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 23-1048/C 国内刊号
  • 1000-8284 国际刊号
  • 0.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交流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交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13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交流杂志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笔谈
深刻认识十八大召开的历史意义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5-7

摘要:十八宣示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新一届领导集体的产生,集中体现了全党的意志,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把人民的追求上升到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结合黑龙江唐人大工作实际,通过学习十八大文献,把思想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十八大求上来,从而开辟人大工作新局面。与此同时,认真完成本届省人大常委会五年工作的总结,向全省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同时也为做好今后的人大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在选举法修改后的第一次换届选举中,按照省委部署有序进行。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准备工作做得细中再细、好上加好,为代表履职和全省改革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有力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8-11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是增强当代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需;是坚定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需;是指导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十八大的基本精神、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思想新判断新表述是进教材的基本选择。深入贯彻落实我们党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应遵循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与教材修订、充实、完善相统一。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行知识分类与教材章节知识归属相统一的原则;遵循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相照应、理论的科学性与指导性相照应的原则。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校园文化视阈12-16

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战略任务,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传播发展的内在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发展的当前使命。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作为先进文化的重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推进有着内在的逻辑交叉,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发展与推进的重催生动力。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课题就是通过文化理论的自我诠释为研究者提供学术研究的“社会范本”与精神氛围,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与价值认同的优秀教育者与时代诠释者,形成支撑师生共同信仰的精神依据。通过塑造精神氛围、健全体制规范和完善布局空间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校园、在当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学术交流杂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风险思想及其时代价值——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例17-21

摘要: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风险是指资本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可能:喧遇的危险。具体而言,资本形态在其转化过程中会遭受风险,金融投机的意图是以最小风险换取最大利润,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篡夺使风险落到资本家头上,资本通过联合使自己免遭风险。马克思主义风险思想为探寻风险根源提供了基本思路:从资本形态的转化过程入手探寻风险根源;从金融投机的本质属性入手探寻风险根源。为防范风险提供了基本方法:必须辩证地看待资本通过联合来防范风险的措施;在防范风险时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处。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哲学观22-25

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结合经济学批判展开了双重哲学批判:就马克思破解“人本身”的生存奥秘而言,他侧重阐发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本然性内涵,即“感性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对象化”与对象“人化”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从而超越了旧唯物主义的话语模式;就马克思剖析“感性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探索人类解放的道路来说,他注重阐释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实然性历史境况,揭示了前资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异化境况,并预见性地指出人类共产主义的解放趋向,从而超越了唯心主义的历史理论。通过深刻理解人的“感性实践”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实现了哲学观革命,创立了“感性实践”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

论马克思封建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6-29

摘要:当今中国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社会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这种观念的流行,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有密切的联系。按照这种思维定势,中西方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封建制,但如果我们溯本清源会发现,马克思所理解的封建制在社会实践中有它的历史存在性,与中西方封建制存在着必然联系,与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形态相去甚远。因此认真分析马克恩封建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把握马克思所理解的封建制理论精髓,十分必;同时对中国社会“泛封建化”问题的深刻反思,彰显马克思唯物史观中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的多维性意义深远。

科学社会主义领域的一个重大理论发现——读张奎良教授《唯物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与实践指引》30-34

摘要:张奎良教授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发现了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撰写并出版了《唯物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与实践指引》这部理论专著,这是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研究领域中的一件大事。这一重大理论发现,寻觅到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内在原因,形成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的新认识,拓宽了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新视野,取得了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完成了对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整合。这一重大理论发现,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日常交往与日常思维的生成35-38

摘要:在人与人的主体间关系上,人们基本上遵循世代相承的各种风俗、习俗、礼俗等进行日常交往活动。正是在日常交往活动和生平情境中,人们积淀起一种礼俗化的、习俗化的、情感性的日常思维类型。从日常交往的内在机理和思维运行方式来看,它主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表现为传统的风俗、习惯、礼仪制度、道德规范、自在的活动规则等等,这些因素主是通过家庭、家族、村落、社会环境的熏陶而内化于人们的日常交往活动中,从而形成日常交往的习俗性思维类型;二是表现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天然情感,即日常交往的情感性类型。

孙中山政治哲学研究39-41

摘要:孙中山为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推翻帝制,在建立丰功伟绩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时代性的政治哲学。他用实际革命经验,以进化论、知行观、大同社会为基础,结合三民主义的革命理论,构建了自身的政治哲学脉络。他的政治哲学不仅符合近代中国的政治需,也迫切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主题,彰显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孙中山力图完成中国时局的变革而总结出的政治哲学,是通过进化论来揭示人类自身的历史存在,是用三民主义来开辟大众的当下生存境遇,以追求大同社会为终极目标,深刻地体现了该思想的深邃性和前瞻性。他的政治哲学既是革命实践的总结,又是他实施革命抱负的手段,虽然有资产阶级的不彻底性,但却显示出不朽的光辉,它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最高成就。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发挥经济服务功能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42-46

