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 23-1048/C 国内刊号
  • 1000-8284 国际刊号
  • 0.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交流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交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16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交流杂志本刊特稿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笔谈——理论上坚定成熟是中国共产党成功之基5-6

摘要:《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是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重大根本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战略论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是对中国共产党95年辉煌历史及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为我党今后胜利发展指明了前行方向。

自信:追求理想的动力源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7-8

摘要:今年的7月1日,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95岁华诞。95年来,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到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从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到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历尽坎坷、百折不挠,不断走向新的辉煌。党的十八大报告总结概括了党在90多年奋斗历程中的根本成就,明确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思想原则,清晰表明了我们党坚定不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始终不渝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心,锲而不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恒心。

当前党的执政伦理建设亟待深化8-9

摘要: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承载着革命与建设的丰硕成果,我们党走过了95年风雨航程。建党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浴血奋战、开拓创新,殚精竭虑为人民和民族谋利益,取得了令世界瞻目的伟大成就,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但也无庸讳言,发展中也积累大量叠加突显的复杂矛盾,加之一些党员干部长期忽视执政伦理建设,从而诱发某些“认同悖反”现象。全面从严治党,要进一步深化党的执政伦理建设,把为人民服务内化为全党的自觉信仰。

成就千秋业 全赖信念坚10-11

摘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我作为有30年党龄的老党员也非常想在这一重要节点上发点声音,特别感谢《学术交流》编辑部组织建党95周年笔谈,给我这样的机会。还清晰地记得,在2013年参加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时,最打动我的是早期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

学术交流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关于世界革命预言与现实反差原因初探17-22

摘要:出于对经济形势的基本估量,马克思从1847年开始多次预言世界革命的发生,但几乎全未应验。因为世界革命虽然植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但一个是经济领域的终极原因,一个是政治领域的行动结果,二者不能简单地结合起来。马克思在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净尽之前过早地提出了世界革命的任务,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理论与时间的错位。关于预言失灵还有一个因素的影响——社会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这种自我调节功能对延缓世界革命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无产阶级革命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不可战胜的,它必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走向最终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整体论的逻辑思想探究23-28

摘要:整体论是人类认识发展到新阶段的科学产物。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整体论的内涵也不断经历着争论与演进。作为一种整体、系统、注重联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研究视角.整体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科学统一体,在内容上具有整体性,在历史中延续整体性,在实践中反映整体性。在方法论意义上渗透整体性,是思想丰富的逻辑整体。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价值论、方法论以及认识论层面上与整体论形成了契合。因此有必要在整体论的视角下,深入研究与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进而开拓人类社会更加广阔的实践空间。

资产阶级社会动力学——吉登斯的《资本论》解读与当代社会发展29-35

摘要:在吉登斯看来,《资本论》在马克思的毕生著作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资本论》最为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及其经济运动法则——资本的扩张性原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吉登斯把马克思的《资本论》称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动力学”。吉登斯指出,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已经发生改变,《资本论》中揭示的资本的扩张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加资本和劳动力——已经不再是塑造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唯一力量。除这一因素外,全球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变革同样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吉登斯认为当代的社会发展应当重新塑造“市场、政府和市民社会”三者之间的平衡,从而驾驭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断裂和对抗。

学术交流杂志外国哲学研究
黑格尔承认自我意识新解36-42

摘要:对黑格尔承认自我意识有两种比较主流的解读,一种是认识论的解读,另一种是意志论的解读。在前一种理解中,从笛卡儿到黑格尔的哲学史发展,核心的人物是康德。正是康德将笛卡儿的抽象我思发展为具有知识原则地位的先验自我,而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概念正是对康德先验自我的进一步发挥和廓清。在后一种理解中.自我意识被理解为自由意志。因此,黑格尔自我意识概念被认为是对笛卡儿所开创的认识论的超越。不仅如此,在这种解释中,黑格尔的论述还超越了康德式的道德哲学,而代表着实践哲学往社会历史领域的推进。黑格尔本人的论述更为支持后一种解释。然而,如果严格按照精神本身的逻辑进展进行思考,将会发现,处于主观精神阶段的承认自我意识既不是理论认识,也不是自由意志,而只是欲望自我意识的相互意识关系。因此,需要从欲望自我意识出发.坚持按照其内在进展到达承认自我意识,继而展示承认自我意识的意涵,以此来回应黑格尔及论者对承认自我意识的论述。

