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 23-1048/C 国内刊号
  • 1000-8284 国际刊号
  • 0.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交流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交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09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无法消解的主体及其责任——勒维纳斯他者理论中的责任主体问题1-5

摘要:主体问题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思想就有了主体思维的萌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高扬“人性”的旗帜塑造了人性解放的主体性人格,以新的方式提出了人的主体性问题;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从“怀疑”入手,用“我思”确定了“我在”的主体性地位,宣告了近代主体性原则的正式到来。与主体问题一同登上历史舞台的是主客二分的对象化思雏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逐渐演化为主体不断膨胀与客体不断边缘化。主体性的过度泛滥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声势浩大的主体性反思与批判活动随之开始。20世纪西方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反省,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反主体性问题,但最终他们发现自己走了一条过犹不及的道路。与后现代主义全盘否定态度不同,主体同性理论对主体性问题的反思是一条调和路线,但其调和的结果也难遂人愿。如何面对主体问题,是坚持、还是消解、抑或是调和,痛苦的抉择摆在面前。在西方哲学发展的困境之处,勒维纳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围绕“他者”问题提出了全新的主体观,将为“他者”的责任赋予主体,重新构建了主体性,即一种具有强烈伦理性的主体。

文明演进的挑战与应战模式及其启示——汤因比文明发展动力理论解读6-8

摘要:汤因比在历史哲学巨著《历史研究》中以文明为基本单位,探讨了文明演进的内在机制,提出文明的发展经历了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四个阶段,揭示了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文明演进的动力在于挑战与应战之间的矛盾运动。文明演进规律的启示在于:人类的自决能力强弱,以及自控能力的大小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面对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我们只有主动去选择和行动才有出路。

论技术哲学研究中工程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与融合9-11

摘要:技术哲学历来有工程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传统之分,它们犹如技术哲学的一对双生子。由于对技术所持的态度不同,它们长期处于相互斗争的状态中。二者的各自为政、相互指责最终导致技术哲学研究走入困境。伴随着工程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工程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边界开始软化,二者在工程实践的场域中找到了和解的途径。

马克思的空间思想初探——《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解读12-15

摘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分析马克思空间思想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总体上是按照“货币关系与空间-资本关系与空间-人的发展与空间”的逻辑主线展现空间的经济之纬的。现代货币经济促进了交换关系的空间解放,使交换的范围扩展到全球,同时也潜藏着空间的对立和剥削。在由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空间”既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资本流通的条件,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也使“空间的资本化”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产物。空间的资本化既促进了人的全面能力体系的形成,也强化了人对于这种物化空间的依赖,人的积极存在必定是对这种物化的扬弃,以及“空间”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维度的充分彰显。

先秦儒墨伦理思想之比较16-19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多源发生、多维发展、包含着众多思想成分相摩相荡而成的一种复合型文化。在这由多元文化所架构组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中,儒墨两家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不过,两家之间由于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而一直以来相互攻击。儒家倡导仁爱为本,墨家则极力鼓吹兼爱至上;儒家强调以义制利,墨家则主张义利并重。然而在攻讦与对立的同时,由于两家都面临着源自于内部的理论困惑和来自于外部的挑战,使得两派的互补与融通便也成为了一种必须。

《乐记》的价值观及其实现路径20-23

摘要:《乐记》一文的要旨是音乐的社会功能,“同民心而出治道”是它的核心价值观。而“同民心而出治道”的价值实现,要靠礼和乐的相互配合,即“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的人性基础是向善乐仁。人性向善,尽善为仁,仁者常乐(le),乐而动情,情动而乐(yue)发,人性沿着向善的方向逐层对外表达,这就是音乐的传播过程;礼以乐为内容,在习礼的过程中音乐向听者内心渗透,闻乐而动情,情动而入性,性本向善,尽善成仁,这就是音乐的价值实现过程,如此这般,通过礼乐的双向互动,最终达到“同民心而出治道”的目的。

草根NGO的伦理困境与改善策略24-27

摘要:草根NGO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志愿性、慈善性、利他性等伦理本性,但这些本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丧失,致使草根NGO陷入了种种伦理困境之中,要走出困境,实现伦理本性的复归,既需要改善外部环境,也要优化内部条件,还要依靠主体的道德自律。

人大代表质询权探析28-31

摘要:人大代表质询权是人大实施监督的一种具体手段,也是其监督权的组成部分,其性质应当属于公权力范畴。只有认定质询权的公权力属性,才能使人大代表在行使质询权过程中,将职权与职责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质询权的实施和质询制度的完善。人大代表质询权与相关的人大监督权、人民监督权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分析这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明确人大代表质询权的地位。在前述三种权力中,人大监督权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人民监督权的载体和转化形式,又是人大代表质询权的渊源和基础。现实中,人大代表质询权在实施中存在着“不会用”、“不敢用”和“不能用”的问题,其形成的原因是人大代表构成的“官员化”、人大代表履职的“兼职化”和传统文化中隐含的“中庸化”,由此有针对性地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济学向法学领域的扩张——法经济学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32-35

摘要:法经济学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方法全面运用于法律制度分析”的学科,它是“经济学帝国主义”进行得最为深入的领域。法经济学业已成为当代法学领域最有活力和影响力的学派;而在经济学理论界,则引导和促进制度主义思潮的勃兴,并对主流经济学产生了强有力冲击。法经济学不仅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为法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与方法,开阔了法学研究的视野,而且对于我国法治建设也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其具体表现在法制改革、立法活动、司法实践、推进法治化进程等方面,尤其是:第一,基于“法与金融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在为应对经济全球化而进行制度结构改革时,应采取循序渐进式的策略,可进行低成本法律移植;但考虑到政治和社会约束条件,应注意“法律外生性的内生性转化”。第二,可以尝试借助“第二财政”、通过发行“法治”的方式筹集资金,补充“法律援助基金”,扩大法律消费需求。

