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术交流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Academic Exchange

  • 23-1048/C 国内刊号
  • 1000-8284 国际刊号
  • 0.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学术交流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学术交流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法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西部大开发研究、企业改革探索、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学术交流 200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索洛维约夫的历史哲学思想1-10

摘要:处于欧亚大陆之间的俄罗斯,需要经常从文化模式上反思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历史发展道路,俄国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们往往在“东顾西盼”的文化焦虑中忧思自己的民族命运和历史使命这一俄国历史哲学的基本主题。俄国的历史哲学是在充分吸收了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历史哲学思想资源基础上在19世纪得以形成的,其中,索洛维约夫的历史哲学在俄国历史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索洛维约夫历史哲学理论视野开阔、思想深刻,他对历史发展的主体、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发展的阶段、历史的发展动力和历史发展的目标都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对东西方文明与俄罗斯民族的历史道路选择、东正教与基督宗教其他教派的关系、俄罗斯民族历史使命、神权政治乌托邦的历史作用等俄国历史哲学的基本理论主题做了深刻的阐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而且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俄罗斯的文化特征和历史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末世论的批判与超越——论别尔嘉耶夫的末世论思想11-14

摘要:别尔嘉耶夫的整个哲学是建立在对客体化的批判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客体化是主体的异化,是对人的堕落与奴役。客体化的最终克服就在于对客体化终结的理解,末世论的核心就在于将客体化理论为堕落,把终结理解为对客体化的彻底克服。在此,别尔嘉耶夫对传统基督教的末世论主题进行了独到的阐发,他认为以往基督教对末世论的理解具有复仇的因素,是客体化的理解,而本真的基督教应是另一种启示,是神人的启示,是革命—末世论的。

福柯微观权力的时空特点及其控制与应用15-18

摘要:福柯把微观权力与时间空间联系起来,形成了他的微观权力观。微观权力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是生产的场域,时间和空间成为微观权力的特点和运作前提。微观权力以社会成员的身体为载体,将时间融入微观权力中,使权力呈现出可累积性、可连续性的时间特点;将空间融入微观权力中,使权力呈现出封闭性、效用性的空间特点。在此基础上,微观权力实现了对时间的控制即对时间的分解—序列化—综合利用过程;实现了对空间的控制即对空间的分割-单元定位-等级排列-形成表格过程。而微观权力对时间空间实施有效控制的重要条件是全景敞视建筑的出现,全景敞视建筑不但浓缩了微观权力运作的时空场景,而且成为微观权力和时间空间情境结合的最好例证,使得微观权力的运作方式趋于完善,也使得微观权力可以更好的控制时空以达到规训社会成员的目标。

再论伽达默尔哲学的分期问题19-22

摘要:对于伽达默尔哲学的分期问题,研究者们大都认为,伽达默尔的哲学思想大体上经历了早、中、晚期三个发展阶段。早期为前解释学阶段、中期为解释学阶段、晚期为实践哲学阶段。笔者认为这种划分不能说明伽达默尔实践哲学与他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实践哲学不是伽达默尔哲学的一个阶段,而是他的哲学解释学的主线。伽达默尔晚期注重对当代生活状况的反思,对诸如科学理性的弊端、人际关系中善的追求、人类的协商、友谊和团结等社会问题的论述,一方面是因为解释学的应用问题和与哈贝马斯等人的论战需要,另一方面更主要是因为其晚年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要求。中期是解释学的建构阶段,实践哲学是一条隐含的线索,而晚期是解释学的拓展和应用阶段,实践哲学从隐线变成显线。

论本体论的演进23-26

摘要:众所周知,巴门尼德哲学是西方古典哲学和本体论哲学的逻辑开端,它为古典哲学的主流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后来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在到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新柏拉图主义,逐渐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传统。后经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达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三者的统一。德里达沿着海德格尔开辟的“遮蔽—解蔽的本有运作”的路径,受列维纳斯的“他者:踪迹现象”的影响,提出了“延异”的概念。当海德格尔用“此在”来颠覆一切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时候,可以说它的希望并没有落空,这场革命是由马克思来开始的,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新的本体论,并显现出的它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独特价值。

东西方传统文化的超越性人格模式与范型比较27-31

摘要: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所推崇的人格模式与范型,东西方文化中均有各自推崇的不同的超越性人格模式与范型。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完美人格范型与儒家天本位理想人格中的理想人格范型作为两种高层次的人格追求,在各自的社会中被传承了两千多年,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异同,以往却缺乏对此的探讨。这两种人格范型的确立方式、标准、实现途径和提供的动力强度等存在着相异之处;两者也存在相同之处,如都是对天或上帝的效法、两者均要与效法对象—上帝(亦被称为天、道)合一、强调人有效法的基础(上帝、天或道内在于人),两者都重视人的生存意义等。比较这两种人格范型,以期能够对中国现想人格的塑造提供借鉴。

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国内外研究评述32-34

摘要:和谐社会的统计学研究,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实践性很强的现实问题。关于和谐社会的统计测度研究方法,可以借鉴国际上社会指标研究和我国社会指标体系、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研究方法进行。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设置应该更多体现社会发展的理论流派和社会学意义,根据“和谐社会”的内涵构建统计指标体系,用“社会和谐”的综合指数和若干分类指数,描述和判断近期我国社会和谐状态的变化情况。同时,对指标的评价方法上从统计学的角度去研究才会更加科学、合理、客观、可行。