卢卡奇现实性思想的现实意义43-48

摘要:马克思在扬弃黑格尔具有抽象意义的“现实性”思想的同时确立了自己的现实观,即集人的社会性、历史性、辩证性于一体的人的感性活动意义的现实。卢卡奇继承马克思现实性思想的内涵,并通过论述事实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了辩证的总体方法对把握现实的意义。同时卢卡奇又从价值和文化的维度(文化批判)把握人类社会的现实性,使他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更为彻底。理论是现实的自我认识,现实是个开放性概念,在通往现实的路上,由于实证科学将事实与现实混淆,无批判地认为事实是不可追究的实在性,并由于事实对现实或显或隐的呈现与遮蔽。使得路途艰难,因而,对社会事实的“看清”和“去蔽”成为我们最重要的使命。

哲学的革命——从杜威对经验的哲学改造说起49-55

摘要:在哲学语境中,经验曾一度指向“知识”,而在杜威看来,直接指向人的生活,“经验即生活”。在他那里,经验不仅是指关乎人的生存样式或生存状态的诸事情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它被赋予“做”和“行动”的探究含义而具有实践的内涵。由此。关于人如何存在这一问题的本质性思考就成为经验的题中应有之意。基于这种立场,通过杜威对经验的哲学改造,可以重新审视并进一步厘清“何为经验”这一学术界焦点理论问题;同时,在实践上,经验方法的运用对于探索如何使现代人摆脱现代性危机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学术交流杂志政治学研究
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贡献56-58

摘要: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作出三大贡献:一是在北大等校开设“唯物史观”等课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培养了第一代熟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骨干人才;二是将唯物史观当作一种真理,用来指导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道德重建问题;三是运用唯物史观来探索中国发展路径问题,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道路。

论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政治独立与工业化思想59-63

摘要: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政治独立与工业化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共早期领导人不仅在所著的文章中体现出政治独立与工业化思想,更在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践行这一重要思想。这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起政治和经济的双重使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争取国家政治独立的历史重任,正朝着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与实践64-69

摘要: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的内政问题,但因国际势力的插手和台湾岛内政治体制的转型而变得日益复杂化了。从1955年迄今,中国共产党一直力倡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其具体构想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由呼吁国共合作尝试和平解放,到承诺“一国两制”力争和平统一,再到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共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台湾问题上与时俱进的务实态度和坚决反对“台独”的坚定立场。

“同志”一词价值观意蕴的历史流变70-73

摘要:“同志”的价值观意蕴在古代并不明显,现代因与革命斗争及党派发展相联系而日渐明显和丰富。相近价值旨趣是国共两党互称“同志”的历史渊薮.共同价值追求是无产阶级政党使用“同志”的政治基础。“同志”从建国初开始彰显其平等、民主等价值观意蕴,改革开放以来使用范围收窄但内涵更加丰富。中国共产党继承“同志”中一般的共同价值追求之义,并凸显了该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拓展了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共同价值等新意蕴。

学术交流杂志法学研究
论社会组织治理中的法律人格设置——以宗教组织的法人资格为例74-79

摘要:社会组织的二分法管理是一种局部改良的治理方式,并不适合宗教组织等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和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完善社会组织的法律人格设置和授予.是社会组织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标志,有助于实现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以宗教组织为例,它们在传统单位体制下无所谓是否具有法律人格.在改革开放后可以成为法人或社会团体,但仍然是一个法律人格虚化的类政府机构,这不利于其自我发展并参与社会的自我治理。未来民法典对宗教组织等社会组织之法律人格的设置。关系到社会治理主体和治理模式的制度性选择。

“法治中国”话语下法律体系的完善80-86

摘要:“法治中国”命题的提出展现了当代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决心与信心,法律体系是推动法治实现的基础和关键。在“法治中国”话语下,必须对法律体系予以合理定位,通过转变法治话语、立法理念和立法目标,对既有的法律体系进行反思与纠偏,并探索实现法律体系完善的路径与模式、动力机制和基本进路,以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

“慈善”的法律界定87-93

摘要:在慈善法立法过程中,慈善的内涵和慈善法的基本定位都出现了认知分歧.中西慈善文化的多元性给慈善的法律界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慈善法的最终文本中“慈善”的概念体现了这种认知分歧,也有融合与妥协,但慈善的法律界定和慈善法基本定位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在“依法治国”战略全面展开的时代,慈善法的进步与缺憾都将对慈善法治的未来产生影响。

《仲裁法》二十周年回望:民商事仲裁危机与重塑94-99

摘要:《仲裁法》实施二十年来,我国的民商事仲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独立性、权威性与公信力等系列危机。究其根源在于,我国现阶段缺失完善的共建共享治理与私法秩序,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力量对比失衡,立法、行政与司法权力对民商事仲裁这一私法制度的不当干预频繁发生,公民的私法意识普遍缺失。对此.唯有全方位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共建共享治理与私法秩序,积极推动民商事仲裁自身及相关立法、行政与司法改革,大力培育公众的私法意识,才能铲除引发民商事仲裁危机的制度根源与思想根源,重塑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民商事仲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