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 23-1048/C 国内刊号
  • 1000-8284 国际刊号
  • 0.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交流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交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13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从线结构到环结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5-11

摘要:传统的权力运行模式以单通道线型结构为主特征,每一级权力点对于下一级来说都具有绝对权力。线型权力结构是与较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只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临界值,就会成为它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社会的稳定性能迅速降低。因此,新形势下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切实改善权力运行机制,重心在于调整线型权力结构,建立多通道环型权力结构。这种改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放权”,不是以降低行政成本为原则的权力重新组合,而是对长期以来形成的陈旧权力运行模式的根本变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新格局,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基于委托-理论的政府信任风险因素分析12-15

摘要:政府信任实质上是一种公众与政府之间以行政权力为媒介的“信托式”政治委托-关系。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这种委托关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政府行政能力、政府道德责任和公众认知水平等因素引致的信任风险。民主政治以制度化的不信任为假设前提,强调公民参与治理,构建政府与公众之间互相合作、相互制约的多元生成机制,从而尽可能降低或化解政府信任风险,促使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委托-政治关系更加稳定与和谐。

列宁时期前苏联的民主得失及其启示16-19

摘要:列宁领导下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采用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无产阶级专政、“议行合一”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制度、民主集中制的一党执政等民主制度。列宁对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从苏联民主建设得失中获得重启示,在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的统一、提高执政党的能力和水平、保证监督机制的良性运行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果。

社会批判理论:从马克思到法兰克福学派的逻辑演进及转向20-22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在“社会批判”理论的外衣下,跳出马克思的商品生产的逻辑,建构了新的逻辑体系。他们试图从本体论上寻找全新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上重新规划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策略,重建社会主义新纲领。这种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契合了时代变化,符合部分学者的理论臆想,所以在学院里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但是这种理论终因脱离实践,脱离现实,而只能被窒息在学院中。

论齐泽克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解读23-26

摘要:从商品拜物教入手,马克思开始了对拜物教的批判,认为拜物教产生的直接后果导致了人的关系的物化。齐泽克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出发重新诠释了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并对拜物教发挥作用的方式进行了详细解读。这一解读一方面在新形势下发展了马克思拜物教理论,另一方面也弱化了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所具有的革命性的功能。

马克思实践观及其当代性探析27-30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实践的方式和其本质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代实践蕴含的风险性和艰难性也都需我们对人类实践做出全新的理解。马克思实践观批判地继承了西方哲学史上思想家的实践思想,把实践视为哲学的最根本原则,改变了哲学理论的传统性质和方式。马克思实践观从文化视角反思实践,为人类的生存和历史运行提供更深刻的解释,蕴含着人的超越性和生存维度,对于我们解决现代人类实践困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意义。

高级管理人才成长的沃土——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学位教育与培训中心-F0002

摘要:哈尔滨工程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原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和海军四方共建,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拥有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全国重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哈尔滨工程大学首批成立的学院之一,学院现有6个本科专业、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学术交流杂志哲学研究
论早期儒家的“学派”意识31-34

摘要:先秦儒者常常自命“真儒”而相互否定和攻讦,无论后人如何总结,各自为“家”的确是先秦儒者的“学派”意识和存在状态。同时,战国儒者对“何谓儒者”又有着清醒而自觉的反思,“儒者”们以清晰的共同特征而区别于“墨者”、“隐者”、“辩者”等其他“士”人,这些特征也是秦汉学术史上将先秦儒者概括成“儒家者流”的根本原因。

论王符的批判精神35-37

摘要:王符作为两汉揭露和抨击社会政治阴暗和弊端潮流中的重人物,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天人感应、卜筮、巫术、占梦等世俗迷信以及奢靡社会风气进行了揭露和批判,给官方正统思想以沉重打击,使那些虚伪、神秘、愚昧的思想显露出来,让人们认识到其虚伪性与欺骗性,帮助人们从空幻虚缈中走出来,学会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王符鲜明地表现出他的好恶与爱憎,即他对道德的偏爱和对愚昧、虚伪的厌恶。他置生死安危于不顾,对各种黑暗和腐败的社会现实进行严厉的揭露和抨击,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治世主张,他的这种勇气和魄力不仅是一种与世抗争的精神,更重的是一种批判性的道德精神。

