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 23-1048/C 国内刊号
  • 1000-8284 国际刊号
  • 0.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交流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交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18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交流杂志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
历史:在事实与规律之间——以科拉科夫斯基历史观为中心的探讨5-12

摘要:阐释和发展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概念,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热衷的热点问题。科拉科夫斯基依凭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体验与复杂的学术经历,立足于20世纪欧洲马克思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历史观。在历史事实与历史规律之间,科氏既积极肯定了历史的积极意义,又否认了历史规律的作用,对历史事实与历史规律进行了二元化的分割,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科氏的历史观,对于我们深化当前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前发展,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与未来走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自我异化中的心理学维度——基于亚当·沙夫《作为社会现象的异化》的思考13-19

摘要:沙夫在厘定马克思异化理论中异化的三种类型的前提下关注到了自我异化的问题,首次作出了较为系统的分析阐述,并在传统社会学分析维度的基础上引入了心理学分析维度。这一维度在以往的研究中未能获得充分关注。沙夫将自我异化的个体心理机制解释为个体自我主体性与社会关系和社会塑造人格中的理想自我两方面的相异与疏离,同时也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使个体克服自我异化成为可能。沙夫将心理学分析维度引入到自我异化问题的研究中也是其作为一名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者最显著的特质。

学术交流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两次转向中的方法论自觉20-25

摘要: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程表明,马克思一生中的方法论有两大飞跃:一是哲学意义上的,即从追求科学与价值有机结合的分析方法到实践辩证法的确立,其文本标志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二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总体方法论的成熟,其文本标志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将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放在这一维度进行考察,即从马克思方法论的发展来分析和揭示其资本批判理论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伴随着马克思方法论的自觉,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实现了两次转向:第一次实现了从外在批判到内在批判的转向,第二次实现了从内在批判到总体批判的转向。

资本逻辑的辩证结构及其当代形态26-32

摘要:依循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逻辑,现代就是资本原则在人类社会全面贯穿和总体实现的文明形态。因此,现代性批判,就是中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示资本逻辑的辩证展开过程,以此剖视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其限度,进而探索超越的理论可能及实践谋划。基于这种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的理解,从而剖视了资本逻辑的辩证展开结构及其当代形态。通过这种剖视,资本逻辑、现代性批判和人的境况交织成社会-历史存在论意义的总体,从而超越传统本体论和西方存在论的视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范畴,重新界定马克思思想理论的基本特征。

学术交流杂志外国哲学研究
根据与存在--论海德格尔《根据律》中的根据问题33-37

摘要:《根据律》一书展现了海德格尔根据问题思想的全景。在此书中,海德格尔从“作为存在者定律的根据律”和“作为存在律的根据律”两个向度揭示了根据律的二重性,将根据的本质确定为存在与根据的共属一体,并展示了运行于自行置送和自行回隐的显隐二重性之中的存在之天命置送为根据的强力根源。在存在之天命置送中,海德格尔论述了存在与根据共属一体,两者在存在自行置送的意义上并共属一体,在存在自行回隐的意义上不共属一体。

理性主义道德心理学批判--乔纳森·海特与社会直觉主义38-45

摘要:20世纪末的心理学情感革命和双系统模式兴起,促使道德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等复兴道德感学派,提出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主义理论并以此批判道德心理学中的理性主义。从社会直觉主义的“直觉”和“社会”两个层面,可分析这一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在“直觉”方面,该理论提出理性主义式的个人推理和反思只是在直觉较为模糊或者彼此冲突时,或者在像哲学家这样特殊的人士那里,才能发挥作用,并且即使发挥作用,也不是理性主义者设想的那种逻辑的、情感中立的方式,而仍然离不开直觉的参与。在“社会”方面,社会直觉主义认为理性主义式的个人推理和反思不是日常道德认知的主要形态,道德推理和反思更多地发生在跨主体的社会互动中,提出道德认知的基本图景是“直觉之狗”摇动“理性之尾”,只有从进化史、社会互动和具体认知过程等多个维度抓住“直觉之狗”,才能真正理解人类日常道德认知。

学术交流杂志政治学研究
共建共享治理观下新时代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46-51

