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杂志社
分享到:

学术论坛杂志

《学术论坛》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8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政治学研究、行政学研究、哲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行政学研究等。
  • 主管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
  • 国际刊号:1004-4434
  • 国内刊号:45-1002/C
  • 出版地方:广西
  • 邮发代号:48-35
  • 创刊时间:1978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3
  • 综合影响因子:0.26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学术论坛 2012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论坛杂志哲学研究

哲学视阈下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摘要:每个人从出生便生活在各种意识形态编制的以太里,同时"自我"也迷失其中。主体"缺席"的个人因漂浮在各种意识形态之中而无法依据理性看清事实,很容易受到错误的误导,做出非理性的判断,从而引起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误解而导致认同危机。通过实践并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是让主体重返现实,获得批判意识,最终使个人理性对意志做出合理引导的关键。
1-4

消费主义:“物的依赖性”社会形式中人的生存境遇

摘要:马克思指出"物的依赖性"社会形式一方面造成人们之间的全面依赖,另一方面引起社会关系的普遍物化。消费主义的本质是物质主义,其产生和发展深植于"物的依赖性"社会之中,是人类在"物的依赖性"时代所遇到的生存困境,扬弃"物的依赖性",实现"以人为本"是超越消费主义的必经之路。
5-8
学术论坛杂志马克思主义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中的感性向度

摘要:在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中隐含着诸多有关人类感性(审美)生成的辩证认识,这些认识总是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演变史的辩证考察关联在一起的,因此,它们自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中的一个内在向度。对这一向度的揭示不仅标明了马克思的感性观与传统人本主义感性观的本质区别,而且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9-12

遵义会议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多维理路

摘要:遵义会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篇章。探讨遵义会议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立的逻辑关系,理论思路上要从科学性、民主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四个维度加以把握,遵义会议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蕴涵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供了民主机制保障、奠定了独立自主品质以及弘扬了时代创新精神。
13-16

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法治思想探析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是邓小平法治思想起源的一个重要时期。研究邓小平法治思想须从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的法治思想研究开始。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法治思想,主要包括用法治精神解释"党的领导"与"以党治国"的区别;依法进行经济管理和建设,把发展生产作为经济建设的重心,以打击敌人的经济封锁思想;用法律手段保护各阶层人士权益思想;加强司法建设,实行宽大与镇压相结合思想。这些法治思想是邓小平首次甚至是我党历史上首次提出的,奠定了在邓小平理论上的重要地位,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探析。
17-21

生态思想探析

摘要: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树立全民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意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将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加强国际合作,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生态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2-25
学术论坛杂志政治学研究

当前非典型性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预防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非典型性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严重危及社会稳定,已成为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应当认真分析当前非典型性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并提出预防和减少非典型性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对策,以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26-30

新时期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现状、思路与方向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前城市普遍推行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社区管理体制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许多学者针对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做出了探索。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有赖于通过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明确社区管理主体的权责体系,完善法规政策,培养社区自治组织和强化居民自治参与意识来实现,同时也为新时期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指明方向。
31-34

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社会基层治理的创新策略

摘要:包容性发展理念突出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以人为本。积极推动包容性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运用SWOT方法全面分析在包容性发展理念下对社会基层治理创新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提出化解社会基层矛盾、提升社会基层治理的公共服务能力的方法和策略,推动社会基层治理向着"善治"方向发展,对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共识的培育、为社会基层治理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提供有力支持。
35-39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导路径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思考

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既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高校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需要,又符合新时期大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的需求,更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当前在推进这项工程中,主要存在思想认识不够重视、教学体系不够科学、输导机制不够健全等层面的障碍。因此,必须从促进主体有效互动、改革输导方法、创新教育模式、培育环境载体和完善长效机制等方面系统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实现路径。
40-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维度及其价值意蕴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在文化层面的自我认同与确证。这一建基于社会历史运动规律和人类价值实践基础之上的自我建构过程,既具有文化自身发展的维度特征,又遵循价值生成、凝练、形成和实现的一般逻辑。经由观念文化载体生成了"公平正义、和谐文明"的价值取向;经由制度文化载体凝练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价值认同;经由社会文化载体形成了"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的价值共识;经由公共文化载体实现了"共同富裕、文化自觉"的共享价值。四大价值意蕴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44-47