整体主义时代“人的依赖关系”38-42

摘要:自由既非生而有之,也非突然涌现,而是在历史实践中逐步呈现出来的。从来没有一个社会完全不自由,也永远不会有一个社会绝对自由。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人类自由笼罩在整体主义阴影之下,用“整体主义时代”指称“人的依赖关系”时期是合适的。由于整体主义对个体的过度社会化,从而剥夺了个体性,而个体性总是和自主性并肩而行的,因此整体主义最终也就剥夺了自主性。个体性的缺失和自主性的贫乏是整体主义时代基本的自由样式,现代化的重使命之一就是消解整体主义。

意义共识:构建和谐世界的哲学根据43-47

摘要:价值多元化是后现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在认识论上的集中表现就是对意义的多重诠释。人文主义转向后的意义理论,更具有价值论维度的研究深意,为研究人类历史发展与人们之间普遍交流提供了理论依据。基本利益的趋同性表现使跨文化意义的构建成为可能与必然,由此形成的意义共识的理论准备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哲学根据。

列斐伏尔关于都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48-51

摘要:列斐伏尔把城市组织及其形态的变迁作为理解资本主义空间的生产及其历史条件的一把钥匙。他认为,都市规划是二战后新资本主义进行空间生产的战略工具。都市在传统城邑瓦解的废墟上建立起来,它不是一种本质,也不是一种实在,而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素汇合与集中的形式。新资本主义的空间实践通过都市形式的建立使历史城市变成了具有几何性、视觉化和生殖崇拜特征的抽象空间。

重建现代性的理性维度——略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归旨52-54

摘要:20世纪以来,在西方哲学界对现代性批判的传统以及现代哲学发生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下,哈贝马斯结合了语言哲学的研究成果和言语行为理论,创立了普遍语用学,为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从而重构了现代性的交往理性维度,以交往范式的主体间性取代了意识哲学的主客对立,交往理性的特征是论证性的、实践地生成的,在交往行为层面真实地弥合了理性的分裂。

论分配正义:以“资源-机会-财富”为框架55-59

摘要:如何实现分配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命题。分配过程中“资源一机会一财富”的逻辑关联,是考察各种分配正义主张的关键视角。自人类社会产生政治文明以来,在分配的整个过程中,资源、机会、财富就具有特定的顺序。实现分配正义的点在于:以社会基础性资源的严格平等为起点,经由社会机会的竞争性平等这个中介,实现社会物质财富的差别性平等这样的结果。按照如上框架推演,旨在为市场条件下构建合理的资源、机会和财富分配关系指明方向,进而在内容和形式上为各种分配机制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生产伦理的双重属性与生产者平等理念60-63

摘要:生产伦理具有利他性、服务性和利己性、谋利性并存的双重属性。在现代社会,生产伦理是通过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制度建设途径有机地形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价值取向的生产伦理。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伦理的终极理念是生产者平等。实现生产者平等的必条件是生产性资本必须为社会所有,而不是国家所有,更不是私人所有;其充分条件则是每个生产者都有充分发展自身天赋的平等的机会。现阶段,推动生产者平等的基本路径是组建与等级制企业相对而言的参与制企业,其本质特征是劳动素与资本素的所有者在企业内部的权力结构中不再是统治与被统治关系,而是协商与合作关系。

宪法概念研究的两个教条及其超越64-66

摘要:目前,学者们对宪法概念的研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宪法概念演进的历史,大多把揭示所谓“真正”的宪法概念作为自己的研究任务。在宪法学的研究中出现了概念帝国主义教条和概念激进主义教条。而对宪法概念发展历史和宪政制度变迁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是突破这两个教条,正确认识宪法概念的重途径之一。

论我国期货法的立法目的67-71

摘要:我国期货市场经历了试点、整顿、规范和发展几个阶段。国务院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关于期货市场的立法目的的规定以及交易关系和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制度设计还存一些不足。总结各国和各地区期货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证券法》的立法表述,我国未来期货法的立法目的应为规范期货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防范市场风险和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促进期货市场发展。

轻罪刑事政策对中止犯的立法推进72-75

摘要:轻罪刑事政策是针对轻罪予以处置的刑事策略,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被纳入轻罪范畴的情形都可以通过“轻轻”进行处理,即通过非犯罪化、非刑罚化和非监禁化等途径实现对犯罪人的制裁。在刑法体系里,由于中止犯的法律品性是可以宽赦的,因此,大部分中止犯都可以纳入轻罪的框架内。中止犯是在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提下减免刑事处罚,这为适用轻罪刑事政策奠定了法理基础,通过对预备阶段的中止非犯罪化、借鉴准中止制度扩大中止犯的犯罪圈等策略,实现轻罪刑事政策对中止犯的立法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