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论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Forum

  • 45-1002/C 国内刊号
  • 1004-4434 国际刊号
  • 0.6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论坛是广西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论坛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政治学研究、行政学研究、哲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行政学研究

学术论坛 200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论坛杂志哲学研究
物·关系·拜物教:一场已经被忘却的思想交锋——评1908年普烈汉诺夫与波格丹诺夫的哲学论战1-7

摘要:本世纪初的“物理学”危机在俄国引发了一场重大的哲学论战,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等人试图将马赫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嫁接起来,这一错误企图遭到了列宁、普烈汉诺夫等人的反对。可在这场论战中,波格丹诺夫在他的《偶像国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文中,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出发,论证了马克思与马赫在关系本体论上的一致性,普烈汉诺夫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批判,这一发生于1908年的哲学论战内含着极其重要的复杂性。文章第一次再现了这一重要的思想交锋。

中庸之道新解——从孔、孟的权变思想看中庸之道8-11

摘要:权变和适度是共同构成中庸之道的基本方法论,是不能或缺的。执两用中是实现中庸之道的重要途径,但是,没有权变的执中不可能达到真正的中庸;权变是解决仁和礼、情和理矛盾冲突时的重要途径;儒家倡早的道义是衡量权变正确与否的最终价值尺度。

论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12-15

摘要:批判性思维在国外发达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国内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正视。批判性思维是一门大学逻辑课程。这要求我们正确理解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学之间的关系,以避免相关的误解妨碍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顺利推行,对于正确把握逻辑学的学科价值也会产生积极意义。

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的转变:符号拜物教的现实根基16-19

摘要: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使社会正逐步摆脱匮乏、走向富足,也使以“生产”为主导的生产社会不断转变为以“消费”为主导的消费社会。物的“零度”使意义任意编码成为可能,从而成为资本家引导、创造消费的决定性手段。符号拜物教是一种新的拜物教形式,这种新形式既是透视社会的一个重要棱镜,也是走向更高阶段的一个中间环节。

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道德建设——以人性和欲望为基点20-24

摘要:文章旨在重新梳理人性及欲望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社会道德失范和混乱的原因,并提出和谐社会视野下道德建设的新思路。和谐社会是人性可以张扬的时代。人性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且因为人所独有的理性思维和反思能力而具备最根本的精神属性。伦理道德即是人类对自身存在反思的产物,表达了人们之间的一种精神关系。人性总体是向上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因反思能力不同而造成了个体道德的多样化。欲望作为人性基本因素和最重要的本能,其不当追求会损害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从人性和欲望出发,对当前社会的道德现状有三点思考:首先,人性和欲望的解放是值得肯定的;其次,多元社会中道德多元化有其合理的依据,在社会转型时期易造成道德冲突;再者。良好社会大环境的缺失导致人们对欲望的不当追求,严重破坏社会伦理秩序。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道德建设应抓好两个关键环节:即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运行制度和进行有效的教育,其本质都在于通过促进人性的向上而达到提高个体道德素质和培养社会伦理秩序的目的。

论有差异的公平25-28

摘要:公平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追求。但公平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社会公平的实现要以牺牲一些人的利益为代价,同时也要合理地承认个人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因而公平在肯定意义上必然包含它的对立面——不公平,也即公平内在地蕴涵着差异性,差异性公平才是现实的和具体的。当代中国正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差异性公平必将始终存在。考察差异性公平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价值维度,并力求在共时性层面探寻解决差异性公平问题的有效措施,将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应得正义与分配公平29-32

摘要:作为一种古老的正义观,应得正义在社会分配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为各种分配理论提供正当、合理性道义基础.它往往是与人们如何看待应得相关的。在初次分配中讨论应得,通常以贡献为主要依据;在再分配范围中申言应得,主要用在反对与限制某些不平等。分配正义总是处在应得原则与平等补偿之间。

