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 23-1048/C 国内刊号
  • 1000-8284 国际刊号
  • 0.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交流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交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12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术交流杂志试论政府公信力的生成基础
试论政府公信力的生成基础1-5

摘要:政府公信力作为一个政治心理范畴的概念,体现的是政府通过自身的公共行政行为赢得社会公众对其信任、支持与认同的心理状态,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认同。政府公信力的生成有赖于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公共规则体系的公正性以及掌握意识形态资源的丰富程度。有效性反映政府满足社会公众公共需求的水平,与政府治理能力和绩效密切相关;规则体系的公正性,要求政府权力的来源与运作遵循一定的程序与规则,涉及到制度创制与运行的公正性和规范性;意识形态资源基础,表明政府公信力的生成离不开从公众的政治信仰、政治价值取向等理念层面获取支持,三者分别构成公信力生成的利益、制度与价值认同基础。其中,利益认同是基础和前提,制度认同是关键。价值认同是核心。

对别尔嘉耶夫的虚无主义批判之批判6-10

摘要:面对20世纪初科学理性发展带来的危机以及在客体化世界中价值等级次序颠倒的状况,抗击由此所导致的无根基的虚无主义成为重大课题。虚无主义是人类难以摆脱的精神困境,对它的克服方式激发了晦暗不明的难题,因此引起人类的极大关注。别尔嘉耶夫通过非理性的方式直接参与主体的内在生存,通过对理性藩篱的突破实现对虚无主义的抗击。他抗击的弊端在于没有深刻认识到虚无主义正是消解和绝对否认理性、积极贯彻非理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因此他用非理性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地实现对虚无主义的抗击,因为彻底的非理性主义是以理性的方式去表达和实现对非理性理解的。对虚无主义的抗击只能来自理性的自觉,理性自觉可以使人抵挡虚无主义的侵袭,最终摆脱精神困境。

丹尼列夫斯基的文明形态史观理论及其价值11-13

摘要:19世纪中期的俄国,不但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落后于西方,而且各种社会矛盾激进,这种现状催生了俄国思想界对国家未来发展道路问题的哲学思考。针对西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进步史观丹尼列夫斯基提出了“文化一历史类型”说,他吸收了斯拉夫派的思想精髓,以文明为出发点提出了各个“文化一历史类型”在不同时空维度内的共同发展的世界历史思想,继而为俄国选择走自己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撑。丹尼列夫斯基的“文化一历史类型”说开创了从文明角度研究历史理论的先河,其理论价值不但伴随着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对文明形态史理论的丰富而日益凸显,而且在亨廷顿和森格哈斯等文明冲突论思想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自由在西方传统哲学发展中的逻辑进程14-18

摘要:古希腊的自由观开启并规定了西方传统哲学中自由的两个路向:一个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唯智主义的自由路向,一个是希腊晚期反知识论的自由路向。古希腊自由观的问题是本体的自由没能建立。中世纪基督教的自由走的是第二个路向,它试图把自由植根于信仰之上,但却出现了自主性自由与接受性自由的悖论。近代康德前的哲学家走的仍然是知识论的路向,它否定了把自由建基于信仰之上的可能性,但这种自由仍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普通人很难拥有自由。康德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变知识论的路向为反知识论的路向,把自由引入道德领域,但由于其哲学的二分性,其自由仍具有消极性。黑格尔克服了康德的二元哲学,建立了积极的自由。

社会保障的伦理诠释19-21

摘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必定有其内在的合道德性价值理念,而且,也只有建立在这种价值理念前提下的社会保障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对社会保障进行伦理阐释是非常必要的。社会保障伦理是指社会保障的道德正当性及其内涵的伦理意蕴和价值归属。对社会保障进行伦理诠释必然要涉及社会保障的伦理基础、伦理追求、伦理价值等方面。研究表明:“人的尊严”是社会保障的伦理基础;正义是社会保障的伦理追求;分配正义是社会保障的伦理价值。

从品德结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看其构成要素22-25

摘要:目前品德结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品德心理因素的分析,忽视品德内在运行机制的探索;重视品德表层结构的描述。忽视品德深层结构的探索;重视线性、静态分析品德结构,忽视对品德结构做动态的考察;重视对品德进行意识层面的描述,忽视无意识层面的描述。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来看,可以从要素一结构一系统角度论述品德结构。品德隶属于人格系统,即是弗洛伊德所言的“超我”部分。品德结构是一种心理结构,行为只不过是心理的外化。品德结构包含三种要素:是非观、同情心和罪恶感。罪恶感位于最深层,之上是同情心,最上面是是非观。其中是非观位于意识层面,同情心位于前意识层面,而罪恶感是一种无意识心理成分。

