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 23-1048/C 国内刊号
  • 1000-8284 国际刊号
  • 0.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交流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交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1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交流杂志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
导引 作为一个文化单元的中东欧5-5

摘要:高度发达的理性文明所培育的普遍主义理论范式,以及与之如影随形的强势文化的傲慢与偏见,导致了人类精神世界普遍的历史遗忘,编织出斯宾格勒所批判的那种类似“绦虫一类的东西”的线性的、普遍化的世界历史图景。结果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多样化的文化创造和历史体验都被冷漠地剪裁掉,导致人类长河中很多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教训如烟消散。我们发现,最典型的历史遗忘之一,便是中东欧思想文化很少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加以考量和理论建构。

中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6-9

摘要:发轫于中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其理论起点与思想样态在当时备受争议。这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其一,它是游离于官方马克思主义之外的”批判性”思潮;其二,其基本指向在于彰显马克思主义本身所蕴含的人道主义理想。如此一来,势必导致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陷入自顾不暇的两难: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气候,它的生存地位岌岌可危;另一方面,虽然它以批判性、多元性为宗旨,但事随境迁,无论是内在范畴还是外部环境,都悄然发生着变化。因此,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从产生伊始,就面临被瓦解的危机。换言之,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思潮,尽管它试图重释诸如个体价值、社会公平以及人类自由等人道主义话题,但以上困境往往将之引入歧途,从而使其范式抑或结论有失偏颇。鉴于此,一种更新的”新”马克思主义,有必要在中东欧再次兴起。

历史与理论的双重思考——再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作用10-14

摘要: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在东欧独特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包括地理和语言、不同文化的冲突、与东西方社会的特殊关系以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和学术视野。同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又以其独特的思想把握东欧的时代,包括主要集中对苏联和东欧由“权力”控制的各种扭曲问题的揭露与批判,根植于“现行的社会主义”本土而对东欧社会主义实践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作出的内在的体验与反思,及以创新的理论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从历史把握理论、从理论把握历史,而历史与理论互动的结合点不仅是阐释结论,更重要的是研究问题。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及独特意义15-21

摘要: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领域,其理论资源的丰富性和现实意义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国内学界的普遍关注。然而,其真正本质与独特意义并未被学界完全把握。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可界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兴起的一种既坚持马克思思想又对其作出创造性阐释、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对其历史进程进行反思批判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和运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意义在于它是一种亲身经历社会主义并对现存社会主义进行反思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一种坚持马克思话语并重新构造其话语解释力的马克思主义,一种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和高度本土化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一种具有国际理论视野从而不断寻求理论超越的马克思主义。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探析——以南斯拉夫实践派为例22-26

摘要: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多样性统一的。其多种研究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应综合地加以运用。同时,这些方法在根本上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必须服从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必须是为人的,而不是人为的。

学术交流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人学思潮在中国27-32

摘要:现代哲学意义上的人学,内容上与传统哲学中对人的各种问题的研究不同,方法论前提上与科学对人的研究不同,学术性质上与人本主义哲学不同。中国的人学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既是受国际人道主义文化和人学思潮的影响,又有着国内社会、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中国的人学界先后思考和讨论了人性论、人格论、人学价值论、人权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现代西方人学观念转换、中国特色人学课题等重大问题。

二十世纪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路径33-37

摘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诞生以来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得到许多哲学家的继承与发展。与十九世纪相比,二十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得到发展的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二十世纪也展现出不同的风貌。这主要表现在影响范围的扩大化、适用范围的微观化、表现形式的隐性化和超越方式的非暴力化。探析马克思异化理论在二十世纪的发展路径,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凸显其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青年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的人道主义意蕴38-43

摘要:伊壁鸠鲁体系所澄明的个别自我意识表征了哲学对人的自由、个性和能动性的尊重。青年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这不同于希腊传统理性的人道主义,但又相似于黑格尔以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在现实性上,包括马克思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是一种变革现存世界的伦理原则,彰显人对自身内部和外部世界的价值诉求,但他们对自我意识的“意识”终因没能获得历史唯物主义的支撑而陷入抽象的人道主义。

青年马克思无产阶级概念的哲学意蕴44-47

摘要:无产阶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之后成为马克思理论建构的基本概念,是辩证法运作的中间环节,是创造性的否定。无产阶级作为创造性的否定一方面是经济学概念,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失去财富;另一方面是一个哲学概念,在普遍改变整个自然界的同时使自身抽象化。传统的见解过于强调其经济学维度。通过辩证法运作的方式梳理出马克思早期作品中无产阶级概念在不同文本中的阐释逻辑脉络,呈现出无产阶级概念在马克思话语体系中的逻辑地位与哲学维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巨大改变之后保持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性所必需的,也是更全面地进入《资本论》语境的必要之路。

学术交流杂志外国哲学研究
黑格尔法伦理思想的“三种面相”48-52

摘要:黑格尔的法伦理思想呈现出三种面相:以共同的国家权力出现的国家伦理,以规定的法权状态出现的家庭伦理,以教化的道德世界出现的个体伦理。在当代,黑格尔法伦理思想的三种面相与伦理精神一体,构成以实践思维方式关注现实、改变世界的特殊品性。

