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杂志社
分享到:

学术论坛杂志

《学术论坛》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8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政治学研究、行政学研究、哲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行政学研究等。
  • 主管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
  • 国际刊号:1004-4434
  • 国内刊号:45-1002/C
  • 出版地方:广西
  • 邮发代号:48-35
  • 创刊时间:1978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3
  • 综合影响因子:0.26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学术论坛 2013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论坛杂志哲学研究

“明明德”:老子从道性自然到德彰大同的生态旨趣

摘要:在超越纯粹自然和纯粹人文向度的意义上,老子的哲学思想显然就是一种具有完整的文化视界和完全的文化品格的文化理性启蒙。他试图劝导人们成为恪守中道“无为而无不为”的自觉主体。并由他所倡导的(文化)理性路径而走向悠然的自由。老子正是以内在的道性自然、心灵觉悟和外在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德行实践,彰显了谋求万物大同的空灵的德性志趣,同时也彰显了万物和谐共存、生生不息的生态旨趣。
1-6

对现代社会发展困境的批判性反思

摘要:当今人类社会在现代化的实际进程中陷入了与自我生存相关的矛盾和危机。现代社会发展困境的根源和本质在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误导、西式政党有组织的不负责任以及科技理性的泛化和独断。要寻求解决现代社会发展困境的出路,应从制度结构的“有限修正”和精神价值系统的“自我省察”两方面重构新型发展理论。
7-10

庄子生死观价值论维度探析

摘要:庄子承续了老子的“道论”视角及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探寻人生意义的终极根据。庄子将生命的终极价值根据定位在“道”的终极存在层面,突出了“道”作为一切价值和存在根源的至高地位。面对生死带来的人生困顿,庄子将现实的惨淡归因于“本真之性”的凋敝,并强调护养“本然人性”,避免世俗功利私欲价值和道德智巧对实现人生终极自由造成屏障。在“与道为一”这一终极价值理想引导下,获得对世俗经验世界有限性的终极超越。庄子在解答生死问题、建构生死观的过程中完善并展开了他的“道论”,并在“道论”的指导下反过来对生死问题做出最终的解答。在庄子的哲学中,生死观是与“道论”浑融互进、相辅相成的。在环绕“道论”而打开。面向终极“世界大全”(“道”)的生死观中,庄子寄寓了深厚的价值期盼。
11-15
学术论坛杂志马克思主义研究

邓小平对公平施政的探索及其启示

摘要:公平施政是政治公平性的现实体现与实现方式。邓小平在从效率施政走向公平施政、公平施政的制度安排、绩效衡量等方面作出了重要探索。当前,要充分发挥政府公平施政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政府从效率施政向公平施政的转型,重视公平施政的制度建设,坚持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公平正义的统一,以推动政府公平施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16-19

论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现代启示——基于阶级分析视角

摘要: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一种普世价值,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理想和最高境界。透过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分析,尤其是基于阶级视角的分析,在理论与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理解和运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3

论解放战争时期军事创造性思维

摘要:解放战争时期,的正确战略决策和战略指挥,对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这又源于他战略思维特别是战略创造性思维的正确。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战略目标、任务与实践发展相统一,战争发展的变化性与作战方法守常运用相结合,历史经验一般性与现实实践的求异性相适应等问题的正确解决上,而这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28-31
学术论坛杂志政治学研究

整体性治理分析框架下的府际关系建构研究

摘要:良好的府际关系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性因素。目前,府际关系充斥着各种冲突与竞争,府际合作费用无人分担,府际合作利益竞相争夺,导致合作困难,面临着产业同构与重复建设抹煞府际比较优势,政治晋升博弈导致府际合作困难等。需要充分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构建整体性府际关系,使府际冲突走向府际协同,府际竞争走向府际合作,府际关系碎片化走向府际关系整合化,打造整体性府际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实现府际整体性治理。
32-34

公平正义:哲学分析、现实缺失与建设途径

摘要:公平正义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终极价值目标。数千年来,先哲们在公平正义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作了极大努力,丰富和推进了理论的发展。当前,我国在宏观政策、区域发展、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等存在着诸多的公平正义缺失问题。发挥好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功能,推进良好的社会生态建设与尽快建立与国力相称的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应成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举措。
35-3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特征及其文化生态建设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独特的制度文化与瑞典社会民主主义制度的文化机理和实践困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生态建设。以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制度文化安全风险挑战。
39-42