学术交流杂志我国政策网络兼容性研究
我国政策网络兼容性研究26-30

摘要:我国多元化、跨层级、条块式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模式,难以超越地方政绩和部门利益的科层制窠臼,不兼容的政策目标导致以邻为壑的政策指令和行政规章出炉,背道而驰的政策执行引发区域和部门冲突,损害了社会整体利益。政策网络既关注政策过程,注重政策目标协调、政策执行中的沟通互动和政策效果反馈,对政策过程进行全程控制;又侧重结构边界互动,基于平行关系协调多元政府及社团利益,建构各级政府及社团间的伙伴关系模型,减少政策冲突的可能性。政策网络的兼容特质凸显,从整体性治理视野对多个自主政策子系统整合叠加以消除负效应,在尊重信任、信息共享基础上实现各级政府及社团跨地域、超部门、多层级的无障碍互动,促成国家与社会、地方政府及行政部门之间、利益团体及个人价值的整合融通,形成多元伙伴型共同治理格局。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31-34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认真履行国际公约,积极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尽己所能地援助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新时期,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面临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社会利益矛盾复杂多样、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增强和自然灾害多发的五大挑战;同时,也迎来了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绿色产业全球兴起、城市化进程加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整体推进和技术进步孕育后发优势的五大机遏。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我国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和推进开发式扶贫,从而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林权改革中政府与职工心理契约的构建35-38

摘要:国有林区实施的以“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以“三林”流转、大力发展民有林为主要方式的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经过多年试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林权改革进程中,长期积淀的资源性、结构性、体制性、社会性矛盾的存在,致使职工与政府之间相互信任的心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因此,在林权改革中构建职工与政府心理契约,有助于建立职工对林权改革的安全感与信心,调动职工投资与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居民参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以哈尔滨市问卷调查为例39-43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城市居民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其参与情况决定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通过对哈尔滨市进行问卷抽样调查,并利用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影响因素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越是在国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年轻居民对垃圾的可循环回收情况越了解,越愿意将垃圾回收资金作为小区建设资金;虽然年轻居民比年长居民更愿意配合垃圾分类,但是目前进行垃圾分类的却常常是年长的已婚居民;文化程度越高、居住时间越短的年轻居民越倾向于自己出资开展小区绿化工作;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越注意绿色标识;在人均月收入较高的居民中,已婚有孩子的居民在购买家电时不会考虑节能因素,未婚的居民出门经常不带购物袋。为此,需要加强舆论宣传。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可行的居民参与制度和有效的社区组织制度,提高居民之间以及居民对社区的信任程度,从而促使更多的居民为了获得良好的社区环境而参与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学术交流杂志默认
中国宪政的基本路向探析44-47

摘要:宪法和宪政已经成为宪法学知识谱系中的基础性概念。宪法应当被实施,否则宪法及其承载的价值将落空,因此,有宪法即应行宪政,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宪政是宪法运行的理想状态。从宪法概念在西方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宪法的四个要素是组织法、根本法、人民主权和人权保障,大体上经历了四要素渐次叠加的历程,其核心则是人权保障。宪法的四个要素有待宪政过程予以落实。中国宪法观中忽视人权保障的因素,成为在中国推行宪政的阻力,需要在宪政过程中予以突破。追求宪政有利于保障人权,有利于增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有利于保持中国经济的活力。中国实行宪政的基本路向是完善违宪审查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权力制约机制,加强宪法对部门法的指导力和规范力。

英国议会立法辩论制度及其启示48-51

摘要:立法辩论是指立法机关成员在法案审议过程中,依据议事规则就立法动议的内容进行正式讨论、争辩和表决的活动。立法辩论最早出现在英国,并随着英国议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孕育、萌芽、成型和规范化四个阶段。英国议会立法辩论制度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院议事规则中,包括辩论的主体、适用范围、辩论的程序和辩论的规则等方面,它在促进议会民主、推动科学立法、执行公众教育和形成有效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但也存在着无法有效抵制行政权扩张、立法效率难以保障的弊端。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立法辩论制度是大势所趋,当下我国应积极借鉴英国议会立法辩论制度的有益经验,在立法辩论的法制化、内在机制的科学化和保障机制的健全化等方面做出努力。

