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杂志社
分享到:

学术论坛杂志

《学术论坛》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8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政治学研究、行政学研究、哲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行政学研究等。
  • 主管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
  • 国际刊号:1004-4434
  • 国内刊号:45-1002/C
  • 出版地方:广西
  • 邮发代号:48-35
  • 创刊时间:1978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3
  • 综合影响因子:0.26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学术论坛 2013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论坛杂志哲学研究

人水和谐——中国古代水文化思想研究

摘要:中国古代水文化是体现人水关系的文化。人水和谐是中国古代水文化的共同诉求。不管是中国语言文字中的“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还是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的“水”,追求的都是人水和谐的关系。人水和谐的传统水文化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应强调文化传承的作用,突出人水和谐的理念,凸显科学发展的理念,让人水和谐的传统水文化在现代社会熠熠生辉,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1-5

康德实践理性视域中的德性幸福观

摘要:传统伦理思想中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有感性主义幸福论、理性主义自我实现论以及宗教禁欲主义,都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幸福与道德相割裂的疑难。康德坚持“道德不是幸福,但道德是配享幸福的条件”。德性幸福观,是对传统物质主义幸福观的批判。也是对传统理性主义自我实现论者道德即幸福以及宗教德福轮回思想的审视和提升。康德的幸福观与其实践理性的理念是密切结合的,知性和理性、自然和自由的区分以及形而上学的道德自由指向,构成其实践理性理解的前提:德性幸福观是其实践理性的贯彻和道德自由观的体现。
6-10

儒学的艰难历程--从荀子到董仲舒

摘要:荀子对后代儒学的最大影响有三:荀子吸纳了法家的合理成分,使儒家的政治学说更具实践品格;与孔孟相较,荀子更加重视人臣的进言技巧与为政技巧;荀子极端重视儒家及儒家经典,成为儒学圣化运动的推手。从逻辑上讲,荀学乃是秦汉儒学的理论先声。经过数代士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儒学最终在汉武帝时期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并开始以此形式渗透至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15
学术论坛杂志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逻辑进路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为走出传统哲学的思辨王国、实现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注重将哲学批判与现实批判相结合。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性研读不难发现:马克思的批判理论经历了宗教批判——政治批判——经济学批判——人类学批判的思想演进。马克思批判理论的这一逻辑进路,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16-20

清正廉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本色

摘要: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并就如何弘扬清正廉洁精神。建设廉洁政治进行了具体部署。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优良传统的时代弘扬;是共产党人坚守精神追求的内在诉求;是党的执政能力提高的精神动力;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现实明镜。自觉弘扬清正廉洁精神,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之一,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典型政治品格。
21-24

列宁时期苏俄土地纲领的演变

摘要:苏共在制定本国的土地纲领时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其土地纲领始终服从于无产阶级为争取社会主义而进行阶级斗争的利益。俄国同时也是个农民的国家。它的土地纲领的实质完全是“农民的纲领”。因此,苏共的土地纲领把阶级斗争与农民的革命运动紧密结合,并根据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土地纲领,并最终实现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25-29

“为人民服务”演讲历史背景考证

摘要: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关于“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与鲜明的针对性。演讲主要针对当时陕甘宁边区一些同志对大生产运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党群关系、军民关系以及军队中上下级关系中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党政军中一些人出现了生活作风腐化、骄傲自满、乐于奉承等错误倾向。考察演讲的历史背景及其针对性,对我们准确理解“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内涵以及全面考量这次演讲在“为人民服务”思想形成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0-33
学术论坛杂志政治学研究

转型期中国政府公共文化治理研究

摘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层面上基于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的一种总体文化战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本身就是政府文化治理的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文化管理模式.对之进行彻底地制度性重构.走向全新的服务型公共文化治理模式。本文从公共治理理论出发,提出了我国政府公共文化治理的路径选择,应包括科学定位政府元治理的角色和功能、建立公共文化多元主体合作机制、促进非政府组织发展、变革财政投资结构及强化公共文化治理绩效评价等。
34-38