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机理

摘要:政治现代化和网络化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当代同时经历的过程,网络政治文化是这两个历史过程交汇的产物。作为新兴的政治文化形态,网络政治文化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质,能够对传统政治文化转型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从网络政治文化内涵入手,对网络政治文化形成的空间起点、影响因素以及历史趋向进行分析,能够理清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机理。为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网络政治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43-46

行政内部监督法治化的阻却因素分析

摘要:行政内部监控法治化是我国推行法治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环节。就其现状而言,行政内部监控还存在着较大的法治缺失.要对其进行完善必须首先找准行政内部监控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症结所在。目前我国行政内部监控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监督体系存在欠缺;最为常用的层级监督也存在诸多问题;专设的监督部门的法律地位被虚置。探讨行政内部监控法治化的缺失是为了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为构建完善的服务型政府提供法治保障。
47-51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社会诚信如今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时代课题。然而,我国当前却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商业企业、公民个人均面临着诚信危机。诚信危机的深层原因在于组织制度和公民个人两个层面,破除诚信危机产生的根源需要具有广阔的全局视野。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建设社会诚信体系的相关路径与对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石。
52-56

从西方债务危机中的群众运动看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

摘要:公共领域是公众基于维护公共利益动机而展开理性对话的公共舆论空间,理性批判和公共利益追求是其基本原则。西方债务危机引发的群众示威、游行、罢工和社会骚乱严重干扰了国家解决债务危机既定方案和应对措施的实施.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使得政府在削减财政支出与获取民意支持方面进退两难.暴露了其公共领域现实存在中的不足。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必须根据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在社会与国家良性互动的基础上,重视公共领域的理性化引导,凸显其公共性“本色”,形成一个“强国家”与“强社会”的公民社会模式。
57-61

雇员的隐私利益及其伦理权衡

摘要:与雇主为维护公司利益对雇员进行监控具有道德正当性一样,雇员的隐私利益也具有道德正当性。作为雇员的工作空间,工作场所往往是体现公司监控与雇员隐私之间伦理张力的重要领域;雇员数据的采集与利用,体现的是雇主对雇员隐私、雇员尊严、雇员利益等方面的尊重与权衡;必须正确认识中西方伦理文化在雇员隐私问题上的差异,提升雇员个人价值和个人尊严,开启当代中国雇员隐私问题的破解之道。
62-68

发展权视阈下失地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摘要:失地农民的发展权是不可剥夺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对失地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失地农民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完善失地农民发展环境;有利于推进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实现失地农民的发展权为导向,从转变发展观念,保证农民的参与权,坚持民本发展,塑造“城市人格”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69-73

社会文化因素对美国选举政治制度的影响——以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为例

摘要:2012年11月7日,贝拉克·奥巴马获得了选举人团中332张选举人票,成功赢得了美国总统连任。在历届美国总统大选中。选民的支持对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成功当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作为影响民意的美国社会文化因素,如经济因素、文化精神、民族个性、社会价值观、大众传媒等多元要素,对美国选举人团制度和选举政治及主流民意,具有重要的构建作用和导向性影响。因此,美国政治的存在方式和选举政治的形成特点,与美利坚文化中包容的社会环境和精神实质有很大关联。并折射出多元开放的社会思维方式和民主化特点。
74-77
学术论坛杂志法学研究

限制住宅商用的若干法律问题

摘要:住宅商用是我国法上之特有现象,《物权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住宅商用采取的是相对禁止的态度,其原因在于住宅商用对建筑区划内的共同利益有侵害之虞。而限制住宅商用的方法,不仅来源于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可以以管理规约对之进行限定,而《物权法》第77条利害关系人同意的要件,则需进一步加以细分。对利害关系人的同意不宜采纳一致决原则,应当以多数决原则和赋予紧邻业主一票否决权为宜。
78-83

从特别权力关系到劳动关系——行政公务员全员聘任制改革的理论证成

摘要:特别权力关系把公务员看作是行政机关实现管理目标的工具而不是劳动者,同时促成了干部制度的“身份制”和“永业性”。劳动关系理论则把劳动合同作为建立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并实行有期限的灵活的用人制度。公务员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公职关系由特别权力关系向劳动关系转变的趋势,为在行政机关实行全员聘任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要对公务员与国家间关系有正确认识,明确两者间的劳动关系.逐步在公务员队伍申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全员聘任制为主的用人机制。
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