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 23-1048/C 国内刊号
  • 1000-8284 国际刊号
  • 0.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交流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交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0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感性:哲学向“人”的回归1-4

摘要:“感性”,在哲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感性一直是在实体本体论及其赖以支撑的认识论传统之下被理解的。在这种框架下,感性在二元对立的思维中,或被抽象化为人的认识能力,或被直观为感性本体,但都远离了人的生命的现实性,导致对“感性”的理解是外在的,是与人相分离的。在马克思哲学中,感性被赋予了生命意义,感性是人的生命感性,是人的生命活动。马克思哲学从感性的人和人的感性活动出发,通过人的感性活动对感性世界能动改造的理论论证,表征出人谋求生存,改善生存,谋求安身立命的理想前景,从而克服了传统哲学理性主义和直观主义的抽象性错误,超越了旧哲学的本体论倾向和思维方式,使感性成为“人”的感性,实现了哲学向“人”的回归。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先声5-9

摘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生态文明的许多内涵及其思想原则,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作过论述。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但这些论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马克思分析了人、自然和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这实质上是指出了生态文明观念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提醒我们要从人的社会实践的角度了解自然的价值,而生态文明观念恰恰是人、自然和社会在实践领域的一次综合。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10-11

摘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植根于现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实践标准的创新和发展12-14

摘要: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随着实践的发展,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不断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同志实事求是,首次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阐释了生产力标准的思想,从而把生产力同人民性、同党的政策、同具体实践结合在一起,为实践标准赋予了新的内涵;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作为判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同志与时俱进,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政治标准,从而把实践的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与党的宗旨统一起来,是对“三个有利于”价值标准的最新发展;同志继续解放思想、创新实践标准,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标准、社会标准,将三代领导集体的实践标准进一步创新,赋予了实践标准以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更快地发展。

先秦伦理与民族精神15-18

摘要: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过程中,先秦时期的伦理思想,特别是儒家的伦理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以其积极因素和优良传统,对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民族精神的特质,突出地表现在崇道尚德的重德精神、明义重公的良好风尚和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

论老子生态思想的自然维度19-21

摘要:老子的思想是从对自然生态的关注起步的。抽象的道源于可以感知的自然万物。站在天地之间的老子,从源源不断的水中,从未雕未琢的木中,从用之不勤的牝中,从专气致柔的婴儿身上,看到了生机和希望。

电子政务生态系统进化的标度与趋势22-26

摘要:电子政务必须形成一个适应环境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其服务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电子政务生态系统,是指政府组织、社会公众、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服务系统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功能性整体。其本质是人工事物系统,其核心是行政规则。电子政务生态系统进化的标度在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有序度,它既反映了电子政务生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又是系统演化的一种标度;电子政务服务系统的结构适应度,它是系统与环境相互耦合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性态。电子政务生态系统的进化趋势为:从单一组织形式的变革向组织、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全方位转型;从“以服务为中心”向“以多元治理为中心”转型。

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新论27-30

摘要:经济法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个法律部门,其价值目标是多元化的,这其中,哪一种价值目标是经济法基本价值取向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目前,几种主流学说认为,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在公平、民主、效率和自由等方面。然而,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在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财富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法应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和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和协调发展,从而提高人们最大化地积累社会财富的动力。所以,在法的诸多价值目标中,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应当是效益和公平。其中,经济法的效益价值取向应是社会整体效益价值取向;公平是以社会本位为基础,是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公平价值取向。

试论提单的法律性质31-33

摘要:提单是海上货物运输最重要的单据,有关提单的法律规定与实际操作都与国际贸易和国际运输息息相关。在海商法领域,提单的法律性质是一个讨论已久的话题,但对此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却仍存在着许多争议,尤其在对于提单所体现的物权性的认定上。明确提单的法律性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因为提单的法律性质不仅仅直接关系到各种有关提单的法律纠纷,而且决定了提单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提单具有物权凭证性质,并不具有债权性质。在有关提单物权凭证的占有权、所有权、综合说中,所有权说更具说服力。我国《海商法》修改时应规定“货物所有权在转让提单的同时一并转让,若当事人另有规定除外”,为所有权说确立法律依据,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网络经济犯罪及防控34-39

