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 23-1048/C 国内刊号
  • 1000-8284 国际刊号
  • 0.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交流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交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15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交流杂志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
论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化的尝试——“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现状与视角延伸5-17

摘要: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化主要基于社会政治和文化分化中的物质根源,而这正是莱泽克·诺瓦克“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诺瓦克创立“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波兹南方法论学派的理想化的科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范畴阐释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适应性阐释。“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通过经济型、政治型、文化型社会发展模式分析.为从古希腊罗马社会到现代欧洲社会2500年的阶级社会发展历程提供了一种历史阐释模式。但它忽略了欧洲与非欧洲社会在发展路径上的分化.因此尚需从政治、僧侣、经济及其相互关系着眼建立一个“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的社会类型学。

莱泽克·诺瓦克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范畴式解读18-27

摘要:诺瓦克在其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和《马克思辩证法的基础》中系统地阐释了他的辨证法思想,而他在《面向一种范畴式的解读》等书中对马克思主叉辩证法的范畴式解读可视为一种科学认知的哲学式建构的尝试,主要方法是理想化与具体化,主要内容涉及客观性和主观性、主体论和认识论。

扬·祖赫辩证的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哲学28-31

摘要:20世纪波兰著名的自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哲学家扬·祖赫涉猎广泛、著述甚丰。他在现代物理学的方法论研究上成绩突出,其《决定性实验存在吗?》一书是一个标志性的学术成果。他最令人感兴趣的成就主要包括他对实验一理论的整体主义的理解,他的多层次法则的概念.以及他有关经验验证的观点,特别是其中关于实验验证和决定性情况的创见。

学术交流杂志外国哲学研究
俄罗斯传统宗教哲学的民族精神论析32-37

摘要:民族精神在俄罗斯传统宗教哲学中体现为斯拉夫主义、理想主义、人文主义、救世主义及爱国主义。它强调民族文化对俄罗斯社会的极端重要性,而它对俄罗斯独特性的注重。使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具有强调自强自立的斯拉夫主义特质。它重理想轻欲望、重精神轻物质,对精神价值的强调,使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弥漫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它透过人的内在生命和心灵世界去研究外部现实,对自由、道德、生命意义的关注,使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它强调只有通过宗教信仰,才能唤回人类的自由和拯救世界,而它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情怀。使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充满了救世主义元素。它崇尚集体、崇拜国家,追求精神完整性、聚合性、完整性。而它对集体主义价值原则的认可,为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倾注了爱国主义活力。

俄罗斯文化中的深层结构特征及其理论旨趣38-44

摘要:文化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历史凝结成的生存样式,总是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去塑造和引导着民族精神。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白银时代的哲学家.对俄罗斯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俄罗斯文化具有二元性、宗教性、精神性与使命意识等特征。白银时代哲学家对俄罗斯文化中深层结构特征的探讨,并非仅仅是作为思想家视野中一种纯粹的理论活动,而是聚焦在对俄罗斯现代化出路的理论探索上。他们力图通过对俄罗斯文化特征的探索,指明俄罗斯文化的特征及其限度,进而为俄罗斯现代化出路的探索提供理论参照。

从道德概念演化看苏俄社会道德价值观变迁45-49

摘要:苏俄百科全书视域中道德概念内涵的历史演化反映了苏俄社会道德现实的历史演化,包括:道德史观转向唯心主义、道德选择转向功利主义、道德信仰转向虚无主义、道德评价转向庸俗主义以及道德价值转向抽象主义。道德概念是对社会道德历史和现实的系统化表达.是伦理认识的起点。从道德概念内涵的历史变迁的背后探索到道德观念变迁的规律和线索,能为我们提供分析社会制度变迁原因的视角。这是看待社会问题,包括道德问题的基点。

学术交流杂志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论“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向度50-55

摘要:“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蕴合了德里达对当达工业社会各种现象形态的批判.并集结成三大批判向度:一是日常生活批判,包括对单调、贫乏和封闭的日常生活秩序的批判,对自由、开放和多彩的日常生活状态的向往,从而号召人们勇敢正视生存困境.这表明了其生活批判向度;二是意识形态批判,包括对主观、片面、独断的“历史终结论”的拒斥,对自由、民主、正义等价值观念的渴求,从而发扬了解构的时代价值,这展现了其思想批判向度;三是政治现象形态批判.包括对强制、僵化和集权的苏联共产主义体制的批判,对亲和、关切和希望的“新国际”的倡导,从而总结出共产主义的合理形态,这表征了其政治批判向度。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异化理论探析56-60

