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论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Forum

  • 45-1002/C 国内刊号
  • 1004-4434 国际刊号
  • 0.6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论坛是广西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论坛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政治学研究、行政学研究、哲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行政学研究

学术论坛 2011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论坛杂志马克思主义研究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之文化批判向度及其当代启示1-4

摘要:劳动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文化属性是人存在的根本属性,文化根源于实践,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活动的对象化。劳动异化的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进而也是一种文化的异化。从文化的本质规定性层面来说,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严厉批判实质上就包含着一种彻底的文化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资本主义交往5-8

摘要:唯物史观强调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生产和交往是人存在的主要方式。因此.它必然要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和交往不断发展的线索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唯物史观研究倾向于把人类社会生产作为研究的重点,以此来领会和把握马克恩恩格斯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在交往不断扩大的今天.这似乎存在着不能让人释疑的地方。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实践批判,对他们的资本主义交往观进行必要的梳理。由此及彼。进一步探究生产和交往之闾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从生产和交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三种意识9-12

摘要:当前,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和宣传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误解,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化问题意识、理论意识、学术史意识。这对于进一步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列宁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历史经验13-16

摘要:在领导俄国党和人民进行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列宁积累了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经验,即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基本方向,经济政策和经济策略思想必须由实践来检验、必须和实践相统一,必须坚持“两点论”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申的各种问题,必须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依归制定各项政策,必须尊重群众的创造力等。列宁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具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意义的深刻启示。

论的政绩观17-20

摘要: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从马克思主义视阈探索了政绩的核心内容、考核的依据、构建政绩的要求和应避免的误区,形成了中国化的政绩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学习和研究的政绩观,对于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术论坛杂志哲学研究
现代性视阀下当代中国产业文化之嬗变21-25

摘要:现代性启蒙于16世纪文艺复兴,浑沌于17世纪,形成于18世纪末,体现了自由、平等、科学、民主理念的时代精神,渐进形成普世性的意识形态;现代性早于现代化,现代化之果根植于现代性之种。改革开放下,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现代性意识觉醒迟缓,西方现代性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冲突、激荡、渗透。使文化融合成为当代中国最波澜不惊的演变。当代中国产业文化之嬗变蕴合资本精神中国化、利义共赢理性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以及人与自然生态化。

苏州玉坛扶乩中的西方净土信仰26-30

摘要:清初苏州“玉坛”的扶乩活动中加入了西方净土信仰,强调往生“法门”。玉坛训导体现出了佛道兼修、三教同源的色彩,玉坛“明心见性”的教法是道教内丹学与佛教禅宗修心法的汇合之处,这一点成为玉坛接受西方净土信仰的思想根基。这一事例也体现了佛教的深度“中国化”。

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31-34

摘要:以人为本以高度概括、凝练的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必须将其置于科学发展观的整体框架下,处理好科学发展与以人为本的辩证关系。以人为本,在执政党建设中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现代化建设中应处理好技术、资本和劳动三者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把它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

学术论坛杂志政法研究
近代上海为什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35-39

摘要:上海作为中国其产党的诞生地不是偶然的。这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之后,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工人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和产物,是这种必然性的逻辑形式。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深入认识近代上海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所进行的斗争过程及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深圳行政三分改革的反思:基于组织理论的视角40-45

摘要:深圳行政三分改革旨在将行政权重新分解,在决策、执行、监督三项职能相对分离的基础上,形成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政府架构。从组织理论的角度看,“行政三分制”的基本预设和组织结构都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仅在行政系统内部搞分权改革,无法有效解决行政体制内的深层次问题。在大部门体制中,可以通过构建无缝隙组织,推倒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柏林墙”,实现政策执行环节的局部优化,曼为快捷地回应民众的合理需求。

现代西方交往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46-49

摘要:现代交往的异化催生了现代西方交往理论,加强与现代西方交往理论的对话与交流。对于我们今天更深刻地认识传统社会僵化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模式的弊端,努力完善社会交往系统。防止人们之间交往关系的蜕变,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具有重要的启迪性和借鉴价值。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印度发展模式研究述评50-54

