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 23-1048/C 国内刊号
  • 1000-8284 国际刊号
  • 0.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交流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交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16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交流杂志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
现代性视域下法国大革命的正义性——费赫尔关于审判和处死路易十六事件的理论分析5-9

摘要:法国大革命被公认是现代社会的开端。革命进程中,审判和处死国王路易十六被看作是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原则的象征性行为,其正义性问题很少受到质疑。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费赫尔却在现代性反思的视域下重新审视这一典型事件,指出在法律上、道德和政治三方面不可解决的困境使其不具备任何正义基础,因而破坏了大革命的正义性。事件遗留下来的隐患也在现代性的发展中不断滋生和变异,引发现代社会的各种病症。

普适正义的批判与超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正义思想论衡10-14

摘要:现代性开启,普适正义的“祛魅”在所难免,传统正义范式从静态正义走向动态正义、从完备正义走向不完备正义。面对普适正义的现代性危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赫勒主张进行现代性批判与超越。无论是静态正义还是动态正义,也无论是伦理正义还是社会-政治正义,都不过是一种必要的正义程序,正义的实质内容在于日常生活本身。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用历史学和现象学的诠释方法,以微观的文化哲学的审视视角为当代正义论争提供了新的范式,即超越普适的静态正义和善变的动态正义,转向良善的日常生活。正义是骨骼,良善生活才是血和肉。

学术交流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人的本质生成论的实践基础15-19

摘要:人是历史性的存在,人的未确定性决定了人是在对象化活动中不断地生成自身,确证自己的本质。人又是价值的载体,人的需要本性内在规定了人会按照自己生命活动的价值尺度有目的、有意义地生成人本身。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人自身的批判本性和发展本质使人保持不断地自我超越,以达到最高的价值诉求。“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核心,只有从历史与价值双重维度对人及其本质加以剖析,才可清晰地呈现马克思人的本质生成论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哲学科学性的澄明20-25

摘要:马克思哲学科学性是理解为“符合论”的科学性,还是“自洽论”的科学性?对此的澄明成为现今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既关乎对自身的理解,又关乎对批判的辩护。运用“自洽论”而非“符合论”的思维方式和解释路径,既可以体现“一整块钢铁”的马克思哲学,又可以彰显“活的灵魂”的马克思哲学;既可以反驳马克思哲学“成熟”与“不成熟”的区分,又可以批判马克思哲学“认识论的断裂”。尤其重要的是,在当代哲学视域之下,“自洽论”的科学阐释既可以体现马克思深切的道德关怀,又可以体现批判的革命实践。

学术交流杂志中国哲学研究
梁漱溟伦理责任观及其当代价值——基于“他者”视角26-30

摘要:梁漱溟的伦理责任观中蕴含着“他者”的向度,揭示了人的存在有一个“他者”维度。他以关系与义务阐释“伦理”,强调伦理关系的重心是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关系。在处理“我”与他者的关系上,梁漱溟坚持以“对方”为基点,提倡“以对方为重”“互以对方为重”,突出了他者的优先性,“我”对他人担负绝对的、无限的责任。梁漱溟进一步指出,体知“我”之责任与义务的机制是“理性”,即“无私的情感”。从“他者”维度考察梁漱溟的伦理责任观,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塑造富有责任感的理想人格、推进问责制的健康运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论张锡勤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贯通研究31-37

摘要:恩师张锡勤是中国近代思想史家、中国伦理思想史家,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中国伦理思想史等领域成就斐然、贡献卓著。先生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贯通研究可以概括为“三部曲”:第一是起步阶段,以1980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哲学简史》为代表;第二是成熟阶段,以1988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思想史》为代表;第三是巅峰阶段,以2004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为代表。先生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贯通研究始终是以历史唯物论为诠释框架和评价尺度的,具有史论结合、以史见长,全面系统、内容厚重等特点。探讨先生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贯通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先生的学术贡献,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认识。

儒学推己及人之可能、困境与未来走向38-42

摘要:推己及人是儒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方面,是君子在推,前提是自觉认同群体、努力维护群体。推己及人问题包括在性质上推与不推、及与不及,在内容上是推优还是推劣,在方向上是顺推还是逆推,在方式上是平等推还是差等推。儒学十分重视推己及人,作了多方面的理论思考和现实努力。相对于墨家的视人如己和基督教的爱人如己而言,儒学中的推己及人需要在逆推上加以扩展,在平等推甚至优等推上加以提升。

学术交流杂志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在思与行之间——汉娜·阿伦特对政治哲学的批判43-47

摘要:哲学与政治之间的紧张关系源于思与行之间的断裂,二者之间的鸿沟肇始于苏格拉底之死,他的死让柏拉图对苏格拉底所坚持的哲学原则产生了疑问并形成了真理与意见对立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阿伦特批判这个传统并斥其为“非本真”的政治哲学,她认为政治哲学应该是以人类事物为对象的以自身为目的的活动,她试图用“判断”来构建一种新的政治哲学以希望能够弥合传统政治哲学中思与行的分裂,恢复公共领域这一世界意识,这是一种在实践上恢复公共世界的努力。

劳动力市场和不平等48-57

摘要:本文提供一个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中劳动力市场与不平等的规范和实证问题的多学科概述。首先,讨论有关分配正义问题的哲学争论。其次,回顾在调查和实验中所揭示的人们关于不平等与公平的态度和观点。这里与经济学贡献相关涉的讨论为是否应该将平等/公平与效率看作仅仅是利益权衡。最后提出,大多数的不平等(例如关系到收入、工作质量、工作与收入保障)是被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而并非由劳动力市场所导致,相反,造成(不)平等后果的是内嵌了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框架(劳动法、教育、培训、工资、社会保障等),以及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决策定位工作职位及这些职位的持有人。在简短的结论中,作者并不提倡以规范方式解决分配公正问题,相反,关注的是构成争议的双方。

