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杂志社
分享到:

学术论坛杂志

《学术论坛》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8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政治学研究、行政学研究、哲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行政学研究等。
  • 主管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
  • 国际刊号:1004-4434
  • 国内刊号:45-1002/C
  • 出版地方:广西
  • 邮发代号:48-35
  • 创刊时间:1978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3
  • 综合影响因子:0.26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学术论坛 2013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论坛杂志马克思主义研究

接受美学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新探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旨在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们的思想信仰和行动指南。其实质在于马克思主义为人们所接受。接受关学对接受主体和接受效果的高度关切为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接受问题提供了新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指引。借鉴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推进。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空间视域

摘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全球的传播、落地、发展不仅是历时性和与时俱进的线性时间过程,更是一个共时性的、空间拓展的全球化过程。这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构建须在资本逻辑承继领土逻辑的时间节点上凸显,更须在当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共同作用的空间视域中展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通过自身发展、补充辅助性假设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获得历史地位,也因此在这个业已“历史终结”“平的”世界获得马克思主义的全球话语。
6-9

论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摘要: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与我国具体经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要认真学习、掌握和利用按比例发展规律,保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既要保证积累,又要保证消费”、“要把衣、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社会主义经济波浪式发展”等观点。
10-13
学术论坛杂志哲学研究

关于“以人为本”中的“人”与“本”内涵之思索

摘要:关于“以人为本”中的“人”应以实践为基础说起,遵循“在人的实践中”探讨“以人为本”中的“人”.可以得出一脉相系的三个结论:人是从实践中走来的;人是实践的活动物;人将走向实践的深处。关于“以人为本”中的“本”应以对人的本质逐步界定说开来,第一是从“一总三分”用两步来抽象界定“以人为本”中的“本”;第二是从纵与横分两个向度来具体界定“以人为本”中的“本”;第三是从对两种误解的反思中来辩解“以人为本”中的“本”。
14-17

论劳动正义的逻辑框架——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摘要:劳动正义即劳动者得其应得。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其逻辑框架是由四个维度组成,劳动者劳动能力获致正义是劳动正义的基础,劳动交换正义是劳动正义的起点,劳动过程中正义是劳动正义的显像,劳动成果分配正义是劳动正义的目标。正义的制度须使劳动者得其应得,体现劳动正义,劳动者才能实现人性复归。
18-2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及其性质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一方面带有明显的抽象人性论遗迹,另一方面也不乏科学的人学思想萌芽。从这一思想出发,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认识一方面达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顶峰,另一方面又成为其科学社会主义的起点。以此来反观流行于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些理论思潮.它们不仅不是关于人类社会实践的“科学认识”,其理论水平甚至远逊于手稿中马克思所阐述的空想社会主义。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指导我们事业的科学理论。
23-27

仁慈·正义·谨慎·自制——论亚当·斯密美德思想对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

摘要:在《道德情操论》中,“同情”是一个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四种美德——仁慈、正义、谨慎和自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准确地认识亚当·斯密的伦理思想,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正确理解“利己”与“利他”的关系。通过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对促进道德教育各方面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8-32
学术论坛杂志政治学研究

基层协商民主与乡镇善治研究——基于浙江温岭“新河实验”分析

摘要:党内民主恳谈、参与式财政预算改革和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是浙江温岭新河镇基层协商民主三个典型实践形式。其本质是始终秉持以农村社会公共利益为导向,以农村居民平等理性参与协商为基础,并着力形成具有民主合法性和集体约束力的公共决策机制。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乡镇党委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在新河镇已初步形成,农村居民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等得到了很大的实现,推动了乡镇治理模式的变革,并将对中国乡镇善治产生重大的影响。
33-37

公共财政视角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展、问题和对策

摘要:文章从公共财政的视角研究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由于政府的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公共财政资源不足、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等原因导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分配的不公、地方财政支出管理混乱等问题;应通过实施导向性政策,使公民享有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通过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和评估监督机制,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38-41

政治文化发展与政治制度创新关系论析

摘要: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是政治系统中分属观念性和规范性形态的重要元素,两者形式各异,内容融通,功能相长,发展互进。政治制度创新诉求政治心理支持、政治思想指导、政治技术支撑和政治文化氛围,先进的政治文化则促进政治制度创新,政治制度的持续创新又培育新型的政治文化。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中,要注重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互动共进。
42-46

