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 23-1048/C 国内刊号
  • 1000-8284 国际刊号
  • 0.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交流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交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1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交流杂志本刊特稿
四十年来西方哲学问题争论发凡5-10

摘要:1978-2018年的四十年,西方哲学在中国的研究进展不仅仅是翻译名著、介绍西方学者的观点,还有中国语境下的"问题意识",并且围绕中国人关心的问题展开的学术争鸣,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论题包括"西方哲学研究方法论问题""西方哲学术语中译问题""中世纪哲学性质问题""康德与黑格尔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问题""中西哲学会通问题""西方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问题""启蒙与现代性的是非功过""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评价问题""政治哲学‘左’‘右’之争""海德格尔与纳粹关系问题"等。

学术交流杂志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
论马克思的正义思想11-22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已然成为显学,马克思与正义的关系成为其聚讼焦点,是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考无法绕开的议题。有两个关键问题涵涉其间,一个是"正义的社会"究竟是一个理性的意向还是简单的幻想?另一个是人们能否构建一个"超越正义"的社会?这两个问题嵌置于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视域,尤为深刻而重要。阿格妮丝·赫勒通过对正义的形式概念、正义的伦理概念、正义的政治概念的区分式诠释,基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立场重新解读了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即真正的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将以超越正义的标准呈现。

现代性视域下日常生活与个体需要的选择23-33

摘要:人的需要和日常生活问题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格妮丝·赫勒早期思想中的两个焦点,它们集中表现为赫勒以"多元需要""多元生活方式"为出发点,从微观结构探索日常生活人道化的理论研究。然而,当"现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参照系,以"现代性"为视角,将人的需要和日常生活问题置放于现代性的问题域作出重新思考和审视自然成为赫勒工作的重点。基于此,本文结合赫勒后期思想的理论要点,尝试通过解读并梳理现代性条件下"家""日常生活"以及"需要选择"三者的特殊含义及其内在关联,重新审视、思考和探查日常生活的多元化背景下,现代人是如何对其生活方式(需要)作出理性选择,进而过上既幸福又有意义的生活的。

学术交流杂志哲学研究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方法到当代空间化社会批判哲学——以列斐伏尔、阿尔都塞、哈维与吉登斯为主线34-46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走向当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如何可能从"抽象的"本质科学上升为"具体的"现实社会科学。面对日益空间化的社会现实,历史唯物主义如何可能生成出自己的社会空间哲学理论至关重要。但历史唯物主义不可能直接转化成为社会空间哲学,更不能沦为实证的非批判的社会空间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所开启的社会空间哲学是社会批判理论,但它首先并不是对社会现实的直接批判,而是在反思批判西方主流社会科学方法或其中的意识形态基础上才成为可能。从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中所固有的历史空间辩证法精神出发,从反思批判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方法视域局限入手,在与当代西方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生态学等交流交锋及问题域重构中把握当代社会空间化现实的现象与本质规律。这种理解既印证着马克思主义依旧繁盛的当代生命力,也为科学地看待中国一百多年来的道路探索历程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方法论视角。

学术交流杂志政治学研究
“以人民为中心”来建构中国话语权:澄清误区和内在逻辑47-55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权,它一方面是对传统中国"以民"为核心的话语体系的继承和超越,另一方面也是对西方"以人"为核心,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发展,寻求中国化转换。围绕着"谁在说、说什么和怎么说"三个维度来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权。一是"人民和党"在说,尽管构成人民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变化,但人民性的本质特性没有变,一方面新时代组成了最广泛的人民统一战线,人民获得自主表达意志的权利,另方面作为人民先锋队组织的中国共产党,党性与人民性具有内在一致性,通过党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把人民凝聚起来。二是为人民而说,"说什么"表现为一方面反对西方的话语霸权,另方面根本上还是要做好内功,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上最大程度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推进民主政治、共享经济、和谐社会、协商文化和美好生态的"五位一体"建设。三是"怎么说",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诉说,这要求善于挖掘和总结新老传媒的话语,做好媒介传播,以便于人民能接受、能理解、能参与和能监督。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与价值立场56-63

摘要:党的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对内体现为中华文化对全国各族人民、全体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对外体现在中华文化对世界各国人民、外部各种思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我国总体经济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但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大国形象还不相匹配,文化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也严重不足。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面对当前困难挑战,如何让中华文化更好更快更有力地"走出去",让"硬实力"和"软实力"相得益彰,让世界发现、注意、聆听、尊重中国声音正成为当前文化强国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课题。

