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 23-1048/C 国内刊号
  • 1000-8284 国际刊号
  • 0.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交流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交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08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论科西克的“具体总体”观1-5

摘要:作为“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科西克以“具体总体”为核心,系统构建了他的全部哲学体系。在追溯“总体”概念发展过程的基础上,科西克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提出了他的“具体总体”观。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哲学研究方式的根本转换:将对世界超验本质的思辨转化为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关注。“具体总体”具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重内涵,它所要揭示的是人如何通过革命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超越资本主义条件下“抽象”的存在状况,实现“具体存在”的过程。

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视野6-9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哲学为出发点,从马克思主义国家思想中汲取营养,在与各种资产阶级国家和权力学说的斗争以及马克思主义内部的思想争论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更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观。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认识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民族国家的性质、作用和发展趋势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

马尔库塞与阿格尔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比较和评价10-13

摘要: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的一股思潮,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全球问题和人类发展困境的哲学思考。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先驱马尔库塞最先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制度和技术制度提出激烈的批判,以阿格尔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马尔库塞的理论传统,对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引起的危机表现形式作了重新思考,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力图寻找一条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马尔库塞与阿格尔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既有合理性又有不合理性,这都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论实践唯物主义的生态学意蕴14-19

摘要:在人类面临生态危机寻求解决方案的时候,生态理论领域展开了马克思是否具有生态学思想、马克思是否主张人类中心主义等相关问题的争论,这表明了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呼唤,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是离不开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立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生态自然观,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相统一。实践唯物主义的目标是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加以控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解。共产主义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社会。

启蒙:永不落幕的演出20-23

摘要:近代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上帝的光环被打破,启蒙理性给予人类极大的对于进步的信心。但是,于此同时,工具理性取得了自律性,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占据了上帝原来的位置。对于启蒙运动以及其现代性语境背景的反思,推动了当代哲学的发展和进步。本文通过对现代性弊端的揭示,在论述启蒙运动与现代性一致性的同时,对启蒙运动与作为进步观念的启蒙加以区分,把近代启蒙运动作为启蒙过程的一个阶段加以理解。在此基础之上,以是否在肯定进步观念的前提下批判现代性为依据,划分两个理论阵营,希望能够在启蒙的背景下为理解当代哲学发展提供新的角度,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基于“假定”前提下的概念语言合法性证明——《论意义和所指》的逻辑分析24-28

摘要:弗雷格在其《论意义和所指》一文中关于“相等”概念的问题在段首提出了疑问,进而引出“意义”和“所指”这两个基本的概念范畴,而在对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演绎过程中,作者又分别针对句子语词和句子本身做了不同层面上的分析,进而就“相等”这一抽象概念在“意义”和“所指”这两个不同层面上进行了逻辑上的明确阐述。而文中提到的“句子语词”和“句子本身”也同样是建立以这一系列关系为纽带的基础之上的。那么这个分析也就在所谓的“语词”和“句子”之间展开。

儒家生死观的现代解读29-32

摘要:现代人面临一系列的生死问题困扰:生活的无意义感;生命的迷惘和困惑;临终关怀的缺失等等。对儒家学说中关于生死观的解读,可以为现代人提供相应的帮助。其一是在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中以完善人生来坦然地面对死亡,展示出那一种宁静淡泊的东方智慧;其二是以家庭亲情的陪伴、父死子继的生命延续来弱化临终死亡的痛苦;其三超出个人生活层次,以三不朽的超越意识来摆脱死亡恐惧;四是以复归天地、重回大化流行来证实死而不亡。这些都体现了儒家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生命的无比尊重。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33-36

摘要: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导性思想体系,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作为一种理念和精神始终贯彻在社会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在新时期的建设目标,其正在指导着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充分发掘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深层文化的拒斥与融合37-39

摘要: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面貌和新内容,中西文化双向互动、交流中,中西文化之间的吸纳、拒斥、融合,挑战与回应的主要表现是: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文化有所吸纳、有所拒斥、有所融合,表层文化的吸纳与深层文化的拒斥,戒心的淡化与底线的固守。越是处于文化表层的东西,越容易被人吸收,越是文化深层的东西,越不容易被改变。根据文化交流的规律,在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物质文化已经本土化,制度文化也部分地被借鉴,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虽然潜移默化,但是存在着较多的矛盾。所以,在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中,文化吸纳是全方位的和表层的,文化拒斥是局部的、核心的,深层文化的融合是前景无限的。

论非核心价值体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40-42

摘要:社会价值体系有核心价值体系、非核心价值体系以及错误和腐朽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最基本的精神依托。而非核心价值体系的存在也是必然的,我们不能忽视它的作用。非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资源可以丰富核心价值体系,例如,把传统价值观念加以改造,就能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非核心价值是建设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公共治理理论视角下和谐政府的构建43-46

摘要:公共治理理论是当今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之一。20世纪末,该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发展和行政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领域。本文以公共治理理论视角,分析了公共治理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和谐政府的内涵,提出了构建以契约型、分权制、法制化和责任制为特征的和谐政府的具体思路。

论和谐思想的中华传统意蕴及当代价值47-51

摘要: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资源,其传统意蕴表现为天人合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身心和谐三个层面。弘扬中华传统和谐思想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促进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倡导“和为贵”的行为准则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支撑。

构建良好网络伦理环境的途径52-54

摘要:网络为人们快速交流提供了方便,使人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极大地扩张了人们的交往领域,给人类带来许多方便。但是,网络的许多不良现象也严重污染网络环境,造成了网络科技发展的伦理困境。为了突破网络技术发展的伦理困境,构建良好的网络伦理环境,应该确定网络伦理规范,实现伦理原则指导下的网络技术突破,利用网络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构建有序、守法、崇德的人类第二生存空间,完善网络法制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55-56

摘要:2003年10月,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结合我国国情和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的理解。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中,明确提出了生态建设和建设生态文明,使全党和全社会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认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认识自己及自己的发展境遇——对科学发展观及生态文明的实践哲学解读57-59

摘要:在当下理论界,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话题。但是人们在谈论这一话题的时候,往往只关注它的表面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世界的问题,而不能深入到其深层的理论背景中去。实际上这一话题包含着深刻的哲学背景在里面。要想真正的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生态文明,一个关键性的步骤就是要合理的理解马克思有关人的存在性问题的观点,要合理的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现代化进程以及我们当下的现实性的发展境遇。

珍爱人类生存的血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60-61

摘要:总书记前不久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对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出了要求,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必须有明确的方向、一致的步调和统一的思想,而和谐正是引领发展方向、克服困难矛盾的指针。这里讲的和谐,不仅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图一时发展牺牲和谐,那就不是科学发展,这样的发展很快就会受到局限,甚至寸步难行。

略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62-65

摘要:党的十七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新要求的提出,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充分表明我党在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上的远见卓识,在关乎拥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亿人口的中华民族如何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思熟虑,确立了使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来促进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曾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构想,从党的十二大至十六大都对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提出了要求。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能够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浅析行政发展战略66-70

摘要:行政发展战略在行政战略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各种行政战略的总战略。行政发展战略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统一、进步性与目的性的统一的特征。研究行政发展战略对于公共行政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对行政发展战略理论解析的基础上,对当代西方行政改革中探求行政发展战略的理论维度及实践选择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行政发展战略创新,以求为中国未来行政发展战略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