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杂志社
分享到:

学术论坛杂志

《学术论坛》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8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政治学研究、行政学研究、哲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行政学研究等。
  • 主管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
  • 国际刊号:1004-4434
  • 国内刊号:45-1002/C
  • 出版地方:广西
  • 邮发代号:48-35
  • 创刊时间:1978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3
  • 综合影响因子:0.26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学术论坛 2012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论坛杂志马克思主义研究

新媒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构建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马克思主义传播开始进入“E—science”时代。当前不断涌现出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颠覆了大众媒体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而且给人类传播活动及生存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也给作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借助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通过现代新媒体技术下传播体系的立体构建,将进一步彰显新媒体实践的民族品格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传播的中国特色。
1-4

马克思文化解放思想初探

摘要:马克思以人的解放和发展为价值旨归,从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来确立文化的价值引导意义,确立了文化解放思想。并从文化解放的必然性、阶级性质、路径选择以及最终目标等维度探究了文化解放问题。
5-8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科学性考量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即“三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延伸,是对其空间特性、时间特性与阶级特性的明确界定,是当前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诉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路径依赖、高瞻远瞩,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问题意识、与时偕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文化依托、和谐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与中国化的产物,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实践导向、与时俱进。
9-12

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及当代价值

摘要: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进行过深刻的批判。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把资产阶级利益抽象化、普遍化的虚假性;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民主、自由等统治手段极力美化,维护其正常统治秩序的虚假性;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和平演变”等手段淡化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观念的虚假性。吸收其精髓可以为新时期抵御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和颜色革命提供有益的借鉴。
13-17
学术论坛杂志政治学研究

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推进民生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

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生政治建设。围绕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明确民生政治的宗旨,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共同富裕确立民生政治的目标。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新民生政治的理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党的民生政治理论。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民生政治理念。对于推进当前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经验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18-22

必须科学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摘要:民主是人类历史上一项进步的制度,但由于文化、民族及利益等因素的影响,民主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出多向性,民主的结果与民主的初衷甚至出现背离。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是有效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的现实要求,因此,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努力实现党内民主过程公正与结果正义的统一.民主的公正与集中的智慧的统一。
23-26

走向有限政府:洛克政府理论及其启示

摘要:洛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在他的政治著作《政府论》一书中,洛克以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理论为基础。系统地论证了人类社会从自然状态发展到政治社会状态的根本动因在于人类为了更好的维护和发展自身的利益,政府的根本任务是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提出了政府治理法治化以及政府权力的分权与制衡等建构有限政府的基本原则。以保护人民基本权利和社会治理法治化为核心内涵的洛克政府理论对推动世界政治文明、发展民主政治、建构有限政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7-30

论西方公共行政德性正义

摘要:西方德性正义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正义是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德性,是公共行政人员最主要的美德。西方“道德人”理论指行为人不仅应当遵循道德原则,而且承认道德是他们的委托人。作为从事一项正义事业的公共行政人员,他们必然是正义的道德人,正义道德是他们行动的最高委托人。
31-35

胶合与同构:劳模形象变迁与国家意识形态

摘要:从开国功臣、建国功臣到先进生产者,到政治性的红色劳模,再到实干家劳模,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这短短40年间,劳模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劳模形象变迁与国家意识形态建构之间不断发生着胶合与同构。而且这种趋势随着“左”倾思想的发展也越来越显著。从这一问题的反思中我们认识到.作为沟通国家意识形态与民众意识的桥梁,劳模建构过程不仅要接受国家意识形态的领导,还必须参照民众意识的需求。取得他们的认可和认同,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劳模群体价值的最大化。
36-40

社会秩序的结构论析

摘要:社会秩序作为结构性存在是由各要素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有机构成的系统整体,其基本要素是价值内核、社会规则和社会权威。其中,价值内核渗透于其他要素中,作为统摄性的因素发挥作用,社会规则规定着社会秩序的具体内容,社会权威则是社会秩序生成与存续的现实性主导力量。各结构要素的交互作用.生成了社会秩序的整体特性和结构功能。
41-44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动力探析

