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 23-1048/C 国内刊号
  • 1000-8284 国际刊号
  • 0.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交流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交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16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交流杂志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
大写历史的辩证法——赫勒历史理论的辩证法解读及批判5-11

摘要:从辩证法维度来解读赫勒的历史理论,我们可以称之为大写历史的辩证法.赫勒的历史辩证法强调大写历史是现代人类的谋划,强调现代社会不稳定的平衡的发展的辩证法逻辑,坚持了进步的历史辩证法.然而,赫勒的历史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未来是怀疑的,甚至是悲观的,因而认为人类只能退回到伦理学上,提出人类只能遵守和坚持自己所预设的价值.这意味着,赫勒从根本上远离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陷入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学术交流杂志中国哲学研究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实践理性及其运行机制12-16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主体,儒家伦理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从历史上看,它对于安顿内在人心秩序和外在社会秩序都是有效的.研究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实践逻辑,考察被确认的伦理规范如何向社会推广普及、通过何种制度设计与运行机制来实现,这有助于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合理开展.如果我们贯彻有德才有位(福)的价值观念,执行选任奖惩的保障制度,经由修德以致位获福的道德践履之路,当代中国就有可能构建更加稳定和谐的社会伦理秩序.

德性伦理视阈下儒家修德的哲学探究17-22

摘要:作为儒家伦理体系建构的基础,修德一直以来都是讨论儒家思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探究儒家修德,是从形而上学的高度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关键,也是运用儒家思想的基础.透过德性伦理学的视阈考察儒家修德,可以从起点和目标的层面说明道德生活的理由和境界.以康德的道德律令作为参照说明儒家君子超越性的特征,进一步展现儒家修德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采用德性伦理学的视角梳理儒家修德,可以更加明晰儒家伦理体系建构的思想渊源,呈现儒家思想的德性力量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人道思想的三个维度23-29

摘要:人道主义是一种多源的世界性思潮,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阶级性和历史性等特征.中国传统人道思想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与西方人道主义并行成为人类人道主义之一部.中国传统人道思想摆脱了神性,在思想构建上呈现为三个维度,即天道与人道的融通、相分、相悖的彼此关系,人与社会及国家的协调、疏离、规塑的交互状态,以及人生追求与理想社会间的内圣外王平衡补济.这种人道主义思想具有主体上自我肯定并抗礼客体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崇尚积极进取的社会人生追求,以及探索理想社会、解析人性的独特理路.不过,博大繁杂的中国传统人道思想的价值内涵也具有个性难以突破和超越的阻滞性因素.

从"天下"到"国家"——论梁启超思想中的世界观念30-34

摘要:在近代中国思想界,梁启超的世界观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梁启超对传统的"天朝型"世界观进行祛魅,第一次将地理与文化结合起来,从文化地理学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在世界的位置,把对异域空间的认知纳入到世界意义的地理分割当中.他在对"世界主义"从认同到质疑的过程中的重新阐释"国家"概念,并在"国家"中观照"世界",破除根深蒂固的自视中国为"天下"的传统世界观,而将中国视为众多民族国家中的一员,并强调个人对于民族国家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他设想一种新的世界秩序观,正视一个由众多民族和种族组成的世界,承认竞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个无情的事实,阐释了一种由世界的自然法则所支配的新的世界秩序观,并强烈要求中国人在新的世界秩序中自强自尊.

简论周代天命观的变迁及其标准35-39

摘要:殷人笃信天命,最终却被上天所抛弃.由此周人开始对天命的长久性进行怀疑,在天命观中加入了两个标准:一是德,二是民."德"成为帝王获得天命的标准,帝王要想获得天命,就要敬德;而"民"则成为帝王具有"德"的标准,帝王可以通过保民、爱民来向上天证明自己有"德".这样,周人就把对上天的敬畏落到了实处,帝王要想获得天命,只要敬德保民就可以了."德""民"在天命观中的加入,凸显了"人"在上天面前的主动性,同时为天命观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学术交流杂志外国哲学研究
多元文化视阈下西方文化认同危机与对策40-45

摘要:近年来,西方社会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被日益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所冲击,出现了危机和困境,其根本原因是西方主流社会的人们不愿意保持对少数移民群体的理解与宽容,同时也因为这部分少数移民群体不断释放出不信任、不合作的思想倾向,也就是说,在族群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诉求上,西方主流社会的人们与少数移民群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意见分歧和矛盾冲突,而不断涌入的外来少数移民群体人口的迅速增加,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更加凸显了矛盾冲突的严峻性.因此,要解决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必须努力构建和健全一个共同研究探讨和协商的框架与平台,进一步协调不同文化族群间的不同观点、信仰和利益的尖锐冲突,从而达到不同文化的相互包容、共存共荣.

"无本体论的伦理学"何以可能——普特南实践哲学评析46-50

摘要:希拉里·普特南批判传统哲学在伦理学中的误用,提出了"无本体论的伦理学"主张.他将本体论误用于伦理价值领域而产生的谬误归结为两种形式:"膨胀的"本体论、"紧缩的"还原论和消解论.但是,去除本体论在伦理学中的基础地位,如何保证伦理学的客观性呢?普特南试图回到古典实用主义传统中,把伦理学的客观性建立在多元社会的生活实践基础上.为了论证其观点的合理性,他重新解读亚里士多德、康德的哲学.但即使他的策略有一定实用主义的解决问题的效用,也易陷入相对主义的谬误之中.

