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 23-1048/C 国内刊号
  • 1000-8284 国际刊号
  • 0.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交流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交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09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基督教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价值1-7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建设必然要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无论我们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抵御,都需要理智地了解和全面掌握西方文化。从历史传承、文化基础、现代情境等方面看,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根基性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就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基督教与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文化基因它已经完全渗透在西方文化的肌体之中,我们必须以一种开放和宽容的心态面对基督教在文化对比中的相对特点和优势,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吸收和借鉴我们所缺乏的因素,深刻发掘基督教的文化价值为完善中国文化所用。

索洛维约夫对斯拉夫主义的批判及启示8-11

摘要:俄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索洛维约夫在19世纪80年代和俄国斯拉夫主义者进行了论战。索洛维约夫批评了斯拉夫主义的“俄罗斯文化特殊论”和极端民族主义倾向。他认为,俄罗斯人必须认同欧洲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极端民族主义只能最终倒向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笔者认为:东方社会的现代化必须分享某些世界性的文化成果,要扬弃简单的文化进化论,确立文化进步主义观念,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必须内化在文化进步主义的逻辑里才有合理性。这就是索洛维约夫和斯拉夫主义者进行论战的理论启示。

量子物理学视阈中意识与物质的本质统一性12-16

摘要: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哲学的历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哲学认为,物质与意识之间存在决定与被决定的逻辑先在关系。我们认为,物质与意识之间并不是这种关系,物质与意识具有本质的统一性。现代物理,特别是量子物理,恰恰能够揭示出物质与意识的本质统一性。本文首先论证了量子物理学对意识重新诠释的需要,接下来从量子物理学视阂中分析为什么意识是真实的物理实在,文章最后就量子物理学解释和论证意识与物质本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

马克思主义需要辩证地解读——试析福柯的微观政治理论对唯物史观的挑战17-20

摘要:福柯的微观政治理论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起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需要辩证地阐释和理解,而不能直接挪用。福柯的挑战不仅源于福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而且源于其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本性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效应。资本的霸权使揭示资本奥秘的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仍然是根本性和基础性的,马克思主义仍然是面向21世纪的基本议题和理论旨趣。福柯虽然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忽视或重视不够的问题,但我们认为,任何理论、范式和视角都既是一种澄明,同时又是一种遮蔽,马克思主义并不必然要涵盖所有的主题。任何理论的探索都不能取代和置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视域,马克思主义仍是我们赖以出发的基石和必经的桥梁。

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人学解读21-24

摘要:中西传统文化虽然蕴涵着丰富的人本思想,但没有从社会角度对人及其人的全面发展加以理解,结果使人的全面发展流于空想,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人是现实的人,并提出了人是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人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的思想,从而使以人为本从纯粹理想,回归现实生活,最后确立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学价值目标。

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知识分子理论25-27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雇佣脑力劳动者,是生产工人,是脑力劳动无产阶级。这个阶级属性的正确判断是马克思知识分子理论中最核心、最基础、最有灵魂的思想。其次,马克思恩格斯以大量的史料论述了知识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科学是生产力,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预言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更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也就是说,没有知识分子是建不成社会主义的。这是马克恩留给后世的又一笔精神财富。由于历史条件及社会环境,马克思的知识分子问题没有形成理论体系,但是,他的知识分子的基本理论观点却起到了开疆破土奠基之功。

论劳动异化的人本学基础28-31

摘要:异化有着深刻的人本学基础,有必要深入到劳动的本质之中寻求导致异化产生的某些根本因素。劳动一方面使人区别于动物的存在,另一方面在历史的过程中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的类本质。但是劳动不仅仅存在有肯定方面,它也存在着消极方面,那就是在与对象打交道的过程中,容易陷入强力意志和欲望自我满足的虚幻中。无论是劳动的肯定方面或者是劳动的消极方面,都为异化的产生奠定了人本学基础,尤其是劳动的消极方面。劳动的这种内在矛盾外化为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在这种外化中,劳动通过否定自身的方式实现了自身的肯定。

信仰:内在形而上学的实践能力——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一个根基性问题32-35

摘要:形而上学是人类的自然倾向。根据形而上学对象——“绝对”对于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来说是“超越”的还是“内在”的,形而上学应该被区分为“外在形而上学”和“内在形而上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确立的是外在形而上学,而《实践理性批判》确立的则是内在形而上学。作为内在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其实践活动最终落实在“信仰”上面。信仰作为人类满足内在形而上学要求的活动,是通过信仰的实践来完成的,它不必把“信仰”变成“知识”的理论活动来完成关于“绝对”的思辨知识。在这个意义上,“信仰”的最高意义仅仅在实践理性之中,而不在理论理性之中。

