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论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Forum

  • 45-1002/C 国内刊号
  • 1004-4434 国际刊号
  • 0.63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论坛是广西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论坛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政治学研究、行政学研究、哲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行政学研究

学术论坛 2006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论坛杂志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与体系架构1-4

摘要:马克思实践哲学不同于“解释世界”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与经院哲学,它是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实践形态”的哲学体系。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是:由经济学转升到哲学。即:由经济学范畴“劳动”上升为哲学概念“对象性”和“实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全面界定了他的实践哲学各范畴,尤其是“主体”、“客体”概念的本质含义,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从而形成了实践唯物论、实践认识论、实践价值论、实践主客体辩证法、实践唯物史观合一的实践哲学体系,标志着马克思实践哲学创建的完成。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在哲学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把握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及其整个体系架构,对于我们今天,返本开新、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及历史意义5-9

摘要:从文化选择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着坚持什么样的方法论和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如何体现民族特色、马克墨主义如何与现代化相促进这样三个层面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先进文化选择的必然要求和集中体现,这一命题的提出对中国文化选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列宁晚年民主执政思想及其特点10-14

摘要: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不仅坚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无产阶级民主执政理论和原则,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过程中认真加以践行和创新发展,形成了一个完备精深、特色鲜明、符合俄国实际从而也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指导和启发意义的民主执政理论体系。

论邓小平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贡献15-18

摘要: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第一次真正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建设的内容,指出了执政党先进性教育的正确途径,功勋卓著。

学术论坛杂志哲学研究
血缘与中国伦理的价值本源预设19-22

摘要:伦理价值本源预设回答的是伦理价值合理性的来源问题,是伦理价值的最后根据。中国伦理把价值本源设定在家族血缘之上,不仅是因为血缘关系的非理性特征促成了它的神圣性,而且还因为血缘的无限传承还促成了它的不朽性。与西方伦理把价值本源设定于超越性的宗教上帝的文化设计相比。家庭血缘的本源设定,既使得中国伦理具有了与西方宗教伦理类似的神圣性质,又使得人伦关系与伦理生活具有了最现实的基础,避免了宗教的反伦理缺陷。神圣性与现实性的结合。使得血缘在担当伦理价值本源的重任上优越于宗教。在新时期,深入阐发血缘作为中国伦理价值本源的重要性有助于增强统一战线的凝聚力。

以人学建构一个思想中的时代——纪念为中国哲学改革事业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高清海先生23-30

摘要: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著名哲学家高清海先生,从人的主体性入手,进行了开历史先河的教科书哲学改革。在改革中,他逐渐形成实践的思维方式的哲学观念变革,这一观念变革的内在矛盾性,使他走向人学,因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现代人学建构、人学思考的深入,高清海先生发展出人学理论的一个新形态——类哲学,类哲学体现了后主客式思维的现代意境,使得他回归中国哲学传统,从而在未竞的事业中,走完一生的哲学历程。

论儒家哲学之“道”的实践属性与历史属性31-34

摘要:早期儒家之“道”作为哲学范畴的重要特征是具有鲜明的历史属性和实践属性。这使得“道”有别于西方哲学形而上学范畴。儒家强调“道不远人”,“道”不可能脱离人的历史和人的实践而存在。因而儒家重视在人的社会活动的历史中探求“道”,强调“道”在历史之“统”中的活的生命:并且善于运用历史的道说与书写来彰显“道”。“道”的历史属性和实践属性体现了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道”与“德”的统一。这使得儒家之“道”与强调辩证的观点和坚持实践立场的历史唯物主义可以找到共同的契合点。

墨家逻辑研究的回顾和展望35-38

摘要:侧重于与西方逻辑相同之处的对墨家逻辑的求同研究,揭示墨家学说中有较为丰富的逻辑思想,但也出现了曲解墨家理论的失误。侧重于与西方逻辑不同之处的对墨家逻辑的求异研究,初步揭示出墨家逻辑不同于西方逻辑的特点及其成因,但也存在把墨家学说中的非逻辑理论当作逻辑研究的失误。在中国古代名辩学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深化墨家逻辑的研究,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两种错误的发生。