高尔吉亚和公孙龙语言哲学的同异之辨51-55

摘要:高尔吉亚和公孙龙的语言哲学在强调概念和对象之间的异质性、私人语言和公共语言存在差异、认识上的相对主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由于各自面对的社会现实的不同,导致了他们的语言哲学关注点的不同,并且构建其语言哲学的目的也存在差别.对两者语言哲学比较可以为中西方哲学如何在一个具体层面进行比较提供某种启示,也能提升中国哲学自信,并有助于中西哲学的相互理解.

学术交流杂志政治学研究
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思想渊源56-60

摘要:"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在东西方文化中皆可找到"和谐"思想发展的脉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西方的"和谐"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西"和谐"思想既有融通之处,也有诸多区别,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继承了中西和谐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具有显著的科学性.

我们为什么接受平等——试论平等的基础及其传统资源61-67

摘要:平等作为道德观念已被现代人普遍接受,平等观念演进的历史轨迹也清晰可循,但平等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平等的力量又来自何方?近代中国为什么迅速接受了包括男女平等在内的平等观念?从现有关于平等基础的几种假说中并不足以推出平等,而卢梭"人生而自由"的思想却可以用来解释平等的生成,这就意味着,自由才是平等的基础.平等的基础是平等的内在力量,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中的平等资源则可以看作平等的外部力量,正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合力推动下,以儒家信仰为核心的中国社会才比亚洲其他社会更快更彻底地接受了平等的观念.

共同体生活:现代乌托邦的想象68-72

摘要:乌托邦是个现代性的政治修辞,对其理解存在贬义与褒义两种差异化理解,前者往往被贴上"空想""不切实际"的标签,后者被赋予批判意识和超越精神.现代乌托邦向往共同体生活,突出表征为乌托邦共同体实验的浪潮.现代乌托邦共同体是对现代性困境的理论与实践反应,存在着意识层面超越精神、心理层面重建归属、社会层面重铸人际联系的三重生成机制,并且具有为现代人重新找回归属感与安全感的功能.

学术交流杂志法学研究
中国社会保险争议处理程序法律制度实证研究73-78

摘要:基于527份民事和行政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在社会保险争议处理程序法律制度采"二元救济路径"的法律框架下,现行民事救济制度运行存在诸多障碍,行政救济制度运行效果亦欠佳,法的实施面临困境.该制度应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变迁而进行适度改革.改革的应然目标是落实社会保险共建共享治理,即以去私法化为导向,回归社会权理念,摒除现有的二元救济路径,建立行政复议加社会法庭审理模式的救济制度;而当务之急乃完善法的实施,规范现行二元救济路径中的司法与行政,为应然目标的实现做好准备.

民法典与私法秩序的生成79-83

摘要:中国民事立法自1979年开始逐步形成一条历史经验理性主义之路,经由单行法、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审判指导和会议纪要等形式,逐步形成多元互动的私法秩序及其生成机制,有效地应对了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错综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关系.中国民法典的编纂应该尊重并促进这种历史经验理性主义的私法生成秩序,民事立法统一化的目标不应该是高度复杂抽象的"典",而应该是多元一体的"系",从而为未来私法秩序的进一步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生发出一种共建共享的私法秩序.

共建共享治理格局中的私法自治84-88

摘要:党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建共享"的治国理念和战略部署,这就使我国实现了从"先富论"到"共享论"的战略转向,在当前改革"深水区"期,我们不仅遇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共性"问题,更遇到了特殊的"中国"问题.因而,就需要以"共建共享"理念来重新审视私法自治,完善私法体系建设和促进私法精神变革,进而探究"共建共享"理念下的治理法治化路径和治理秩序,为"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非营利组织税收减免制度建构的基本导向89-95

摘要:非营利组织的税收减免是现代国家和谐治理的重要制度.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税收减免制度的学术史溯源,考察了20世纪国内外税收减免制度设计的各种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当以分配正义与利益诱致为目标进行税收减免制度设计.针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减免制度现状存在的问题,借鉴英、美、日、德等国的立法经验,提出应当落实税收法定主义,扩大税收减免范围,从实质与形式上追求分配正义,并采取几种典型的利益诱致措施,例如开征遗产税、在营改增的视野中完善增值税减免制度等.以期通过诱致性的方式引导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主动从事公益事业,从而规范国家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分配校正行为.

论我国新行政诉讼法的审判中心主义96-100

摘要:行政诉讼审判中心主义的旨趣,是要在审判权、原告诉权、行政权的"网状法权结构"中,树立审判权的权威和公信力,其核心诉求是优化"网状法权结构",改造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以实现行政审判的庭审实质化,保障原告的合法权益和基本人权.我国新行政诉讼法的施行,为在行政诉讼领域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带来了机遇.新行政诉讼法改造了原行政诉讼制度的法权结构和证据制度,构建或完善了多种与审判中心主义相关联的保障原告合法权益和基本人权的制度.不过,以行政诉讼审判中心主义的视角审视,新行政诉讼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需要谨慎对待和解决的问题.

律师商谈沟通的现实境遇与出路101-106

摘要:司法过程中,法律职业共同体之间存在一种巨大的商谈性沟通.其中律师的商谈沟通具有特殊的司法功效,譬如消减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之间的张力、缓解司法独裁与司法合理性的矛盾、弥合司法正义与社会观念的断裂.但由于司法的话语霸权与主体间性的缺失、共识价值体系的错位、法律职业共同体伦理的缺失,现实语境下的律师商谈沟通处于一种尴尬境遇.因此,改变律师商谈沟通的境遇,以实现其与法官、检察官之间的"有效沟通",是现实司法的变革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