摘要: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很快,综合国力显著提高,逐步摸索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印度发展模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于“印度发展模式”内涵、实质、理论维度、成就与意义、问题与挑战等进行了广泛讨论,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归纳和总结不同学者的观点,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印度发展模式。

身体之轻与生命之重——传统司法文化的一个视点55-58

摘要:传统司法文化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即对身体的轻视和对生命的重视,这一现象的成因和古代中国人对生命与身体的认识有关,普通的生命通过某种曲折的方式与天产生关联,因此对生命的重视于社会的秩序与稳定具有特殊的意义。而身体则不然,身体和人格的分离,使之很容易地就沦落为规制的对象。对身体的规制成为方便的统治手段。身体和生命源本一体,然而对身体的凌辱和对生命的重视却同时并存于传统司法文化之中,体现着权力行使的场域和统治者所体认的权力的限度,是传统的国家权力父权性质的体现。

论农村土地流转的公平内涵与发展功能及其立法促进59-63

摘要:为在立法上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以保障其公平内涵和发展功能的实现,应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立法的修改完善,在法律制度的设计上打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以“发包方同意”为前提的限制。确认并保障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平等权益,并明确规定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定情形。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违约责任若干问题比较研究64-69

摘要:大陆法系和英关法系对违约责任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虽然,历经发展与完善两大法系不断融合成为发展的潮流,但是,两者仍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特点,因此,从比较的角度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违约责任制度中的归责原则、责任构成和责任形式进行比较研究仍有理论价值,对我国违约责任制度内涵的理解和进一步完善民事审判实践仍有实践意义。

学术论坛杂志文学研究
经学传统与古代文论的科学性70-74

摘要:从学理角度看,古代文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具有理论系统性、范畴规范性、论证方式逻辑性及表述语言明晰性等特点。而古代文论的基本特点是:大量资料以零散的形态存在;众多范畴以形象性比喻为主:理论深刻而常以诗化语言和描述性方式表达;文论家常用文学性文体展开理论建构。但从宏观角度和更深的层次看。古代文论仍具备独立学科之科学性特点。理由有四:一是古代文论在零散资料的背后潜存着系统的理论体系;二是文论家运用着大量内涵明晰的规范化范畴;三是文论史上不乏运用抽象思辨展开逻辑论证的著述;四是古代文论中有大量运用理论化语言和论证性文体展开理论建构的文献。上述四方面赋予了古代文论独立学科的科学性质,而形成这些科学性质的深层原因在经学。

论《吕氏春秋·有始览》与相关篇目的互见关系75-80

摘要:《吕氏春秋·有始览》与相关篇目存在互见关系。这种互见关系承自先秦时期论著的经传结构,《有始览》起着经的提摄作用。其在编撰时坚持了篇幅大体一致的原则,对寓言故事和议论性语言进行了平衡处理。一面扩展议论性语言,一面将寓言故事简省为互见关系,避免了重文过多,也避免了篇幅过短。

韩愈“谀墓”问题研究述评81-85

摘要:文章从韩愈“谀墓”说法之由来谈起,以建国前后为分期,就多年来学界关于韩愈“谀墓”问题的研究进行述评,认为肯定者多从刘叉之言及《平淮西碑》等引起的纠纷入手,断定韩愈因贪图钱财而作碑志文,逢迎权贵,虚美隐恶,谀墓明显。反对者则就史传所栽与碑志所写人事进行对比。并联系韩愈的政治思想和文道精神,认为韩愈碑志文写法虽多变,但写权贵就事论事,扬善隐恶,并未谀墓。综合而言.学界关于韩愈“谀墓”的研究,虽取得不少成果,但多集中在探讨作文润笔和韩弘碑志等方面.局限于文本考证.宏观把握不足。研究视野尚需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