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杂志社
分享到:

学术论坛杂志

《学术论坛》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8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政治学研究、行政学研究、哲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行政学研究等。
  • 主管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
  • 国际刊号:1004-4434
  • 国内刊号:45-1002/C
  • 出版地方:广西
  • 邮发代号:48-35
  • 创刊时间:1978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3
  • 综合影响因子:0.26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学术论坛 2012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论坛杂志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理论前提

摘要:“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理论前提。只有真正把握这一首要前提,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特质,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并以科学的态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消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诘难与危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扎实推进。
1-5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探究

摘要: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及不变资本的节约,实质上完全体现了“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独特之处在于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来源于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考察,并包含着“经济性、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三大实现条件,具有实践性与可行性。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6-9

运用马克思的时代观解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

摘要:从生产力出发并以生产方式为基础和核心,是马克思划分时代的根本方法,也是马克思时代观的要义所在。在马克思时代观的指导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需要从时代构成的经济基础来认识时展的根本动力、从时代运行机理来认识时展的具体动力、从世界历史和全球体系来认识时展的中心问题。而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都与生产方式的变革紧密相连。生产力是时展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从生产力的发展到生产关系的变革,从生产方式的演变到社会生活的变迁,在此基础上认识时展的根本动力、具体动力和中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化的主要任务。
10-14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高校大学生信仰的调查

摘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的信仰,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和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文章对北京市18所高校2590名本科生的信仰状况进行了详细地问卷调查。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客观地阐释了目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影响因素、信仰差异等问题,这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具有启迪作用。
15-20
学术论坛杂志政治学研究

协同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显著特征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协同性特征,表现在形成机制上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协同推动形成的科学理论系统;在性质特征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有机统一的科学理论系统;在横向结构上是各个理论创新成果子系统之间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系统、在纵向结构上是层次分明、结构有序、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系统;在外部关系上是与道路系统、制度系统紧密配合、相互支撑的科学理论系统。
25-29

网络问政与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探析

摘要:网络问政是网络力量的延伸,它创新了中国共产党联系群众的方法,为党的群众路线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对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的媒介素养、舆情分析、社会管理、工作作风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推进信息化过程,搭建网络平台,构建网络问政环境下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模式。以及加强网络问政的制度化与常态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利用网络问政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举措。
30-34

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摘要:社会转型加快了社会结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导致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的激化。当下的群体性事件具有主体的多元性、对抗的趋强性、组织的策划性、矛盾的复杂性等表征。转型期社会控制机制的弱化、群众根本利益受损、腐败行为和官僚主义等成为群体性事件爆发的重要因素。要防控群体性事件。必须建构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宣泄减压机制、建立健全的社会监控和预警机制、构建完善的矛盾调处机制和失责必究机制、培育规范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缓冲机制。
35-39

当代网络空间国际政治权力格局探析

摘要:当今世界,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传统国际政治领域的权力竞争已经涉足网络空间。互联网技术传播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各国对网络空间战略地位重视程度的差异性。导致了网络空间各国综合实力的参差不齐,而这种层次性使“金字塔”形网络空间国际政治权力格局的总体轮廓日臻清晰。了解网络空间国际政治权力格局的基本特征、分析其生成因素、探讨中国在网络空间国际政治权力格局中的地位与处境以及提升我国网络空间国际竞争力等,关乎中国未来国家安全、发展与稳定的长远大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40-4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教学方法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借助结构方程模型,通过理论假设、运用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结果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与“自主探究式”创新教学方法偏好有直接正向的影响.对传统教学方法偏好影响不显著。这启发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顶天立地”,满足现实需求,彰显主体性.体现实践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自主的、主动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从而增强实效性。
45-48

昆廷·斯金纳的自由主义

摘要:英国思想史家昆廷·斯金纳的思想史研究方法是在柯林武德“问题逻辑”和拉斯莱特“社会背景主义”基础上。综合维特根斯坦等人的语言哲学思想而形成的“置身其境主义”方法。斯金纳用这种方法还原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诸多重大时刻的社会思潮格局,指出经典文本的形成具有偶然性,不应将其奉为现世生活的圭臬。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思想的素材,帮助人们恢复思想的多元。
49-54