现代性中的人性危机与生态困境

摘要:现代性的到来以"人的发现"为标志,但是人类在现代性中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人性危机是引发生态困境的深层价值论根源。探寻现代性中的人性危机,重寻生态文明时代的"终极实体"———生命自然,进而推进"道德生态人"的回归,是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它超越了"弱肉强食"的"生物自然人"、"个人本位"的"理性经济人",透过"类意识"的觉醒,努力为化解生态难题提供深层的人性价值论的理念指导。合理探讨现代性际遇中的人性危机及其根源,是应对生态困境、构筑人类文明大厦的可能路径,对于构建"两型"社会并积极推进"十二五"环保规划的落实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48-52

“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合作机制:一个新的视角

摘要:"上海合作组织"是21世纪国际体系内建立的第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其成立不仅有深刻的国际政治背景,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非传统安全视角看,"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维护了俄罗斯、中国以及中亚国家地缘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同时促进了各成员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以及军事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了成员国相互间的关系。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霸权、多元、差异、冲突等非传统安全因素逐渐增多,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构建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来说,遵循合作、理解、团结、创新的运行机制,将势在必行。
53-57
学术论坛杂志文学研究

艺术本性难题与推论剩余

摘要:艺术本性问题一般有两种基本论证方向,一是时间性溯源,一是先验性溯源。前者集中于艺术人类学研究,后者集中于形而上美学研究。但无论哪种方向都无法证明艺术本性的存在。现象学将艺术本性问题悬搁起来是一种试图解决上述难题的现代思路,但它只是达到了隔离的效果,并不是真正的解决。推论剩余概念是从先验论证中演绎出来的,并且走向先验论证的反面,是一种否定性的论证,目的是将本性问题彻底从艺术理论中清除出去。
58-63

王国维对现代感悟诗学体系的初步建构——以《人间词话》为考察对象

摘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诗学崇尚感悟的特点,该著提出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大都与感悟有关:"赤子之心",探讨感悟主体的心胸问题;"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探讨感悟过程"悟入"与"悟出"两端;"三种之境界",探讨感悟过程中由渐悟到顿悟的三个阶段;"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探讨感悟凝聚的两种艺术形态。王国维以直觉论为理论基础,以境界营造为理论指归,从感悟主体、感悟过程、感悟形态等几个维度,初步搭建起了充满现代意义的感悟诗学的理论间架。
64-69

“十七年”短篇小说的《圣经》叙事模式解读

摘要: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十七年文学"不是单纯的文学,而史无前例地承载着太多的重负。作为缔造共和国"神话"重要文本的"十七年文学",我们能够很轻易地找到这种神话叙事与别的神话叙事,比如《圣经》故事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又能反过来证明共和国叙事的神话本质。"十七年"短篇小说这一最迅捷、灵活地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学样式,与《圣经》,特别是《新约》故事在叙述模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70-74

新乡村政权与伦理秩序的想象与重构——合作化小说叙事中的“改造”模式及其阐释

摘要:动员、改造农民参加合作化是50至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主题表现的重心所在,在合作化小说叙事中,主要是从乡村政权与乡村伦理宗法秩序的重构乃至身体上的"劳动改造"等一系列有着共性特征的情节模式将"动员"与"改造"这一国家话语形象有力地传达出来的。对合作化小说叙事中的"改造"模式予以梳理和挖掘,将有助于从多维的视角透视"改造"叙事背后所潜隐的政治文化蕴含。
75-80

20世纪初中国文艺研究发微——兼以中国歌剧研究考释

摘要:20世纪初,伴随着新的思想进入中国社会,中国文艺开始形成一些新的艺术形式,中国歌剧正是这一时期中国文艺与世界文艺的博弈产物。通过梳理20世纪初中国歌剧的嬗变轨迹,发现中国歌剧的形式既不同于西洋歌剧,又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中国歌剧受社会环境、政治权利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歌剧形式。因此,文章认为,中国文艺形式的扬弃不仅取决于艺术本身,更多地取决于社会等外在因素。
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