摘要:在各种网络犯罪中,网络经济犯罪是主流。网络经济犯罪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实施侵犯财产罪;另一类是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由于网络经济犯罪手段的特殊性,它具有犯罪主体的一般化、客体的突出化、手段的多样化、方式的智能化等特征。当前,网络犯罪呈现侵犯公私财物的案件多发趋势,侵害目标相对突出,青少年网络经济犯罪增多。网络经济犯罪防控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努力,全社会的通力合作。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的法理分析40-43

摘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人权保障已经成为当下刑事司法改革的主要价值取向。但是,作为刑事犯罪的受害者,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及相关诉讼权利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缺乏被害人保护的权利保障的现状,无论是从人权保障的外在需要,抑或是基于程序正义的内在需求,都是残缺不全的。因为无论是从实体层面的定罪量刑,还是程序层面的控辩结构,被害人因素都是必须考量的。并且,从法治建设与社会和谐的诉求出发,如果在权利保障的内涵中,缺失了对被害人的关注,所谓和谐的诉求也必然是缘木求鱼。同时,基于程序正义的理念分析,一个缺乏被害人广泛参与的程序,其裁判结果必然与被害人的正义诉求有一定的隔膜,从而导致被害人缺乏对程序正义的认同。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不仅是一个程序上展开的话题,更具有坚实的法理学基础。

也论我国刑法知识的去苏俄化——兼论构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原则44-48

摘要:新中国的刑事立法重点移植了苏俄早期的刑事立法,而刑法理论则主要借鉴的是苏俄上世纪60年代之前的刑法理论内容。在构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时,对于我国现有的刑法知识应当去苏俄化。为了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在去苏俄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三项基本原则:其一,坚持渐进式原则。我国刑法理论,特别是犯罪构成理论的改革,不能采用疾风暴雨式的革命方式,而要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略。其二,坚持全面借鉴、系统分析的原则。无论是大陆法系、英美法系还是当今的俄罗斯刑法理论,都值得我们认真、系统地进行比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三,坚持自主创新原因。我国刑法理论应兼采各家之所长,兼容并蓄,为我所用,以此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

我国基础设施产业的放松规制问题研究54-58

摘要: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在基础设施产业放松政府规制已成为一个国际普遍趋势。导致政府放松基础设施产业市场准入规制的因素主要有财政困难、国外压力、政治斗争的需要、不利的宏观经济状况、意识形态以及改善产业绩效的需要等。但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这些因素对政府放松基础设施产业准入规制的作用都不是很显著。

确保科技资源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59-62

摘要:科技资源是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资源存在与优化追求的目标。确保科技资源更有利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关社会主体必须充分认识科技资源的特点、明确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构成性表现形式、坚持科学配置科技资源、充分利用科技资源、确保科技资源被运用过程中能产生创新成果、积极对科技资源进行有效管理、适时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定期对科技资源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水平进行评价。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63-68

摘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这说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对原始变量LNGDP、LNFD I进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OLS),对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表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序列,说明两者间具有协整关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共同的增长趋势,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二元体制结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创新69-73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和根本出路。我国“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我国“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城乡二元体制差别及由此导致的城乡权利差别和待遇差别;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是制度约束;应从完善农民的民主权利制度、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农村市场经济制度和农业支持与保护制度四个方面进行新农村建设制度创新。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再审视74-77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劳务经济对农村发展的贡献呈现出阶段性、补充性和差异性等特征。劳务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价值在于: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拓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通过推进现代农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通过塑造新型农民,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人力支撑。思想认识偏误、市场发育不全、产业结构欠佳、制度供给不足、人力资本短缺,是目前劳务经济发展面临的五大困境。促进劳务经济发展,必须矫正思想认识偏见,提供热情周到服务;发展城乡二三产业,撑大农外就业空间;破除制度政策壁垒,开通城乡劳务市场;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探析——以黑龙江为例78-81

摘要:物流业被喻为现代经济的“加速器”,作为支撑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平台,已受到高度重视。选取1991-2006年有关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建立了物流业与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关系的回归方程,计算出经济物流弹性,以此来探讨物流业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拉动程度。结果表明,1996年以后,物流业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物流业是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牵引产业”,提出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