论价值情感主义39-42

摘要:价值情感主义是现代性的产物。世界观的现代转换、人的生存方式的现代位移以及启蒙运动论证道德合理性的失败导致了价值情感主义的产生。它拓展了价值哲学的研究领域,提示了价值哲学研究的内部困境;促进了个人自由。但它的实质是价值相对主义,它否定了价值的客观性、普遍性、一致性、确定性和非个人性,使道德评价和判断已全然失去统一性,并带来道德危机。

自然“内在价值”驳诘与生态实践超越43-46

摘要: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从生态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深层寻找根源,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针对自然“内在价值”问题展开了论争,提出了彼此迥异的道德理由和伦理依据,然而,论诘的落脚点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尝试站在超越此种论争的高度,从人地和谐的伦理实践层面提出确立生态文化价值根基、提供生态恢复的伦理补偿,并对生产生活方式进行生态价值引领,以此作为我们实践理性思维的行动规导。

认识的心理域运动基本原理探析47-51

摘要:作为认识的心理域运动的基本原理有:心理基因原理,即主体具有作为信息处理程序的心理基因,认识的心理城运动是心理基因加工认识信息的组织过程;“有色眼镜”原理,即认识感知过程所接收、识别的信息中已加入了心理基因的处理信息;个体语言原理,即心理基因的信息编码程序是个性化的;整体信念原理,即认识稳态都是主体的整体信念;超循环生成原理,即认识能力和心理基因通过超循环生成机制形成、进化。认识心理域运动基本原理的研究。将有可能推动模仿物质生产的知识生产计划模式,转变为组织心理域运动的个性化方式;并有可能推动充分张扬学生心理自组织能力的全新教育体制出现。

略论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认同危机问题52-54

摘要:全球化和认同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提出,现代性正内在地经历着全球化的过程,而全球化必然冲击着人的固有的认同根基。现代生活的社会力量往往是一种导致不稳定的和从根本上进行解构的力量,它摧毁了人们从以前生活中获得的意义感。同时,全球化对认同的关键性成分的冲击,尤其是对认同的连续性和差异性的冲击,对当代认同危机的发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学术论坛杂志政治学研究
论全球化条件下宗教与社会政治问题的联系55-59

摘要:全球化带来了宗教与社会政治问题联系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也使宗教对社会政治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文章探讨了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两者间联系的主要形式、特点,以及我国在现阶段处理宗教问题时应当注意的基本问题。

试析苏联政治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及教训——从实现现代民主制度必备条件的视角考量60-63

摘要:目前,我国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已迫在眉睫,但连今仍无成功范例和成熟经验可资借鏊。回顾现代民主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反思苏联政治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将有助于我们早日营造出实现现代民主制度的必备条件。进而全面、深入、有序地展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制度建设。

社会生态环境变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64-68

摘要:党的执政能力的生成、壮大、提高,是有规律可循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面临经济生态环境、政治生态环境变化后的种种挑战。回应挑战,党必须对领导经济工作作出新定位,必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实现执政能力建设与社会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公民社会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构建69-72

摘要:公民社会在中国的蓬勃兴起,使党、国家与社会具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执政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发生一定程度的变迁。在公民社会的视野下,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既采自于与社会的合理分权和合作,也有赖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树立治理和“善治”的执政理念,提高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及党融入并主导公民社会,对于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具有积极意义。

新公共管理范式下的我国行政管理成本和效能分析73-76

摘要:文章从市场化、社会化和放松规制三个方面分析了新公共管理范式取向的政府改革可能对我国行政管理成本与效能带来的复杂影响,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负面的影响。这使我们对这种改革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在坚定信念同时又要有承担短期阵痛的心理准备。

博弈与融合:西方公共行政价值取向的演化77-79

摘要:西方公共行政的发展历程始终摇摆于效率与民主两种价值取向之间。公共行政理论与改革范式的转换,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效率与民主之间的博弈过程。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若干波动与反复,但西方公共行政价值取向对效率与民主的双重诉求和融合趋势日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