摘要:共建共享的治理观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群众观为理论基础,在主体、行动和价值维度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力依据。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和参与渠道,加之主观参与能力的不足,公众目前的参与水平还相对较低。新时代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奠定了物质、技术、理念与制度基础,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方式主要是以实践者和监督者两种身份进行环境治理,其路径优化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舆论宣传和沟通协商,营造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氛围,提高公众对环境治理的理性共识;二是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公众个体的生态环保素养,提高其参与环境治理的主观能力;三是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制度保障;四是通过支持生态社区与环保社会组织发展,拓展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渠道。

阿伦特与马克思劳动观比较59-65

摘要:德裔美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政治存在的理由是体现出人的理性自律性,人以理性自律性追求自由的公共领域、共同体生活。但劳动始终是人的被动性行为,人们或被自然、权力、宗教等力量驱使,为了生存而被迫劳动;或被资本的力量驱使,以劳动的方式积累财富;被迫性的劳动取代人的理性自律性的行动是反政治、反自由的表现。凭借此观点阿伦特反对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人本身”的观点,指出劳动只能打造出物质至上的财富自由,从而迎合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欲望,最终使得人们变成平庸无思的工具,彻底丧失了政治存在的意义。阿伦特的这种分析方式使政治仅剩下了纯粹的精神生活,而马克思超越阿伦特政治存在论之处是将人类理性自律性转化为人的创造能动性,它是掌握人类理性能力和认识能力的真正主宰,马克思看到了劳动能够将人的创造能动性外化,通过劳动发挥人的创造能动性,从而以劳动把握政治领域中的实践活动。在此种意义上,马克思将理性自律性这种精神生活以劳动为介质放入现实政治实践之中,超越了阿伦特的政治理性反思之意义。

学术交流杂志法学研究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制:历程·特质·展望66-77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乡村治理体制从“政社合一”到“政社分设”,再到村民自治,又演进至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三治结合”这一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制内涵丰富,可从乡村治理的目标、主体、规范、方式、领域等方面加以理解。在乡村治理中,要处理好自治法治德治的相互关系、村民自治与行政指导的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形成关于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制的完整认识,推动新时代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实践的展开。

乡村治理中多元规范的冲突与整合78-89

摘要:乡村治理多元规范类型包括正式规范、准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分别对应于官治系统、官督民治系统、民治系统。各类规范在乡村治理互动中可能会产生冲突,冲突主要表现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冲突主要是各类规范体系内部的冲突,外部冲突主要是各类规范体系之间的冲突。冲突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治理逻辑的差异。乡村治理多元规范的整合包括内部清理整合和外部结构优化两种方式,内部清理整合主要包括正式规范内部整合、准正式规范内部整合、非正式规范内部整合三个方面,外部结构优化须构建以正式规范为基础、准正式规范为核心、非正式规范为支撑的多元规范结构。

运用乡规民约推动农村社会协同共治90-96

摘要:乡规民约是内生于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文化资源和道德规范,也是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自治与他治的重要治理资源。从传统中国乡约所体现的乡治思想出发,结合当前农村乡规民约的典型实践进行分析归纳,可以看到,乡规民约具有内生性、道德性的特征,在当前农村社会治理中,它作为一种软法、非正式制度、社会资本,能够有效地提升治理的制度水平、盘活社会资源、降低治理成本、协调利益关系。把正式制度体系与具有非正式制度和深层次文化特征的乡规民约有机衔接起来,有利于实现政府治理、农村社会自我调节、村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得多主体共治的农村治理体系真正有效地运转起来,从而实现对农村基层社会的低成本高效能治理,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中国行政道歉制度的法学理论基础97-102

摘要:中国行政道歉制度的法学理论基础非常丰富。从法理学的角度来讲,中国行政道歉制度完全符合秩序、自由、效率、正义等法价值理念。同时,中国行政道歉制度又具有宪法正当性,彰显了宪法精神。而且,行政法基本原则、公务员法规范和行政问责机制一同成为中国行政道歉制度在行政法学方面的立足基石。

学术交流杂志经济学研究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农业项目实施困境与破解策略103-111