张铁男教授简介-F0003

摘要:张铁男,男,1963年3月生,哈尔滨人。1984年7月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获管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3月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5月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柴文华教授简介-F0003

摘要:柴文华,男,1956年6月出生于安徽省涡阳县。哲学博士。现任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学术交流杂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新视域——解释学的阐释35-37

摘要:解释学作为一门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提供新的维度和新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研究就包含着运用解释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解”问题。用解释学意义上的理解,包含“解释”“理解”和“应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解释就要对这一问题作出哲学层面的理解和阐释,从学理方面作出深层次的探讨,经过理解、解释和应用三个方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说,当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具体实际、中国优秀文化结合时,实际上就是在携带着我们自己对中国实际的理解所形成的视域、中国优秀文化的视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交汇,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实践、应用过程。本文试图借助于哲学解释学的一些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蕴涵的理解和解释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与时俱进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8-40

摘要:21世纪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形势发生的革命性的深刻变化,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思考全球化时代背景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固有的内在品质,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是其内在根据,实践性是其基础,开放性是其本质特点。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41-46

摘要: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十分重视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想指导和理论基础;部署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重申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深化并细化了民族精神教育,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理念,充实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原则。并且,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形式开展党内教育,以颁布中央文件和召开中央工作会议的形式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以创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理论教育,从而开辟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关系论析47-50

摘要:在社会道德生活中,除了每一个社会都会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总体道德之外,依据人们不同的公共生活领域,可以大体划分为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职业活动领域中的道德和家庭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它们互为作用。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家庭美德是公民个体道德化的摇篮。我国在道德建设中,既要重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也要重视个人品德建设。相对于前者公德所具有的公度性、他律性和制度性而言,作为私德的个人品德则具有私人性、自律性和自决性的特点,并且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构成了辩证统一的道德整体。公德建设和私德建设是当前道德建设的双重任务,既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从宏观上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不断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个体道德,又要从微观上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注意提高社会成员的个体道德素质,以实现公德与私德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谐发展。

传统美德与职业伦理——中国当代秘书价值观的合理定位51-54

摘要:秘书职业伦理的道德范畴是从秘书职业道德经验和认识中历史地提炼出来的,它表现为一种道德力量,并能给人以巨大的道德约束力。秘书的职业道德完全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形态——传统美学精神上找到思想根源。当代秘书职业道德价值观的内涵,即秘书价值观的物质实体和真实构成,是秘书人员的人生观、道德观对秘书职业认识和感知的产物,它决定、规范着秘书人员的秘书实践和社会行为的正确与否。当代秘书价值观可以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职业道德内涵建设、职业道德制度规范和秘书职业监督与激励机制等四个层面进行全面、合理的定位。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之探讨——以法益为中心55-57

摘要:现行刑法基于“人本主义”围绕传统法益构造重大污染事故罪,将环境利益排除在法益范畴之外,进而模糊了保护环境这一首要目的。当前,环境污染事件愈演愈烈,然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实然法益的界定,使得司法层面上无法解决追究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犯罪的取证难题,并且延续了行政从属性地位,限制了刑法在惩治污染环境犯罪方面的作为,无法发挥刑罚特有的惩罚与预防犯罪的作用,客观上形成了刑法在保护环境方面缺位的状态。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演进,应当将环境利益作为具有独立保护价值的对象引入刑法的保护范畴,改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犯罪构成,并制定体系完备的环境刑法法规,加强刑法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为,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法定刑配置原则立法价值论探析58-60

摘要:法定刑配置是一项专门的国家立法活动,目的是建构犯罪与刑罚在质和量上的应然对应关系。因此,法定刑研究,在刑事立法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们许多学者一直给予较多关注。但是,我们的一些理论思考,立法实践与司法操作都有进一步细化的必要。对于法定刑配置根据,法定刑配置原则,法定刑配置模式等理论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和必要的。从立法层面的角度,法定刑配置原则应立足于对现行刑法典的分析基础,对法定刑配置过程中,从价值论角度,应遵循的谦抑性原则、罪行法定原则、罪责刑相统一原则、系统性原则,从而实现在法定刑配置中犯罪与刑罚关系达到均衡、合理、科学。

涉外收养制度中“儿童利益”原则在冲突法中的体现61-63

摘要:涉外收养是现代国际社会十分引人注目的一种社会现象,涉外收养法律制度中的“儿童利益”原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儿童作为人类成员,应该享有与成人同等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国家机器的运转不是为了突出公法权力权威,而是为了社会弱势群体——儿童的利益,体现的是社会公益性的要求。“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就是让儿童在一个拥有快乐、爱心和理解的家庭环境能够全面、协调健康地成长。虽然这只是一个模糊的标准,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各国法官的自由裁量,但其在立法上渗透了保护儿童的精神。法律不仅仅只是维护秩序的工具,也是体现并实现人性的关怀,是对人权的保护。

新安全观与中国国家安全64-67

摘要:当前世界格局处于尚未完全定型的过渡时期,也是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并存与相互交叉的时期。各国处理国际国内事务的战略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大大增加了国际安全环境的复杂性,于是认真分析和把握我们这个时代国家安全问题的实质和特征,就如何应对新世纪人类面临的新挑战以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进行深入研究,是摆在中国学者面前的新课题。文章拟从新安全观及其与我国国家安全的关系这一角度,就如何维护并增进中国国家安全问题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