我国古代公共危机应急救援的历史经验与有益启示

摘要:我国古代在公共危机应急救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充实和持续发展,形成富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理论思考,在制度建设、救援理念、发展方向等方面对我国当前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极具启示意义。
55-60

“闲”与“德”之关系研究及其现代启示——兼论亚里士多德闲暇德育思想

摘要:“闲”与“德”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德是闲的伦理限度,既约束人们的闲暇选择又提高人们的闲暇境界;另一方面,闲对德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是德性培养的重要平台、重要内容和重要方法。在闲暇社会日益走近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德育必须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闲”与“德”的关系,及时作出调整,开展闲暇德育,实现以闲育德与以德律闲的完美结合。
61-64
学术论坛杂志法学研究

社会保障权司法救济的难题及其破解:法院和受益人角度

摘要:虽然社会保障权可诉逐渐成为共识,但从法院和受益人角度看还存在诸多需要直面和破解的困难。审判中涉及到的社会保障政策选择、技术局限与政治冲突等对法院提出了挑战;社会保障受益人因为经济、信息等弱势地位。也使其获得司法救济和公正审判的几率降低。通过发挥司法智慧、设置专门裁决机构、落实法律援助措施等制度设计可以相当程度破解这些难题。
65-69

论司法裁判中经验法则的地位、局限性及应用规则——对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

摘要:在司法裁判中,裁判者必须依靠经验法则才能进行法律解释、证据评价、事实推定等活动。由于具体经验法则的非成文性、裁判者经验法则的个体差异性和裁判者应用经验法则的偏差性等局限性的存在。经验法则的司法应用存在巨大的风险。而克服此种风险应当满足三个规则:一是司法裁判中的经验法则应当符合高度盖然性标准;二是司法裁判应合理考量经验法则的例外情形;三是应设立合理的程序救济机制。
70-75

学校事故责任辨析——侵权责任法第38、39、40条的解释论考察

摘要:随着校车事故频发,学校事故责任成为实务中的重要问题。我国《侵权责任法》通过第38、39、40条三个条款对以往条文作了总结。但这三个条款如何适用,在解释论上有三个问题亟待辨析:学校事故责任的性质不是监护责任,而是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特殊情况下还会发生与契约责任的竞合;学校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一般过错与过错推定二元模式,但在集体致害的案件中应当适用统一的归责原则;学校事故责任的范围在教育机构单独侵权时应承担完全赔偿责任,在与第三人直接侵权竞合时应承担对外“补充”、对内“相应”的责任。
76-82

监视居住的独立地位与限权空间

摘要: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将监视居住与取保候审相分离,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与住处监视居住相分离。在刑事强制措施体系中建构了“取保候审→住处监视居住→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逮捕”的分层样态。监视居住在分化的结构中获得独立地位。分析监视居住地位独立的原因,准确界定其限权的空间范围,以利于其羁押替代功能的充分发挥。
83-88

理论解析转化型抢劫的客观方面

摘要:认定转化型抢劫犯罪构成应严格依照刑法条文。转化型抢劫的前提条件应以构成犯罪为限,罪名仅限于盗窃、抢夺、诈骗罪三个。客观方面,“当场”必须是前行为发生的现场或现场时空不间断的延续。使用的暴力程度必须足以使对方不能反抗不敢反抗,使用暴力的对象仅限于被害人或前来抓捕的第三人。
89-93

论农村语境下刑事和解适用之可行性

摘要:农村语境下刑事和解具有广泛的适用空间。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订新增“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作为特别程序之一。为农村地区适用刑事和解提供了法律依据。农村地区对刑事和解程序适用有丰厚土壤: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以和为贵”与“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契合、自由裁量权理论以及刑事诉讼模式理论是刑事和解在农村地区适用的政策和理论基础。
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