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论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Forum

  • 45-1002/C 国内刊号
  • 1004-4434 国际刊号
  • 0.6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论坛是广西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论坛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政治学研究、行政学研究、哲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行政学研究

学术论坛 2010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论坛杂志哲学研究
解析弗协调逻辑容纳"真矛盾"的逻辑机制1-4

摘要:弗协调逻辑是一种可以容纳"矛盾"的非经典逻辑,但它只是要容纳那些不会导致系统不足道的"真矛盾".论文在详细阐述弗协调逻辑容纳"真矛盾"的核心逻辑机制的基础上,对逻辑真理观进行了逻辑哲学层面的反思,并明确提出:传统形式逻辑和现代形式逻辑的真理都是具有严格相对性的,而弗协调逻辑的真正哲学价值不在于它自身特异的逻辑性质,而在于它自觉贯彻了逻辑真理的这种严格相对性.

论当前农民道德素质的提升5-9

摘要:要想成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注重农村的道德建设,大力提升当前农民的道德素质.当前提升农民道德素质具有很强的必要性:提升农民道德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题中的应有之义,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发展的必然举措,是实现农民自身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当前农民道德素质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部分农民旧的道德观念根深蒂固,道德准则发生偏移,家庭伦理出现混乱.当前提升农民道德素质应主要从以下路径着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农民道德建设环境;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道德示范作用.

支持理论对标准概率理论的超越和发展——逻辑与认知研究的新视角10-15

摘要:概率论自17世纪正式提出以来,就一直被用作度量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但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支持理论却对标准概率理论的公理和原则进行了挑战和超越.支持理论认为,人的主观判断概率并不严格遵守概率论的合取原则、互补原则、二元互补性、可加性和规范性等,而是具有次可加性、合取效应、分解效应和促进效应等.支持理论的这些发现对我们进行逻辑与认知研究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学术论坛杂志政治学研究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中国时代特色16-19

摘要:中外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都有其时代意义,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与中外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与中外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在联系中区别、在继承中发展,凸显其中国时代特色.

结构化理论视阈下农民工社会角色转型问题研究20-24

摘要:农民工社会角色包含地域角色、职业角色、身份角色与制度角色,农民工社会角色转型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文章以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为分析工具,对我国农民工社会角色转型问题展开研究,认为农民工社会角色转型是一个主体选择与结构整合的二重化过程,既受宏观结构性因素制约,也是一个主体自觉的合理化选择与反思性调节,是一个主体与结构二重互构的结果.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现代性成长25-29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从革命到改革、专政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成长过程,始终是现代性取向和主导的历史.社会主义宪政在曲折成长中积累了丰富的宪政资源和经验.形成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系统结合;制定宪法、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有序统一;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和自由发展内在一致;批判继承、发展创新和与时俱进有效互动的现代性成长经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创新研究30-33

摘要:政治文化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谐社会的发展呼唤着构建一个体现和谐精神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政治文化价值指标体系.它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的创新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能适应阶层分化的价值整合,有效进行几个时代特征并存的社会整合.应有助于不断优化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生态,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形成和融进取的民族政治关系,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批判、克服和肃清邪教、伪教的影响.应能积极应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促进多极化趋势下国家关系的和谐.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文化,有赖于构建一个政府组织、社会公众和政治精英三者在统一目标下的一体化结构动力机制.

政府部门人员与职位适应性配置的双路径测度34-39

摘要:人员与职位间的适度配置作为困扰政府机构高效运行的高端难题,其经验化判断的思维限囿亟待转换为标准化管理的逻辑理路.为此,虑及政府机构人职适配的公益导向及复杂性状,宜在人职适配标准定位上确立"服务性、现实性、平衡性"取向并进行以"满足公共需求"为主旨的组织、职能机制的 "全景式"视维分析,进而构设作为政府机构人职适配量化标准的数量指数与质量指数,为政府机构人员配置数量与质量的限度及幅度的准确核定提供决策支持.

法治政府的民主形态及其功能分析40-43

摘要:法治政府是一种法治与民主的双重整合.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体现了一系列民主形态,包括人大机关对政府行政监督控制的强化,行政民主化成为政府行政的潮流,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生长空间得到拓展.这些民主内容的存在对法治政府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包括民主对法治的反向塑造功能,民主对法治的合法性赋予功能,以及民主对法治的信息支持功能.