我国环境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36-38

摘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人的问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环境公众参与法律制度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是否重视保护公民权利的一个重要标志。从环境公众参与的价值成因进行理性分析,着重于公众参与的核心要素是公民环境权,再从环境公众参与内在驱动的四个层面,即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境知识和环境行为.全面阐释环境公众参与的法制追求,探讨现有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不足并加以完善,以最终实现环境法治的目标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期待权性质之法理学分析39-41

摘要:期待权是在民事权利的本质属性研究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理性思维。在期待权概念基础上,通过对期待权分类标准的分析和对期待权独立性地位的重新审视,对期待权性质做出了法理学的分析和解读。传统的民事权利分类标准已经不能够将期待权纳入其原有体系,期待权有着自己独特的分类标准,结合具体的将来完成之权利才能判断和具体认定它所具有的权利属性,期待权是一种区别于物权、债权的新型综合财产权利,但它具有传统民事权利的属性。在探讨期待权研究的现实和制度意义后,强调应加强和完善期待权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我国民事权利体系,以确保市场主体的期待利益得到法律的承认与保护。

民事主体理念嬗变与制度变迁——以私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为视角42-45

摘要:主体制度的研究贯穿于私法研究的始终,从“自然状态的人”到出现“人”与“非人”的区分,进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普遍的自然人主体资格得以承认,直至“团体主体”的出现,民事主体理念嬗变与制度变迁的历史,亦是私权制度的发展史。民事主体的核心理念——人的平等地位和自由意识,本身也是私法的核心理念。具有内在价值的人是私法权利的追求者,也是其利益的最终归属者。私法制度的发展史就是主体参与各种私法活动拓展自身权利空间的斗争史,私法正是以主体制度得以展开,对主体地位的反思与总结,也是对人类社会生活本质的思考。

价值平衡与民事再审程序的修改46-48

摘要:民事再审程序作为诉讼价值选择的结果,其积极作用倚赖于公正、效率与安定的三重保障才能得以发挥。所以,在再审程序设计时,应体现公正、效率与安定的合理平衡。而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尽管进行了种种调整,但自始至终都充斥着对公正,尤其是实体公正价值的片面追求,效率和安定价值始终遭到忽视和贬损,以致在许多具体制度设置上存在缺陷。这些缺陷促成了公权侵害私权、无限再审、秩序混乱、终审不终局面的形成,不仅损害了司法的权威,牺牲了程序的安定与效率,也使公正价值的实现陷入了两难境地。因此,再审程序有用性的正常发挥需要科学化的再审制度做保证。而再审制度的改革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再审程序功能定位的过程中,应放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指导思想,把法的安定性和程序公正价值填补到民事再审程序的价值选择中,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严格再审事由,确立当事人的再审程序启动权,缩短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限,以实现再审程序的科学化。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刑事立法新探49-51

摘要: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条件,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及和谐统一;它不但包含着人类用友好、文明的方式对待大自然,而且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社会结构上都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崭新理念。因此,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本世纪法制系统发展的主流,环境保护必然要求重新评价和修改现有法律,改正不适合生态文明的法律制度。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趋势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刑法介入环境保护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也正面临着一场“绿色”变革。我国现阶段环境刑事立法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以生态文明理念为背景重塑我国环境刑法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走向理性化的科学路径。

版权保护、数字权利管理与商业模式创新52-55

摘要:数字权利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简称DRM)是版权人用以控制其数字作品的工具,能够直接规制使用者的行为,使版权产品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以遏制盗版和非法使用。数字权利管理自其诞生起一直处于限制和反限制的困境之中,与合理使用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面临着有争议的法律评价。数字权利管理的控制功能应当在法律规范之下发挥作用,而不是超越法律。数字权利管理更具价值的是促进互联网产业新兴商业模式的运用与推动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数字权利管理面临的困境,应在技术发展、制度健全和市场环境改善的过程中得到化解。

依职权性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探析56-58

摘要:根据行政不作为中义务的产生条件不同,可以将行政不作为划分为依职权性行政不作为与依申请性行政不作为两类。对依职权性行政不作为的界定要以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负有特定的行政作为义务为前提条件,同时要结合有法定的事实发生之客观要件、行政主体具有作为的可能性之主观要件、行政主体没有履行其法定的行政作为义务之内容要件来加以分析判断。构成依职权性行政不作为之前提的行政作为义务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是法律规范的直接设定或间接体现,还来源于行政主体的先行行为、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以及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设定。依职权性行政不作为具体表现为作为起因性不作为和纯粹不作为,是具有违法性的。

新时期的新型经济模式——集先进文化、高资本、高科技及产业经济一体化59-63

摘要:新时期的新型经济模式,是指20世纪末21世纪初出现的以高科技为主要标志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征为:它必须以价值含量高且能创出高经济效益的高科技产业为基础,构成当代经济结构中的主体,并在当代经济发展中起着带动经济整体发展的作用;这种以高科技产业为主体构成的当代新型经济模式,不仅是多种要素合理组合的有机整体,其内在核心更是一种以创新文化为特征的先进文化。无论是由过去已有的老牌高技术企业演化为当代的高科技企业并形成的产业,还是由当代新崛起的高科技企业及其形成的产业,都是在创新文化的孕育及引导下形成并成长起来的,成为集先进文化、高资本、高科技及其产业经济一体化的新型经济形态。

基于博弈论的企业绿色管理研究64-66

摘要: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已明显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在当前条件下,企业的绿色管理进程缓慢,是行业内企业之间博弈的结果。文章在界定绿色管理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指出企业绿色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在环保意识较高,绿色消费兴旺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达到对社会最优的均衡解;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实施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