学术交流杂志法学研究
国家“尊重”人权的语义及辐射64-74

摘要:在认识进路上,知悉人权条款中"尊重"一词的用法,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人权的来源及本质。人权并非来自法律,人权内容具有包容性,人权主体不负举证责任。尊重人权,就意味着人权不是可有可无的微末之物,而是一种发自内心所追求的美好东西。宪法关于"尊重"的规定,所指涉的是国家行为,所设定的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标准。人权入宪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应当各负其责,切实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

基于慈善法社会法属性的慈善网络募捐关系的应然走向分析75-82

摘要:共识性观点认为慈善法属于社会法的范畴,慈善法的核心价值是在慈善领域内为保障社会权的实现而矫正相对优势地位者与劣势地位者之间不平衡的社会关系。慈善网络募捐关系是慈善法调整的重要内容,有两类不平衡的社会关系应被纳入慈善法的调整范围:一是慈善组织与捐赠人、受益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互联网募捐服务平台与慈善组织、捐赠之间的社会关系。我国《慈善法》对这两类社会关系的调整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慈善组织准入制度设置、互联网募捐服务平台准入制度设置、互联网募捐服务平台公法义务设定等方面加以完善。

学术交流杂志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利率平价下人民币远期汇率压力测度与成因探析——以四种主要国际货币为例83-94

摘要:随着中国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以及金融市场开放度的扩大,国际资本套利和套汇活动给中国福利造成的损失与金融风险不容小觑。在中国政府适度干预外汇市场并对资本项目采取一定管制的现状下,人民币远期与即期汇差对国内外利差的反应不充分,且呈现非线性特征。以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或英镑为例,人民币即远期汇差与国内外利差之间长期保持较大差距,人民币远期汇率压力持续存在。风险溢价和市场风险理论均无法很好地解释远期压力现象,而央行外汇干预和套利受限理论能较好揭示出外汇干预和资本管制对人民币远期压力的非线性影响。因此,为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中国须渐近式开放资本项目,引导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形成理性预期,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深化金融市场改革。

金融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路径、机理和效应——以山东省为例95-107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金融创新。山东省金融创新影响产业升级主要通过刺激消费需求、影响资本配置、促进科技进步三条路径实现。当前金融创新通过促进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的路径效应最大,而通过影响产业资本配置和刺激消费需求影响产业升级的路径效应不显著。同时山东省金融创新与其经济规模总量不相匹配,金融要素对产业升级的直接作用相对较低。因此山东省要加大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深度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建立科技金融市场的制度性有效供给,开展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精准金融市场服务;着力培育消费金融市场;根据产业发展的特定需求,定制特定的专业化金融服务,促进产业配置效率改善,以有效促进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基于注册制视角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改革研究108-119

摘要:注册制的本质是发行市场化,在注册制下,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必须适应高度市场化的要求,为注册制高效运行提供有力支撑。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历经五大发展阶段,制度体系日臻完善,但仍然存在制度体系不健全、强制退市指标过于宽松、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不到位、尚未实现退市常态化等问题。为适应未来推进实施注册制的需要,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改革应当以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为中心,着力完善退市制度体系,夯实主动退市和强制退市制度基础,提升强制退市制度对证券违法违规行为的震慑力,同时做好强制退市制度与发行上市制度及重新上市制度的衔接,推动实现上市公司退市常态化。

学术交流杂志社会学研究
贫困救助的机制层次与机制关联:研究证据与干预新思路120-130

摘要:随着贫困攻坚阶段的到来,对于贫困的认识和定位需要更加全面而深入的机制理解。机制构成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生物/生理机制、行为机制、社会心理机制及环境机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机制间从两两机制交互到多重机制关联的机制场域观点;并且从单机制到多机制的视角给出了贫困救助的干预方向和建议。研究认为,从机制层次和机制关联的视角进行路径思考,是在不失将贫困潜机制作为基础的前提下对贫困机制形成从微观机制到宏观机制的全面解读和系统认识,这为贫困救助政策的设计提供了逻辑基础和科学线索,对于推动贫困研究范式的发展以及提高扶贫救助行动的科学有效性意义深远。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新就业形态:内涵、影响及发展对策131-141