西方自然观的历史嬗变与哲学审思53-58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自然”范畴的演变而不断更迭。西方近代之前的自然观体现了一种素朴的自然中心主义,但伴随着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确立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工业文明与现代性视阈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由相对和谐演化为对抗竞争,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浪漫主义的自然观虽然重提人对自然的敬畏,却缺失了现实操作的可能性。第二自然的自然主义克服了上述自然观的缺陷,重塑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

弗雷泽“反规范正义”理论及其价值59-63

摘要:南希·弗雷泽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在北美的代表人物,她通过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借鉴、质询和重构,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反规范正义”理论。她认为在多元性公共领域的背景下,当代正义理论是经济、文化和政治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与之相对应,正义应该包括再分配正义、承认正义和代表权正义。在正义主体的问题上,她认为在传统的威斯特伐利亚框架外,存在一个跨国公共领域,因而正义应该具有跨国性。关于怎样实现正义,弗雷泽的方案是建立一种具有对话性和制度性的全球民主制度。她的正义理论既具有理论价值,也充满现实意义。它既为我们理解正义开启了一个新的公共领域视角,在某种意义上拓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又为时下我国维护和构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学术交流杂志政治理论研究
“利维坦”:关于霍布斯学说中的战争与和平问题64-68

摘要: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深刻影响了现代国家秩序的基本原则,而他以“主权学说”为核心的国家理论又来源于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独到见解。霍布斯通过“自然状态”理论表达了他对战争原因的理解,在缺乏统一政治权威的情况下,人们之间相互为敌的激情与对善恶问题不可调和的主观理解必然引发持续不断的战争。而唯有代表国家的主权者能压制人们的激情,并提供关于善恶问题的统一标准。霍布斯将恐惧作为和平秩序的根基,创造了一种不同于古典传统的崭新的政治原则。

全球化时代民间外交蓬勃发展的动因69-73

摘要: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世界舞台上民间外交蓬勃发展。全球化、信息化发展为民间外交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非国家行为体数量增多并且功能强化,是民间外交主体发挥更大作用的前提;复合相互依赖关系网络形成,为民间外交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大空间:“全球治理”需要非国家行为体的积极参与,为民间外交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信息公开化和便利的交流手段为非官方组织或个人参与外交提供了技术支持。民间社会不仅为民间外交发挥作用提供了机会和舞台,还是民间外交的力量源泉,在参与全球治理、保护弱势群体、抑制世界强权、治理“民主赤字”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现代外交的公开化、民主化趋势为民间外交大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普京加快国家文化建设的构想、定位及实践74-78

摘要: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后,提出并形成日臻全面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深入探索加快国家文化建设的政策方法,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持续发展。这些新的政策举措,主要是围绕国家文化年活动、传统历史文化符号、语言文化文学教育、大众传媒电影等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文化性质的内容而展开,不仅要唤起全社会对俄罗斯的历史及国家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巨大作用的深切关注,还要重新挖掘、充分发挥俄罗斯在思想意识上深刻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强大作用。这当中,尤其突出“四位一体”的新定位,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重点培养青年一代、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和维护良好国家形象对接起来,旨在夯实国家共识基础、明确国家发展方向、再现世界大国风范、增强国际社会认同。所有这些,无不践行着普京一再宣扬的“国强民富”的治国理念。

五四宪法的民主政治渊源79-83

摘要:五四宪法是近百年来国人民主政治追求的理论升华。近代的君主立宪运动和民主共和实践完成了中国民主政治启蒙,给中国留下了关于宪法和法治的最初印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为五四宪法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五四宪法铭记着国人为救亡、强国、民主和自由而前赴后继、浴血抗争的历史,夯实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根基。

微博消费主义倾向下的政治参与84-89

摘要:微博消费主义影响下的政治参与日益凸显大众权威的解构力量,并以日常生活为重要的参与内容,以休闲狂欢作为主要的参与方式。这对于消解传统的过度膨胀的政治权力,凸显大众的权威,激发民众参与热情,实现政治生态的良性转向,都有所助益。然而,微博消费主义是商业化行为,它以利益为根本导向,其积极的政治功能并非主动为之,微博等新媒体也以各种方式进行着自我规制,对于开放的公共讨论设置了一定的障碍,用消费主义的商业动机侵蚀着公共话语空间,以娱乐狂欢掀起民粹主义的涟漪。但是不管如何,新媒体与政治从来都不可能互相撇清关系,在未来的发展中,微博等新媒体仍然会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下,以日常生活为切入,影响着公民参与、政治生态与政治发展。

学术交流杂志法学研究
从法律思维到法治思维:中国法治进程的拓展与深化90-94

摘要:法律思维主要是法律职业群体依据法律进行思考的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法律思维也有着一定局限,包括仅仅聚焦于个案、过于专业化和本土化难题等方面。如果说法律思维是根据法律进行思考的话,那么法治思维就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围绕法律及其相关社会规范进行思考的方式。相比较而言,法治思维更加全面和综合。法治思维能够弥补法律思维的不足,二者的区别表现在主体、评价标准、作用范围和学科属性上,其中主体的区别具有决定意义。法律思维与法治思维共同指向于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在未来的发展中,法治思维将成为社会转型期的主流意识形态,而法治方式将成为主导社会治理的手段。从法律思维到法治思维展现了法治的拓展和深化,在推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法律职业群体和权力阶层需要携手共进,法律思维和法治思维也需要深度融合。正式法律制度是实现这种深度融合的主要方式,具体制度形式包括法律顾问制度、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和考核问责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