哈耶克、罗尔斯正义观差异比较及对和谐社会的启示33-36

摘要:哈耶克与罗尔斯提出了不同的正义观。在正义的应用对象是社会制度还是个人行为、正义的核心内涵是程序正义还是实质正义、正义的制度要求是多元民主社会还是资本主义、正义的税收政策是累进税制还是比例税制等问题上,二人都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分别选择了社会契约论和自生自发秩序论作为理论基础。二人的正义观启示我们,实现社会正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制度正义和个人行为正义、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法治与德治、公民权利和责任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术论坛杂志马克思主义研究
共产主义的三个维度:自然维度·社会维度·精神维度——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7-39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共产主义的论述,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和谐思想,其理论前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理论预设是人的三重属性,内容涉及三个维度(自然维度、社会维度、精神维度)。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境界,不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终极关怀的是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实践观的价值维度40-43

摘要:社会主义实践观是邓小平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的核心。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石,强调了实践的价值功能,将社会主义实践与价值问题密切联系起来。文章从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价值取向、真理标准的价值检验、实践活动的价值主体、实践结果的价值评价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体现出邓小平社会主义实践观的价值维度。

学术论坛杂志政治学研究
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44-47

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处理好生活同意识的关系,基本价值观的稳定性和变动性的关系,不同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党的意识形态同各种社会思潮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明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路径,在方向上,形成“一主多元”的意识形态格局;在价值取向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党性原则与以人为本相统一,促进党的意识形态的“目的因”向公民精神的“动力因”渗透;在内容上,把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途径上,协调各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手段和工具,增强主流舆论的引导力;在语言和范畴上,建设支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资源系统。

西部省市两级政府间权责划分研究48-51

摘要:在我国府际关系研究中,学者和机构更多地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而对省市两级政府的权责划分研究较少。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省市两级政府的权责划分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笔者在“甘肃省市两级政府权责划分”调研过程中发现,省市两级政府在权责划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现阶段研究政府间纵向关系主要有三个纬度:公共事务管理、职权、财政。文章将以这三个纬度为基础对省市两级政府间权责划分进行探讨和研究。

我国政府生态责任运行机制研究52-56

摘要:责任政府是现代政府的重要标志。政府的生态责任在整个社会绿色责任体系中处于战略性地位。文章以构建生态文明时代为背景,以我国政府生态责任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政府生态责任运行机制的内涵特征、体系构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创新:先进性要求下的党风建设57-60

摘要: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表现形式对党风建设提出了创新的时代要求,这一创新的时代要求具体表现为:党风建设的思路创新;理论创新;内容创新;实践创新。

论增强党章意识同实现执政行为与人民利益间的夹角最小化61-64

摘要:执政党的具体执政行为与它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间存在一个“夹角”。“夹角”越小,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实现的程度越高。苏共的教训警示:执政时间越长,越要保持该“夹角”最小化。增强党章意识是实现党的执政行为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间的“夹角”最小化,确保党长期执政的必由之路。

学术论坛杂志公共管理学研究
公共人力资源约束:理论源流与现实途径65-70

摘要:公共人力资源约束是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从理论源流上讲,科学管理理论、官僚制理论、目标管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都对公共人力资源约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结合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吸收各学派理论的科学内核,建立科学的公共人力资源约束机制,对提高我国公共部门的绩效和管理水平,增强公共部门的竞争力,树立并巩固公共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重新认识“文明范式”71-74

摘要:把“文明范式”和“冲突论”进行明确的区分,是重新认识“文明范式”的基础,有助于对整个“文明冲突论”的宏观把握;但这项工作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文明范式”体现着“文明冲突论”的主要精华,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对亨廷顿化的“文明”概念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改造是弥补缺陷的必然要求。

生活世界视阈下本真利益的失落与回归75-78

摘要:利益是人们需要的集中体现,利益的实现程度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自古至今,人们从事的各种各样的活动都是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的。追求利益的根本意蕴就是要最终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但是发展到今天,一些人对利益的认识和理解仅停留在纯粹的物质利益层面,从而导致了本真利益的异化。因此,科学地揭示利益的基本内涵。引导人们自觉地反思并追承人类本真的利益,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确立良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