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杂志社
分享到:

学术论坛杂志

《学术论坛》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8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政治学研究、行政学研究、哲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行政学研究等。
  • 主管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
  • 国际刊号:1004-4434
  • 国内刊号:45-1002/C
  • 出版地方:广西
  • 邮发代号:48-35
  • 创刊时间:1978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3
  • 综合影响因子:0.26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学术论坛 2013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论坛杂志马克思主义研究

文化实践与核心价值观建构——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融合的话语逻辑及其精神形态

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蕴涵着意识形态与文化形态的双重话语逻辑并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实践精神,由此获得探究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文化哲学视域,还原文化理论的逻辑形态与生命存在结构之间的源初关联,这构成二者的结合乃至各种文化的分殊形态、经验互释与演变规律的本体实践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在文化实践层面所提出来的要求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精神生态的现代建构。
1-6

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划分模式的文本学考察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启示

摘要:马克思思格斯是在两条思维轨道上来思考阶级划分的。一个是理论构建的轨道,一个是实践分析的轨道。在理论构建的轨道上。他们运用抽象的思维方法,发现了两极阶级的对立以及两极中间的中间阶级。形成了三元的阶级划分理论模式。在实践分析的轨道上,他们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发现了两极阶级和中间阶级的多样的现实表现。现实中并没有,当然他们也不会形成阶级划分的实践模式。唯有科学坚持马克思恩格斯三元的阶级划分理论模式。才能正确把握由当代中国所处历史方位所决定的社会分层的复杂性,才能正确把握由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方向所决定的阶级关系及调整阶级关系政策的复杂性。
7-1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反思

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问题是关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前景的重要问题,其质点乃是大众主体性的生成这一关键点。只有从动态的总体性视角来把握大众化的主体问题,才能真正消解在“主体问题”上一元与多元的纷争,才能从整体上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批判性、参与性与超越性的基本特性。
12-16

马克思视域下艺术生产的“为何”与“何为”

摘要:在消费全球化时代,艺术生产的实际情形发生了巨大改变。作为一种双向运作——物的符号化与符号的物化——的对象化实践,它既涉及到审美性、精神性与商品性的相互介入,更牵涉到艺术与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复杂缠绕。如何立足现实来看待艺术多重属性间的相互关联,怎样正确引导、发挥艺术生产意识形态功能的积极方面,成为当下面临的紧迫问题。而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则启发着我们对新形势下艺术生产“为何”和“何为”问题的反思。
17-21

也论对共产主义的认识

摘要:从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视角,深入探讨了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共产主义的特征、有无矛盾、发展阶段、发展趋势,以及共产主义的精神和方法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阐发了他对共产主义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尽管在某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局限甚至偏差,但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是极为丰富、极为深刻的,其中不乏蕴义深厚、见解独到的观点,这对今天正确认识和理解共产主义。进而增进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22-27

《共产党宣言》中的纯洁性思想探析

摘要: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特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光辉著作,其中关于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纯洁性的问题涉及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等各个方面,为如何有效保持党的纯洁性提供了有益借鉴。当前,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应该以《共产党宣言》为指导,从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等方面入手。提高纯洁性建设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28-32

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若干思考

摘要: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为此,要通过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打造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构建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网络宣传教育体系。不断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33-36

试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价值指向和根本方式

摘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根本价值指向。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继承者对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在坚持“灌输”的方式上,结合实际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实践教育。
37-39
学术论坛杂志政治学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优化路径研究

摘要: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和城镇化的发展实践,决定了地方政府既是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提供者,也是城镇化建设的科学规划者。地方政府必须介入到城镇化的建设当中,对城镇化建设进行有效的引导和高效的调控。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出发,在阐述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的行为方式与职能定位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在观念、职能、体制、行为上存在的偏差和困境,由此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优化地方政府行为的路径选择。
40-43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广西大化县弄法村调研的思考

摘要: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以“美丽广西”为主题,以“清洁乡村”为切入点,把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在广西具体化。为此,文章提出了调动和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是推进该项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的命题,阐述了发挥农民群众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对农民群众在清洁乡村活动的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进而探讨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具备成为清洁乡村活动主力军的基本要件,提出了调动外出务工人员支持清洁乡村活动积极性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44-47