雅典与耶路撒冷——舍斯托夫对西方哲学的批判思想36-39

摘要:在群星璀璨的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宗教哲学家舍斯托夫素以对西方理性的深刻批判和彻底否定精神著称。他不仅继承了索洛维约夫对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理性文化传统的批判思想,通过“在人类灵魂中漫游”发出警醒世人的“旷野呼告”。还把这一思想发展到极致:认为要彻底摆脱抽象理性对思维的桎梏,克服思辨哲学对生命的冷漠就必须以“敢想敢为”的创造精神真正的回到《圣经》,满怀信仰,走向上帝即以信仰取性、启示取代思辨、耶路撒冷取代雅典。

孔孟论“信”德的价值40-42

摘要:孔孟认为诚信具有人格价值,孔子认为是华夷之别的标志,孟子认为是和禽兽区别的标志,是君子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道德规范,诚信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和谐之本;诚信还有功用价值,孔子认为可以被信任不明孟子认为可获得“人爵”。也就是在这点上两人出现分歧。

“天人合一”观念中的传统辩证思维探析43-45

摘要:“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思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各家各派对“天人合一”观念有不同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年来,学术界对“天人合一”观念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现代意义研究较多,对“天人合一”观念的思维模式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思维模式上,揭示“天人合一”观念所蕴涵的“合-分-合”的传统辩证思维。“天人合一”观念从“天”与“人”混元之一的“合”的状态出发,承认“天”与“人”的区别和对立,但没有走向对立、分离,却走向了“合一”。

试论孟子对孔子孝道观的贡献46-49

摘要:孝道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提出了事亲的孝道思想,孟子在此基础上予以继承并发展,由事亲推广到亲民、为政。孔孟的孝道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执政为民都有所借鉴。本文将从中华孝文化的发展与内涵,以及孟子对孔子孝道观发展的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在孔孟孝道观的研究上有所收获。

仁道: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对儒学道德价值观基本精神的现代思考50-53

摘要:儒学道德精神基本价值观可概括为“仁道”。它体现了积极利人和平等无私的道德精神,蕴涵了古今恒有的人生哲理和深邃的人文意识,展示了严肃诚正与积极进取的学风。它以其独到视角和理性的目光关注社会和人生,将实现人人幸福和乐的“大同”社会作为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儒学仁道的价值观具有普遍性、超越性和永恒性,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根基。

福利国家论析——以政治哲学为视角54-57

摘要:福利国家问题是西方当代社会论争的焦点,福利国家不仅是一个政治学概念,而且汇集了自由、民主、平等、效率、正义等各种不同甚至相悖的价值理念,影响福利国家产生、发展及变化的主要理论流派为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公民权理论。各流派论争的实质反映的是自由主义与集体主义之争。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社团工作的反思与前瞻58-61

摘要:学术社团作为人民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由于各个时期社会环境和发展条件不同,学术社团依次经历了初始、勃发和转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对学术社团发展极其有利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学术社团却面临着法治化、规范化、市场化的严峻挑战。新形势下学术社团只要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主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始终立足于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持之以恒地朝着学术社团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市场化之路开拓前进,其前景是可以期待的。

中产阶级:法治社会的重要结构性支撑62-66

摘要:中产阶级作为市民社会的主体,通过其对自由、平等、权利的理性诉求以及与集权和专制的对抗,成为法治社会的阶级结构性基础;中产阶级的多元财产诉求,通过对财富的占有、对技术的支配、对消费的拉动成为法治社会的经济均衡性支撑;中产阶级把追求平等和消除不自由作为政治目标,把自由贸易、平等交换、互惠互利、尊重规则和契约作为经济追求,逐渐形成了中产阶级的理性精神,构成法治社会的思想主流性导向。

论先秦法家法治与亚里士多德法治之共性67-69

摘要:法家的“法治”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分别在东、西方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尽管法家的法治与亚里士多德法治理论存在着诸多差异,但由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共性,以及人类追求美好生活和制度的共同愿望,作为代表同时代中西方法治理论的最高水平,先秦法家法治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法治确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二者都旗帜鲜明地主张法治.反对人治;都追求良法;都要求君主守法。法家法治思想对我们当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根据传统法治文化固有的精神,结合我们当下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在诠释中对法家法治理论作出新的解释。或者可以称为一种“创造性的转化”。

先秦时期渎职犯罪考察70-72

摘要:中国古代渎职犯罪起源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渎职犯罪立法与夏、商、西周时期职官的世袭制密切相关,即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渎职犯罪的政治根源,在制度上为奴隶主贵族进行渎职犯罪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打击职官的渎职行为,夏、商、西周时期都对官吏渎职行为认定为犯罪,并规定了相应的刑罚,对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先秦时期的反渎职立法对当代中国的渎职犯罪法律规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我们应该将“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加强对公务人员的职业伦理道德教育,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同时,完善打击渎职犯罪的立法,强化权力监督机制,从而防止国家公职人员的渎职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