摘要:文章从理论层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动力的基本内涵、类型分类和系统结构。从社会现实层面探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源问题.即个体与社会的价值序列由“以社会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的各要素涵量及位序发生移动;利益将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核心范畴。我们应当从优化宏观层面的育人环境、构建中观层面的教育网络、满足微观层面的主体需求、完善机制并形成合力四个层面努力推进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5-48

制度资源·制度瓶颈·制度创新——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学校德育

摘要: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制度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资源,它可以矫正学校德育遭受的负外部性侵害,促进学校德育外部性内在化以及实现学校德育交易费用的节约。然而,当前学校德育出现制度结构性非均衡状态、制度路径依存以及制度失灵等现象。使学校德育受阻于制度瓶颈。只有采取激进式强制性、渐进式强制性、激进式诱导性和渐进式诱导性四种方式对学校德育进行制度创新,突破制度瓶颈,才能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绩效。
49-52

居民幸福感视角的政府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关注居民幸福感或幸福指数已经成为政府绩效衡量的发展趋势,引入居民幸福感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首先要对二者的变量关系进行分析。基于此,本文以河南省为例,运用DEA方法,考核18个地市的政府绩效相对效率。探讨与居民幸福感相关的政府绩效影响的重要因素,并用tobit回归的方法对4个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居民收入水平对居民幸福感有显著影响,政府税收呈负相关关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居民幸福感关系不明朗,进一步回归的结果表明,经济增长速度对居民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居民幸福感出发的政府绩效评价,有利于政府在注重绩效的同时,更能够把居民幸福作为公共政策的根本目标导向。
53-61

民意迟滞下的国家政治期待:再论抗战期间国统区兵役行政

摘要:1936年3月,南京政府试行征兵制,但事前事后均未做翔实阐释和务实宣传,且政权所代表的利益也使得该制度难以集中体现真实的民意,因之,征兵制未能内化为民众的法律意识。尤其在抗战之初,南京政府因一时的群众热情而过早放弃征兵制的各项前期工作,国家政治期待遭遇迟滞的民意。并由此引发丛丛役政弊窦和暴力抗征。
62-66

二战后英国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变革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二战后,英国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经历了“国有化”、“私有化”和“公私合作”几次变革。每一次变革。都引起欧洲、乃至整个西方发达国家的纷纷效仿。可以说,英国公共服务变革引领和演绎着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发展的方向与路径。文章通过深入考察英国三次公共服务变革的社会背景、理论基础及基本特色,理清其变革的纵向脉络,并探讨其对中国公共服务改革的启示。
67-71
学术论坛杂志法学研究

论破产重整程序的启动

摘要:破产重整程序的启动具有控制程序入口口径大小的功能,在重整程序的启动阶段应坚持重整自愿、企业拯救、利益平衡和效率优先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视角下,对我国当前破产法上的重整申请权、重整程序的启动要件、法院对重整申请的司法审查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后。相关立法规定均具有改进的余地。
72-78

论虚拟研发中知识产权侵权的地域管辖

摘要:保护知识产权是虚拟研发这种高效研发模式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而虚拟研发的虚拟性、开放性、合作伙伴多元性、技术多样性和知识产权的地域性,造成此类侵权案件的复杂性和司法管辖难题。国内外适用传统管辖规则解决网络案件的实践,以及探索提出的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论、长臂管辖权理论、新主权理论等观点,值得关注和借鉴。我国应当总结已有立法和司法实践。批判地吸收各种理论,关照我国技术和利益需求,结合此类案件特点,坚守和谨慎发展传统规则,考虑以原告住所地作为辅助依据.推崇协议管辖。
79-84

宪法社会权条款在司法裁判中的理性表达

摘要:宪法社会权条款在司法裁判中适用是落实“民生至上”宪政理念的必然选择。目前,人民法院援引宪法社会权条款裁判案件已开始步入司法实践舞台,并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规范和完善宪法社会权条款在司法裁判中的适用,必须依照尊重、保护和给付义务的递进次序,由受案法院以合宪性解释的基本形式予以直接适用。
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