摘要: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与实践关怀,使其在东欧社会主义进程和世界历史进程的双重背景下,不仅把反思和批判矛头指向斯大林主义,而且指向了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一切异化和专制的力量。通过“回归马克思”来实现思想解放和理论突破.构建了以实践哲学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理论体系和自由人的共同体为理想社会的价值诉求。

超越正义回归多元良善生活——阿格妮丝·赫勒正义理论解读61-65

摘要:正义作为政治哲学研究的主题,一直以来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赫勒认为,我们不能仅从正义本身去研究它,不能局限于宏观的视域。我们的目标是超越正义,回归微观的良善生活,而良善生活的三个构成要素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超越正义的目标。

批判与超越:马克思与吉登斯现代性思想之异同66-70

摘要:“现代性”概念逐渐被重视的过程,与现代社会诸多问题的逐渐显露密不可分。各领域的思想家们纷纷以“现代性”为视角,透析时代趋势,破解时代难题。由此。“现代性”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论图景不断被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与吉登斯站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哲学社会科学的视角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考察,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并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比研究他们关于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可以直面现代性问题,探索超越现代性的路径,寻找现代性机制下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答案。

学术交流杂志政治学研究
“新型智库建设”笔谈中国新型现代化需要新型智库建设71-72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现代化”定位为未来中国三大历史任务之首,此中的“现代化”,是告别封闭僵化之老路的“新型现代化”,构建新型现代化,需要新理念、新思路和新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提出“五个协商”(立法、行政、民主、参政、社会)的基础上,强调“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建设专业性地方智库73-74

摘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智库发展的基本方向,也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出了新的要求。智库将成为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加强高校新型智库建设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74-75

摘要: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决策体制的外脑和现代公共决策的重要环节,出思想、谋战略、提对策,是智库的重要职能。当前,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热潮在全国蓬勃掀起,高校作为知识生产、创新、传播、转化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具有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学科门类齐全、人才集聚、对外交流广泛等优势,是建设新型智库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高校通过建设新型智库,发挥战略研究、咨政服务、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职能,能够为政府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因此,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既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综合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使命。

对发展民间特色智库的几点建议75-76

摘要: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笔者就发展民间智库提出如下建议。 1.整合智力资源,以问题为导向,形成研究合力。智库建设要大胆探索、创新驱动。坚持求真务实,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强化问题意识,积极建言献策。把握智库的功能定位,统筹协调并分类指导,突出优势和特色。

马克思人权理论基质及其对中国人权模式构造的意义77-82

摘要:马克思人权思想不只表现在对资产阶级人权观和人权制度的批判上,如果把这当作其人权思想的全部,则降低了他对人权理论的贡献。马克思在对人的异化批判基础上,对人的全面理解、对人进行经济和历史分析、确立社会历史进步的人性化评判标准等理论。都应当成为马克思人权观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人权观的核心理论基质,在当下人权话语领域诸侯割据的状态下,在马克思理论中探寻人权理想赖以生长的理论基质,有利于社会主义人权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发展,是中国人权模式构造的核心理论基础,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对中国人权理论体系的发展和现实层面的实现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机会治理:信访制度运行的困境及其根源83-92

摘要:当前,我国信访制度的运作呈现出非制度化、非程序性、非规则化等机会主义特征,政府的信访治理、访民正义的诉求与中央的考核评价都嵌套在这一逻辑中。机会治理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当代中国政治的运行,从中央到基层贯穿着只讲结果不问过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治理逻辑;二是治理的规范化程度低,治理主体采取各种机会主义的手段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治理结果不均等,难以形成稳定的社会政治预期。在实践中,它表现为中央、地方和访民三方的机会主义逻辑.其根源是集权体制与压力逻辑。破除信访治理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必须摆脱信访制度运行中的泛政治化特征,实现权力运行的制度化与信访治理的现代化,从现实路径来讲,应剥离信访制度的功能.回归法治轨道。

治理转型期社会组织内部领导方略探究93-98

摘要:治理转型的主题在于形成多元主体合作的治理结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和培育大量的社会组织参与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实务中,是弥补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的“政府失败”和“市场失灵”的有效途径。治理转型期社会组织的非政府属性日趋凸显,非营利属性日趋规范。传统组织领导方式对社会组织内部领导至少存在三点不适应:对领导者与追随者角色关系变化的不适应;决策依据不确定的不适应;对组织人员激励的不适应。探究中国社会组织领导方略为:使命优先的领导关系重构;保证筹资渠道为目标的双重组织结构整合;参与型激励为主的各类人员整合。

践行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99-104

摘要: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必须要与依法治国方略紧密结合才能明确方向。获得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现代法治的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来支撑,同时,历届党的领导集体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由此可见.践行依法治国方略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引领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