府际协调低效率与整体性治理策略研究

摘要:诚然,府际协调效率是一个国家有效治理的重要指标;是政府实现整体性治理的必然要求。当前,在压力型体制下;我国政府组织片面追求经济飞速发展和GDP快速增长,府际竞争与博弈大于府际协调与合作,从而使府际协调陷入低效率困境,需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分析工具进行政府治理理念重塑,建构府际协调组织,健全府际合作激励机制,确保政府组织利益的合理表达,从而实现跨域合作、府际共赢和政府整体性治理。
39-43

改革开放以来工作单位社会的变化及其治理困境——基于民主与治理的视角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渗透、国有企业改革、资源的自由流动和社会自主性的增加等,从基础性层面对具有较强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的单位制度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引发了单位制社会在控制机制、制度空间以及单位形态上的重要变化。中国进入了后单位制社会时代.带来了以员工利益为核心的工资、保障、福利等诸多层面的新问题与新挑战,从而改变了单位治理的旧有格局.增加了单位治理的复杂性。实现单位治理的根本途径就是发展单位民主,通过民主的利益均衡作用实现工作单位社会内部利益的均衡与协调,促进工作单位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44-47

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政府决策即行政决策,它是政府管理活动的首要和核心环节。决策质量的高低直接制约决策执行效果的好坏。现代政府的中枢系统是决策的载体,世界各国政府无一例外地重视决策活动,并纷纷出台很多制度去确保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从而提高政府决策的水平。中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科学和民主决策的问题,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中的问题仍然很多,归结到一点主要是缺乏系统的解决思路。为此,文章基于西蒙内容合理性和程序合理性的概念,提出了构建中国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制度创新体系的设想。并经过认真考察、研究和设计,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希望有助于解决中国政府现实决策过程中的问题。
48-53

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宗旨意识的最高境界

摘要: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继续强化了宗旨意识,再一次彰显了“人本”情怀。考察中国共产党91年来所创造的发展传奇,不断取得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始终奉行“人民至上”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奔向美好未来的“法宝”。“人民至上”是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最高境界的解读。“人民至上”这一理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切诞于人民、一切师从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尊重人民、一切亲近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54-57

以强烈的制度意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摘要:文章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为指导。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着力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难题,重点论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树立的制度意识:制度自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制度自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动意识;制度自醒——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清醒态度:制度自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懈追求。
58-62

基于创新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析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新发展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地拓新探索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初级阶段国情的统一,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与集成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统一,坚持以构建经济制度为核心与其他制度协同发展的统一,坚持态度积极与步伐稳妥方法细密的统一。坚持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与以人为本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63-66

广西县域治理创新实践及其发展方向

摘要:县域治理延续的管控式治理模式制约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广西一些县级政府为摆脱困境所做的改革尝试,无论是土地流转、科技下乡,还是农事服务进村、公推直选乡镇党委等等,都是在现有体制下为回应市场、社会和公众的要求所做的公共服务创新,都体现了更多的分权、更多的民主、更多的公众参与和公共服务,顺应了社会发展规律,代表了县域治理创新的一些方向。
67-70

乡村治理视野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指向

摘要:乡村治理是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公共管理乡村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发生作用,在乡村治理中表现出特有的功能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村的深入受到多因素的影响,抑制了乡村治理主客体的成长与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加强乡村治理客体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民实际需要相结合,助力乡村治理主体成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推进乡村治理和谐共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相结合,拓展乡村治理主体素质。
71-75
学术论坛杂志社会学研究

“出柜”的含义嬗变、理论阐释及经验研究

摘要:现代意义上的“出柜”指同性恋者完成自我性身份认同并向他人表达自己性取向的过程。然而,20世纪初以来“出柜”的含义经历了微妙的逆转过程,其指涉对象完成了从同性恋世界向异性恋世界的彻底转变。出柜的理论阐释也从本质主义的阶段论中挣脱出来,建构更具流动性的、非线性的理论体系。出柜的经验研究包括出柜年龄、对象、策略、结果以及父母的反应等,这些研究对西方同性恋理论的本土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76-82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及路径选择

摘要:中国近代以来的历次现代化追求,都是对世界现代化浪潮冲击的回应。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不具备社会现代化的两个先决条件即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每一次努力都以失败告终。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中国既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能直接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现代化创造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主要矛盾都迅速发生了变化,无论从巩固民族独立地位、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还是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角度看。都要求必须缩短过渡时期的跨度,尽快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