危机管理中地方政府的策略行为研究

摘要:在危机应对与决策的过程中,因主客观不确定性所引发的地方政府的策略行为往往会对危机管理的后果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本文在分析危机管理过程的基础上,阐述了策略行为的内涵和行为特征,分析总结了地方政府官员在危机应对过程中可能的策略行为类型,并讨论其对危机管理绩效的潜在影响。
47-50

传承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审视与现代向度

摘要:历史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演进脉络,其发展体现出鲜明的历史阶段性差异,同时也具有明确的共同发展取向。现代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新思维、新元素和新方法。在社会转型期,传统性与现代性共存的过渡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中呈现出六大现代向度:环境从封闭性转向开放性;功能从单一性转向多样性;方法从散在化转向系统化;目标从社会本位转向人本位;思维从经验性转向科学性;从关注工具理性转向关注价值理性。
51-55

交往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着力点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与时俱进的,有着鲜明的时代性特点。随着全球化交往热潮的裹胁及交往哲学在当代的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理应作出相应调整,以体现时代化特点。文章重点探讨交往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四个着力点:国际意识教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契约观念教育和生活价值教育。
56-59
学术论坛杂志文学研究

从《论语》“游于艺”的训释看清初学风

摘要:《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直是《论语》诠释史上争论较多的一处。在被视为“天崩地解”的清初(顺康时期),儒者们希望透过经典的诠释以寻求安身立命之所。诸家对“游于艺”的训释显示了各学派之间的巨大分野,也折射了清初复杂而多元的学风。
60-64

越轨与寻求精神的归属——《红楼梦》家塾生活研究

摘要:《红楼梦》作为一部传世经典,其中的家塾生活闪现着熠熠光辉。在家塾教育中,贾宝玉厌学的心理趋向是八股取士制度日渐黑暗背景下的自我逃离。从社会学上看,他的越轨行为并无对错,而仅仅是一种被人们否定的偏差行为。其真实反映了清中叶社会和教育的弊端以及士人学子对人性教育新思潮的呼喊。贾府家塾师生之间的想象性预演与换位,是化解课堂危机的先决条件。通过课堂冲突事件,理解和剖析学生群体分帮的动因,更易正确引导和满足学生群体在教育生活中寻求归属安全的需要。
65-69

基于配价模式的多义词的翻译方法探讨——以日语动词“とる”为例

摘要: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多义词因为义项繁多、词意复杂,一直是机器翻译中的难点。为此,提出一种基于配价模式的多义词翻译方法。文章对日语动词“とる”的语义情况及翻译方法进行较为详尽的考察,并利用“配价模式”相关理论,制定日语多义词“艺为”的翻译规则。同时运用语料库对这些规则进行人工检测。并且与网络上免费使用的翻译软件的翻译效果进行对比。检测结果显示提出的基于配价模式的多义词翻译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70-75
学术论坛杂志文化研究

国外传媒制度发展与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政治、市场与社会三角博弈的视角

摘要:特定国家的传媒构型及其相关制度安排往往表现出与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语境高度契合和协调发展的特点。基于国际化传媒格局的嬗变与国际传媒新秩序的发展诉求,国外传媒发展及其制度模式对中国传媒的转型特别是当前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国传媒体制的结构性调整的影响力和借鉴价值日益凸显。文章主要以美国、英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传媒制度为考察对象,基于政治、市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三角博弈视角。对上述国家的传媒制度发展及其模式转型的相关研究进行大体的回顾和述评.从系统性和批判性的层面对国外传媒制度的研究现状形成相对清晰和完整的认知思路,以寻求中国特色传媒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与理论演绎的案例与经验借鉴。
76-80

论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风险

摘要:“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风险”是指新闻采编人员在履行职业职责过程中由于未预期或预期不充分而引发的、会给新闻采编人员及其所在单位造成“意外”损失的可能性或几率。新闻采编人员主要面临健康与人身安全风险、政策与法律风险、道义责任风险。对风险要有正确的认识评估,去除存在风险的制度性缺陷.完善媒体管理制度与提高采编人员素质,可以更好地应对与防范风险,从而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
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