摘要: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就业质量、增加人民收入成为新时期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伴随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在我国快速发展,并催生出新就业形态。当前理论界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新就业形态是什么,"新"在哪儿,带来的影响是什么以及政府、企业和个人应如何应对。新就业形态是新"技术-经济范式"下的新就业模式,将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对传统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制度也提出了挑战。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要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导向,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推动新就业形态的发展。

学术交流杂志文学语言学研究
苏轼史论散文思想文化价值管窥142-151

摘要:苏轼史论散文的思想文化价值甚为重要。这可从三个层面管窥其丰厚的思想文化内涵与超时空文化价值。一是苏轼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历史人物的道德与功业二者之间,坚持把道德评价置于首位,不能用某些历史人物的所谓历史功绩掩盖或取代对其恶德的批判。二是苏轼整体把握历史轨迹走向的思维方式与评价倾向:注重强调风云人物主观因素的主导作用,不能功自当之,败则诿过于客观因素。三是苏轼评判历史人物、事件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为历史人物定性,更重要的是要为当下现实提供借鉴,批判社会弊端,警醒时人。若立足当代文化层面观照,苏轼这些远见卓识的深刻思想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与参考价值。

神话典故黄粱梦流传考——以汪象旭小说《吕祖全传》为中心152-160

摘要:黄粱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典故,从唐代诞生之后,经过近千年的不断演义,尤其是道教文人的精心创作,逐步演变为吕洞宾仙迹系列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流传最广泛的八仙故事之一。黄粱梦典故自唐代开始到宋元明清以后,遵从道教传统创作基本定型,其间经历了道教宗派和世俗文学作家的不断加工修改。其中,明末清初刻书家汪象旭创作的宗教神话小说《吕祖全传》对黄粱梦故事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编,成为世代相传、家喻户晓的民间神话故事。

论龚鼎孳和韵词的创作转型及词史价值161-172

摘要:清初词坛领袖龚鼎孳创作了大量和韵词,它们主要分为追和与酬和两类。以康熙二年为界,可将龚词分为前后两期。和韵词一方面是龚鼎孳前后期词作转型的重要体现,同时亦是其词作转型的巨大推力。龚鼎孳和韵词最重要的词史价值体现于对清词中兴的振起之功。龚鼎孳在明清之际率先进行长调创作、取法宋人南北并重、以自身的创作转型推动清初词风的变革,对清词中兴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三者都与其和韵词关系密切。此外,其和韵词还极大发展了培护词坛新秀的工具价值。可以说龚鼎孳以和韵词深刻影响了清初词坛的格局。

学术交流杂志历史学研究
微信与历史学173-181

摘要:微信及其平台传播信息、研究动态、各种史料,为传统历史学传播方式、手段望尘莫及,对历史学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彰显出时代特征。微信所承载的历史学信息借助自身特有的传播功能,为传输史料、思想观点、各类研究成果创造了便利,也传播了历史学,突显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微信特有的互动功能,不仅体现了即时、及时、实时,而且为学术研讨、交流提供了多样性的立体空间。面对微信时代的"碎片化"信息以及微信所传递信息良莠不齐的现实,历史学的批判、辨伪正误等基本功能理应进一步强化,历史学的主体性、主体意识应得到加强。

学术交流杂志新闻传播学研究
从表征到虚拟:摄影技术演进中的图像化生存182-187

摘要:摄影图像不仅表征现实,还建构人们对于现实的理解、虚拟人们对于现实的体验,从而替代现实成为存在。站在摄影技术的角度,围绕图像对现实的影响,阐述人在图像的影响下渐渐形成的图像化生存状态。手工制作时期的摄影图像在祭仪的文化传统中扮演了替代现实在场的文化角色,也因此被赋予了真实可靠的社会认同。随着摄影的工业化发展,图像不断增殖,图像逐渐从认识现实的中介变成遮蔽现实的景观,现实隐身于景观之下,生活变成了景观的秀场,图像也成为景观的表征。数字技术的出现终结了摄影表征现实的真实性观念,也使摄影图像成了虚拟现实的方式。图像脱离了与现实的表征关系,成了自我指涉的拟像。以假乱真的拟像替代了人的真实体验,也使图像与现实、表征与存在之间出现了"內爆",图像由此完成了对现实的入侵,现实越来越图像化,人越来越依赖图像化的方式进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