摘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此必须发展服务型党组织。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执政党的战略目标。其中,服务型政党是“三型政党”建设的核心,农村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又是服务型政党建设的核心。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致力于发挥经济服务的功能,致力于解决农民经济方面困难、满足农民经济利益需求。新时期,建设农村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仍然重视发挥其经济服务功能:与时俱进,实现其服务重心的合理嬗变;整合资源,紧扣改善民生的重点环节;创新方法,开辟多种服务农民的有效渠道。

论列宁共产党执政思想的形成背景及时代价值47-50

摘要:在领导俄共(布)夺取和执掌政权的过程中,列宁围绕共产党不执政、为谁执政、如何执政、怎样才能执好政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主张构成列宁共产党执政思想。列宁共产党执政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作为其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离不开当时的总体社会格局,离不开俄共(布)时期的自身状况及其国内外环境,也离不开列宁领导俄共(布)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进程。列宁的共产党执政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共产党执政理论的先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重的启示意义。

环境伦理学视域中的国际环境治理51-54

摘要:主权国家缺乏环境伦理是当前国际环境治理困境的伦理价值根源。国际环境治理的世界主义诉求需具有整体主义和强制性理论特质的环境伦理。维持地球生命力和环境正义是国际环境治理的两条基本环境伦理原则。在实践中,环境伦理推动国际环境治理的“路线图”由国际环保组织建立、伦理理念传播普及、伦理规范制度化和自觉践行伦理规范这样四个阶段构成。中国在践行环境伦理参与国际环境治理中采取了积极的行动。

从系统哲学角度解析生态文明思想55-58

摘要:追溯中国生态文明系统哲学的渊源,“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实际是从道德意义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孔子作《易传》包含着一系列朴素而又精辟的生态平等价值观思想。《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人是与自然界平等存在的一部分;充分肯定天人.之别,肯定人的主体性和平等性,始终向人们昭示一个真理,即必须充分尊重客观规律;《易经》提倡人生的最高理想是达到主客体的高度统一。乾卦“九二”爻辞的“田”,通假字为“细”,指的是仔细观察,实际讲的是人探索自然规律的开端。“九五”爻辞的“大人”,是人与自然界高度协调,即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新时期,中国生态文明系统哲学通过多种途径汲取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想精华。人们尚需在兼容包蓄、自成科学体系、实现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这需我们进一步努力。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融合59-63

摘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两种精神,二者是人类文化的重组成部分。科学精神包含着人文意蕴,具体体现为宽容的激励、服务人类和民主平等。在科学精神中充分融入人文精神是把握人类社会均衡发展的关键,人类的发展和行为既符合规律性也符合目的性,科学为符合规律性提供依据,而人文则为符合目的性提供价值指向和评判基准。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持久进步。

西方视域下的意识论64-67

摘要:意识在不同领域的涵义是不同的,东西方对意识的理解也有着差异性,对意识的概念是一直存在着争论。在精神卫生领域,意识是个极重的概念,它并不为意识存在与否的讨论所困扰。在神经学理论中意识可以遗传,受母亲的基因影响,环境对意识的形成具有重作用。意识永恒存在,可以因各种原因被重叠、掩盖或者忘记,但是在一定情况下又可以重新被发掘出来。

政府价值的分歧——在政府理想和理想政府之间68-71

摘要:从思想史的角度,相似的价值体系并不内在相同,西方自由主义传统观催生了平等主义;在中国,专制主义传统则衍生了平均主义。从行政哲学的普遍性意义看,在特定国家的特定时期,政府价值与社会价值并无二致,这就形成了公共价值的统一性,因此政府价值无法通过街头官僚或政府机构自身完成自证,只有社会才有权以价值的吻合度来证明政府管理的正当性与有效性。

践行新欧亚主义思想:俄罗斯外交新走向72-75

摘要:苏联解体后,新欧亚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活跃于俄罗斯的学界及政界。新欧亚主义思想在继承俄罗斯古典欧亚主义思想的同时,结合当下国情和时代特色,从历史、文化、地缘等因素出发,为俄罗斯指出了一条独特的社会发展道路。新欧亚主义思想符合俄罗斯人民的心理需,因此,备受各阶层人士的高度关注。新欧亚主义倡导的全方位外交政策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其外交理念无疑会对俄罗斯的外交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改变国际社会的发展态势。

学术交流杂志法学研究
矫正正义观现代转向的法理学思考——以食品大规模侵权行为为背景76-79

摘要:传统矫正正义观缺乏制度性的人文关怀,“无害于人”的消极行为标准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合理行为的伦理标准取代了行事风险自负的非道德标准,矫正正义更应注重实质正义。矫正正义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抽象主体平等和主体互换性已然丧失,矫正正义应作为一种独立的正义形式,而非囿于过错被视为分配正义之延续,其仍应视为侵权法的价值基础。大规模食品侵权行为背景下矫正正义观的现代转向应偏重安全,对私法主体区别对待,对弱者进行制度性人文关怀,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关心受害人的生活状态和质量变化,呵护人的内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