学术交流杂志政治学研究
共享发展与农民工权利保障探析58-61

摘要: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共享发展要求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人民,使他们在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农民工往往通过共享发展实现其基本权利,因此农民工的权利保障就成为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农民工权利保障还不充分,不仅影响共享发展,也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在共享发展中,必须关注农民工基本权利的保障。

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过程中政府环境责任分析62-65

摘要:近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高发频发,破坏力巨大,社会影响深远。引起该类事件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政府负有明确的环境责任,这是政治合法性、宪法义务以及公民环境权的内在要求。但是,由于管理理念滞后、“效率优先”考核方式的误导,乃至追责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当前政府在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中存有缺失现象。为此,我们需要从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的视角出发,努力探讨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鼓励公民积极参与,调整官员考核方式,强化政府环境问责力度,进而促进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治理。

学术交流杂志法学研究
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现代化中的非物质利益制度变革66-71

摘要:在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现代化中,人格非财产权利的变革极具实质意义。在俄联邦宪法上人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及需要民法保护的基本权利与自由均作为人格权纳入民事立法之中;引入了新的人格权保护方式,如确认侵权事实、公布法院做出的侵权判决、删除文件中不真实信息(包括删除互联网上的信息)、制止或者禁止进一步传播、没收和销毁等方式;立法对死者的非物质利益保护、法人的精神损害补偿、作为民事责任方式的道歉等问题也予以明确规定。

法系视角下俄罗斯法律传统及对中国的启示72-76

摘要:在比较法视野中,以法系理论为基础,可将俄罗斯法律传统的演变分为社会主义法系之前、之中、之后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其法律传统一直存在形式与实质的分裂,形式上的西方化与实质上的俄罗斯化成为其发展的一大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与俄罗斯文明体系中政治、宗教、习俗等各种具有稳定性的文化因素紧密关联。苏联的法律体系和法学理论对中国有深刻影响,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发展过程中有复杂多样的法律文化背景。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的各种文化的关系,对于走好中国特色法治之路意义深远。

当代中国法律论证型式的示范性研究——基于“于德水案”的实证分析77-82

摘要:法律论证型式是指在司法实践中为解决法律冲突而使用的论证结构或方法。就最具影响力而言,“于德水案”提供了一个法律论证型式示范性研究的典型案例,“于德水案”判决书的说理论证,形成了当下中国司法判决之善于说理、敢于说理的——“伟大的”“标杆性”判决书。该判决书自如地运用了图尔敏论证型式、迹象论证、根据归类的论证、根据已确立规则的论证等多种法律论证型式,既从宏观上呈现了该案主论证的型式结构及其类型,又从微观上对子论证进行了适当、有效的型式分析。作为标杆性案例(或指导性案例),其对法律论证型式适用的形式性、合理性、可接受性、完整性、多样性、充分性、机应性以及灵活性,示范出当代中国刑事司法判决的说理论证之内在逻辑张力,从而也展现出典型性、普遍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论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基于效益框架下的审视83-89

摘要: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各关系主体对执法效益的庸俗化理解,导致执法衔接困难。在执法衔接效益视野下,正视执法关系主体效益需求,以分析执法衔接异化原因为基础,通过执法效益的正常化、激励措施的有效化、监督措施的刚性化、刑事法律等制度一体化以实现执法效益正常化与最大化是规范执法衔接核心之所在。

污染环境罪的抽象危险犯90-95

摘要:回溯式的犯罪追究机制在没有结果的污染行为面前是无能为力的,风险社会中环境法益保护前置化和刑法规范目的的实现需要在现行刑法污染环境罪实害犯的基础上设置污染环境罪的抽象危险犯。2013年《解释》第一条(五)虽然不能证明污染环境罪是抽象危险犯,但是至少可以说明司法上确实存在污染环境罪的抽象危险犯。污染环境罪的抽象危险是严重污染环境的抽象危险。抽象危险犯根本不需要两次判断,只要判断是否存在定型化行为即可推定存在抽象危险,不需要再进行个案判断。尽管污染环境罪与危险驾驶罪性质不同,但并不影响污染环境罪应该像危险驾驶罪一样设置抽象危险犯。不能简单地用缓和与紧迫、行为危险与结果危险来区分抽象危险与具体危险。可以用程度来解决抽象危险犯与行政处罚的区分管辖问题。

挑战与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犯罪治理96-102

摘要:犯罪风险日益变成一个全球治理问题。全球犯罪风险既对世界各国人口和财产造成严重危险和侵害,也对现代民族国家的刑事司法框架造成巨大挑战。同时,英美国家在全球治理过程中的霸权问题导致了新自由主义犯罪控制模式的全球扩散。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中国对全球犯罪治理的参与和回应,需要坚持保障人权、反对霸权的基本立场,通过升级理论和转变实践,做出一个世界文明大国的全球治理贡献。

利益平衡与美国文化财产返还诉讼时效制度的演进103-108

摘要:美国的诉讼时效制度在传统上因循英格兰法的规定,其中关于文化财产返还之诉的时效制度主要发展出的理论有“要求并被拒绝规则”与“发现规则”。同时,在两规则发展中出现的“勤勉尽责”、“迟误抗辩”以及“实质发现”等在经过判例的确认后也都成为美国文化财产返还诉讼中现行时效制度的组成部分。其于司法实践中通过不断地自我矫正而演进并趋于完善的制度设计,综合了有关公序良俗、文化归源、国家利益与当事人权利维护等多方面的公私利益平衡,体现了现代司法的价值平衡理念。这样的制度设定对国际文化财产的保护和流失文化财产返还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