摘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农业项目(以下简称“农业PPP”)具有降低交易费用、改进投融资效率的产权效能和制度变革动力,经过近年来的大力推动已取得积极成效。但由于混合所有制产权保护不充分、投融资制度转换条件不完备,导致农业PPP在具体实施中面临项目总量少、占比低、落地难、进展慢等诸多困境。对此,宏观层面,应从完善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科学有效的农业PPP产权安排、健全稳定一贯的政府长期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充分有效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等多重角度持续发力,筑牢农业PPP混合所有制产权保护的制度基础;微观层面,应在加强项目规划、积累运作经验、合理设计经营性回报机制、提高农业PPP实操与监管技能等方面下功夫,实现制度转换成本降低和利益相关人效用收益合理均衡增长。

论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112-118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小城镇发展的必由之路,做好小城镇发展中的土地集约利用工作是提升我国城镇化建设质量的关键。无论是我国土地资源国情还是小城镇建设土地粗放式开发利用的现实问题都表明小城镇建设需要集约利用土地。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需要在变传统规划为区域规划的土地规划总策略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类型小城镇以及小城镇中不同类型用地的特点实施具体对策。大中城市边缘地区小城镇的土地集约利用要充分利用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城镇密集区小城镇的土地集约利用要采取“土地的组合利用”策略。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土地集约利用要全方位整合用地结构,提升用地管理水平,发挥土地生态价值。小城镇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需要采取“有机集中”的模式来实现。小城镇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要充分利用原有废弃场地,加大土地转让补偿。小城镇绿化用地的集约利用要注重对现有绿化的保护,并对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进行分类设计。

中国品牌全球化发展策略探析119-125

摘要:在全球消费者文化敏感性的视角下,通过品牌形象与国家形象的中介作用对韩国消费者购买我国品牌产品的行为意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品牌还未能激发全球消费者的文化敏感性、中国品牌全球化未能融合“中国元素”、国家形象不能为品牌形象提供助力。因此企业可以从充分分析目标国市场、加强软文化因素的运用、积极提高国家声望、加强品牌全球管理工作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全球化品牌的发展,而国家则要助力企业的品牌建设,双方联合发力才能有效推动品牌全球化进程,从而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全球化品牌。

学术交流杂志社会学研究
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现状初探126-139

摘要:1987—2017年的三十年间,中俄边境地区的人员往来与经贸交流日益频繁,大批中国人涌入俄罗斯远东地区求学、务工、经商,形成远东历史上又一次华人移民高潮。中国人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人口数量、生存状况、业态发展等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社会融入上还面临很多困境;但以血缘、亲缘或业缘为主,已形成较大的华侨华人移民网络,在与俄罗斯人交融过程中初步形成相互依赖的消费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一些微型华人社区正悄然形成,他们为俄罗斯远东开发、为中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做出了贡献。我国政府应加强赴俄务工人员法律知识培训,规范办理赴俄务工签证,对旅俄华侨身份进行科学合理认证,对中国人社团组织给予支持和帮助。

学术交流杂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古时期经学之外“六义”一词的使用140-146

摘要:用“六义”一词泛指“以《诗经》为代表的文学创作的精神和原则”是文艺理论中的常识,但实际上,从经学的六个名目到可以代指一种文学的“精神和原则”,在中古时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转移和凝结的过程。在中唐复古派的大力呼吁和践行之下,“六义”一词最终完成了这个意义凝结。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文化意蕴——兼谈韩信形象的流变147-153

摘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一句谚语,“成也萧何”与史实相符,但韩信被杀,罪魁是刘邦,而非萧何。萧何设谋助吕后除韩信,有利于汉家政权。所谓“败也萧何”,则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戏曲中清晰地描绘了这一流变轨迹。从汉至南宋时期,诸本史传对韩信被杀的态度由赞同逐渐转变为同情;宋代之后的小说戏曲中,又将杀韩信的责任由刘邦逐渐转嫁给萧何。经历这样一个流变过程,“败也萧何”的文化内涵方逐渐形成。韩信败亡的责任由刘邦转嫁给萧何的根本原因在于汉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