西方政府治理模式的系谱与趋向诠析44-47

摘要:西方政府治理模式变迁经历了科层治理、竞争性治理、网络治理和整体性治理四个阶段,这些治理模式共同绘就了西方政府治理模式的系谱.从发展趋向上,在反思和批判科层治理的整合缺陷、竞争性治理的协调缺失与网络治理的责任转嫁和网络破碎的基础上,西方政府治理模式将迈向注重整合、强调协调、凸显责任感的整体性治理,这一全新治理型态将成为未来西方政府治理模式发展的总体趋向.

老年妇女依赖结构的社会建构质性研究48-50

摘要:老年妇女的依赖结构具有建构性,社会上的不同主体,如政府人员、服务提供者、家庭成员等均参与这一建构过程,在老年妇女隐性化的议题之下,分别从经济依赖、疾病依赖和居住依赖三个层面讨论老年妇女的依赖结构,如何让被忽略的老年妇女的"声音"得以显现是政府应考虑的问题.建立长期照护体系和有效的市场规范,为不同阶层和不同家庭状况的老年妇女需求而分别制定长期和短期的政策,是社会价值逐步向"公平权益"迈进的关键.

论和谐家庭的内涵及其构建51-54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谐首先就意味着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并体现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谐家庭建设就是要把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落实为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而实现家庭和谐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家庭成员人格的和谐.家庭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家庭成员关系的和谐以及家庭成员人格的和谐共同构成和谐家庭的内涵和构建的三个维度.

关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概念的思辨55-59

摘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常见概念,学界对其常识性的定义和事实理解的泛化,极易造成研究的困难和思想的混乱.需要认识我党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探索过程,厘清"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关系,进一步凝炼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丰富和践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升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学术论坛杂志国际关系学研究
中国和平发展外交目标的认知视角分析——以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外交目标设定为例60-64

摘要:文章从外交目标设定的认知视角出发,对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经济、政治、安全和文化外交目标进行了个案分析,认为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外交目标设定不仅是综合"自我认知"与"他者判断"后得出的科学判断,更从中折射出了当代中国外交的新理念.

西方国际政治中的和平学说评析65-69

摘要:战争与和平是国际政治的主题,西方国际政治中的主流理论都有和平学说.它们揭示了国际和平与特定因素的某种联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有外伤与内疴.外伤是:主流范式设定的抽象国家决定了和平学说先天存在片面性,体系理论的宏观视角决定了和平学说在国家和个人层面功效不足,政治家和理论家遥相呼应的主观能动作用局限了和平学说的科学性.内疴是:逻辑分析不严密、经验检验不充分、学术探索深度不够等.纵观和平学说,可能呈现三大发展态势:从消极和平向提升和平的认同度与积极和平发展,从相互指责向借鉴整合与提升内涵发展,从话语霸权向多元化与多领域发展.

对冲突性地缘政治观的分析与反思70-75

摘要:自新地缘政治学复兴以来,中西方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地缘政治学做总体的评价和研究,意在尝试建构新型理论模式来重新焕发它的生命力,但是地缘政治学并没有实现本质的进步,也没有在理论上形成潮流,只是在原有基础上静静的重复和翻新.而实际上造成地缘政治学低迷状态的本质原因来自于冲突性的地缘政治观念,为了使地缘政治学在新时代下得到新的发展,就必须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探求以联合性的地缘政治观念的和平与合作思想为指导去建构地缘政治理论,这是地缘政治学获得生命力的重要途径.

学术论坛杂志文学研究
"自然描写":生态文学判别上的误区76-80

摘要:国内的生态文学研究,在由宏观的理论探讨转向具体的作家作品的解读过程中,明显地出现了判别标准的泛化倾向."自然描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成了生态文学的前提和条件,甚至也成了衡量生态文学的尺码和标记.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因为"自然描写"是千差万别、复杂多样的,并不是所有的"自然描写"都具有生态的内涵,有些"自然描写"不仅不具有生态的内涵,甚至可能还具有反生态的内涵,比如"人学"的自然陪衬、神性的自然崇拜和文化上的怀旧仿古,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三种类型.

"当代性"——建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核心命题81-86

摘要: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必须把握好"当代性"这个核心命题.这既是中国当前丰富复杂的文艺实践与多元共生的理论生态赋予的时代使命,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革命性品格内在的必然要求."当代性"的理论内涵十分丰富,其中直面大众文化的崛起,重视对消费社会征候与文学艺术关系的研究,吸纳生态批评的思想成果是最为重要的三个方面.与此同时,"当代性"又应该是一种深具理论开新意义的文艺学建构,它必须摈弃粗浅的理论模仿与理论拼凑,以更加开放的民族情怀和世界眼光整合理论资源,以深刻的理论思维揭示当代文艺活动的规律,去创造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