想象的家园:新村主义与“新村”建设的政治缘起与实践

摘要:20世纪初,新村主义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潮。新村主义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认可。是时人对新生活的一种美好设想,启蒙了五四思想界。但是,新村生活作为一种过于理想化的家园图景,它既不可能发动民众广泛参与,也缺乏切实可行的方针、措施。因此,20世纪20年代末,多次挫折之后,新村运动失败了;然而,理想化的家园图景和话语难以在国人心中消失。
48-51

社会转型期婆媳矛盾的变迁——以河北省N村为例

摘要:从生命历程理论的视角出发,文章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的剧烈变迁导致的婆媳矛盾的新变化。研究发现,在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因家务分工不均、对家庭资源(包括经济和情感资源)的争夺而产生的婆媳矛盾减少,生活习惯与价值观的冲突成为婆媳矛盾的主因。这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打破了婆媳相处的传统模式。将婆媳矛盾更直接也更明确地聚焦到“沟通”这一现代社会人与人相处的根本问题上来。
52-59

“童年的社会学再发现”:国外童年社会学的当代进展

摘要:在西方童年社会学思想史上,20世纪60年代,法国社会史学家菲利普·艾里阿斯(phmppe Aries)的开拓性研究通常被认为是最早意识到童年的历史独特性的研究。最近30年来,国外童年社会学发展迅速,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其学科地位和价值也获得了广泛认可。文章对国外童年社会学的当代进展进行介绍、归纳和总结,以期为国内童年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60-65
学术论坛杂志社会学研究

作为社会结构的市场——市场场域的应用及其方法论问题

摘要:从社会结构分析市场,或者把市场当作是一种社会结构是市场社会学研究的主题。而社会学在分析何为社会结构上的不同理解导致了这个研究领域的碎片化。具体化社会结构为“制度结构”、“关系结构”和“建构结构”是市场社会学研究路径中的三个层面,但如何整合为一个在理论与经验研究中能被操作化的概念是研究的主要议题。文章应用市场场域理论提出“作为社会结构的市场”是在理解社会结构分层分析、嵌合场域分析步骤及其研究方法论的基础上的一种全景式市场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66-72

身体政治:现代国家双重建构的镜像表达

摘要:身体政治学从身体生成及其日常实践层面来考察权力机制如何通过各种制度、规范实施对人的规训和控制。我国身体政治的发展路径镶嵌于中国现代国家“双重化建构”——呈现出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两个维度——的宏阔历史中。在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中,身体表现出国家化与政治化的蕴意;在民主-国家建设进程中。身体则呈现个体化与商品化的趋向。从本质上讲,这是不同时空场域中的身体镜像。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性发展和现代国家建构两者之间“断裂”与“错位”、复位与“融合”的必然反映。此外,身体政治还表现出迈向生活政治、规训与解放的双重螺旋、主体消逝与自我重建等总体特性。
73-79

微博公共事件与社会情绪共振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深入,微博等新媒体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微博公共事件与社会情绪共振的相关研究也愈发丰富。文章在对相关文献作细致、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将这一研究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发酵阶段、高潮阶段,并对相关成果作了评述性分析。笔者认为,该领域在未来仍有大量可探索的空间。如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能力;微博意见领袖的话语特色及其舆论影响力;政府公共政策对新媒体传播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相互制衡;微博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生格局及重构媒介生态空间的策略。
80-85

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泛显化及其消解

摘要:弱化和平民化导致网络舆论领袖的泛显化,并给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带来直接影响。重构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身份,同时以此为起点探索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向“网络红客”转变的培育机制,构建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培养模式,是消解泛显化的有效途径。
86-90

民族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焦虑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摘要:文章基于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设,从研究对象角度出发,多维度研究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焦虑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突发、家庭、社会、精神、认知和性格对焦虑有显著的影响。社会和个人的认知对产生紧张焦虑心理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弱,而人的性格、精神和突发事件对产生焦虑问题有重要的正向作用。重视个人良好性格的形成和保持健康的精神很重要,通过改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提高认知水平可以促进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提高内心的调和能力,疏解焦虑心理具有重要作用。
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