的法治化手段是处置"僵尸企业"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成因、危害以及妥善处置的必要性,提出了包括完善现行破产法在内的处置"僵尸企业"的若干建议,以期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僵尸企业"的市场化、法治化出清提供保障机制。

分配正义:共产主义的逻辑起点——基于《共产党宣言》的分析与思考106-112

摘要:经由《共产党宣言》,在不断向共产主义社会靠近、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目标及其内在分配正义标准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共产主义的论理逻辑起点是社会形态意义上之社会制度的分配正义问题。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社会之社会制度的分配正义标准是一种"人"标准,亦即"让人成为人而不让人产生异化"这一共产主义力图实现的根本目的。共产主义运动能否成功或社会主义事业能否保持稳定的关键在于,欲图踏上或业已踏上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在其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社会生产关系层面上能否努力或不断地向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目标及其内在分配正义标准靠拢,持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合作治理:中国陆地边疆治理的多元关系及实现路径113-118

摘要:边疆的国家属性决定了边疆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边疆的国家特征。世界全球化进程给中国的陆地边疆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打破政府一元的边疆治理模式,建构国家、政党、社会纵横联动、协同共治的合作治理体系是陆地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在以国家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取向的陆地边疆合作治理体系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元主体合作的政治中心与组织保障,国族机制与边疆治理政策的整合是基础路径,边疆地方政府是合作治理的元中心,民主法治建设营造的制度环境是合作治理的关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