中美书证证据能力规则之比较52-56

摘要:我国证据法应借鉴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从下述五个方面完善现有的书证证据能力规则:以鉴真规则和传闻证据规则替代抽象的辨别真伪规则,从而分别保证书证的“形式真实”和内容真实;从概念、整体思路、可操作性三个角度完善我国的原始文书规则;赋予对方异议权以增强我国摘录完整性规则的可操作性;应引进摘要采纳规则,以适应数量巨大书证出示调查的需要;采取广义的书证界定,取消视听资料和电子证据这两种法定证据种类,正视转化书证、综合性书证的存在并对其实行多重审查。

论“疑罪惟轻”原则的适用57-60

摘要:疑罪不仅指罪与非罪之疑,而且包括情节轻重之疑、此罪与彼罪之疑以及一罪与数罪之疑。确立疑罪惟轻原则是坚持正义原则、统一司法规则和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的需要。疑罪惟轻原则适用的条件是认定有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认定此罪彼罪、罪行轻重、罪数的事实证据存在欠缺。其适用范围大致有三:一是在明确此罪与彼罪的定罪方面,二是同一罪名的罪行轻重方面,三是在一罪与数罪的认定上。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辨正61-64

摘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不连读,两者涉及两种不同的仪礼。因为庶人无庙,故其君、上轼庙时不必下车回避,此即“礼不下庶人”。君使臣以礼,会见大臣当以礼意而非刑意,故“刑人不在君侧”。自贾谊在《新书·阶级》中以“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对之加以阐释后,所引起的争论迄今未决。在承认“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的前提下,通过对“礼”、“刑”的外延加以限制,将之修订为“某些或某种礼不及庶人,某些或某种刑不至大夫”,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是不通的;而据此否认“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真实存在过的制度,其观点虽有可取,但仍然存在前提性错误;“刑无等级”比“礼有等级”更专制。

区分所有建筑物“管理规约”解析65-67

摘要:国内物权立法、学理研究、法律释义等不同层面对区分所有建筑物“管理规约”之认识仍未统一。该规约性质上实为民事法律“共同行为”及区分所有人团体私法财产“自治规则”。而与各类似事项比较,该规约乃多方共同约定,无须区分所有人全体意思表示一致并有一定对外效力,因此,它是有法律约束力之私法财产管理规约。故其系由区分所有人依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基于敦亲睦邻、确保良好生活环境、增进共同利益之目的,就区分所有建筑物之处分(如保存、改良、利用等事实处分,租赁、转让等法律处分)与区分所有人共同生活秩序之维持,经合法决议而形成,对全体区分所有人及相关人员均有法律拘束力之自治规则。

微博著作权及其侵权的认定68-71

摘要:随着微博的推广,相关的新型文学样式随之产生,微博所具有的强大媒体融合功能、碎片化表达等,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著作权法律保护提出了新课题,微博著作权侵权问题正日益成为热点问题。微博言论只要具有独创性就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不应局限于作品的刊载媒介,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合理使用在微博著作权中需要重新进行界定,而微博中最为常见的转发若处理不当也有侵权之虞。同时,微博平台在提供微博运营环境的同时,对于微博著作权侵权也要依据《侵权责任法》和相关规则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客观情况也要求著作权法用来调整利益关系的平衡方式必须改变,完善著作权法律成为需要公众共同参与来解决的社会问题。

从《名公书判清明集》看南宋女儿的财产继承权72-75

摘要:南宋时期,女儿的财产继承权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实践中,均得到了承认和保护。虽然在古代宗法制下,由于女儿不具有宗祧继承权,使得其财产继承权受到很大限制。但是,法律原则性地赋予了户绝之家与非户绝之家的在室女、归宗女和出嫁女以不同的财产继承权限。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法官们往往在法定原则的基础上,参酌宗法伦理与儒家道义来灵活处断女儿的财产继承份额,针对一些特殊的情况,会综合考虑血缘亲疏、被继承人意愿(遗嘱)、孝悌道德等因素加以衡量裁断,给予女儿相对合理的财产继承权利。《名公书判清明集》所收录的关于南宋时期女儿财产继承的相关判例即体现了古代情理法框架下,司法中这种原则性与灵活性并存、法律与情理并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