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行为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心理与行为研究杂志

《心理与行为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认知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心理测量与研究方法、管理心理等心理学研究等。
  • 主管单位: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 国际刊号:1672-0628
  • 国内刊号:12-1348/B
  • 出版地方:天津
  • 邮发代号:6-178
  • 创刊时间:200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53
  • 综合影响因子:0.465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心理与行为研究杂志专题研究

增强适应能力,争做创造性人才——为北师大心理学院新同学的演讲

摘要:本文内容是2014年10月为北师大心理学院新同学所做的报告并进一步整理而成。主要从心理学观点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大学生生活的意义;二是怎样当一位出色的大学生;三是面向未来,如何成为一位高素质创造性的大学生。具体阐述了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任务、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及成为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心理因素及培养。
577-584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基于需求与服务关系的研究

摘要: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基本上还处在起步阶段,亟待发展。在需求方的需求满足方面,亟需促进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行为外化、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发展性服务内容的强化等;在服务方的质量提高方面,有待提高行业准入标准、采取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分层次培养模式、加强心理咨询从业者的管理与监督、以及增加专职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比例等。今后应密切围绕需求与服务的关系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理论突破与方法创新,走中国式的发展道路。
585-590
心理与行为研究杂志基础心理学

社会情境影响公平感知及相关行为的神经机制

摘要:公平作为人际交互中最重要的社会规范之一,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关于群体成员在给定情境下应当如何行为的规范。社会情境对人际互动中的公平感知及相关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前人研究,介绍近年来本实验室有关社会情境如何调节公平感知和相关行为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未来研究应结合计算模型、分子遗传学和神经科学手段,揭示公平感知与公平行为的计算、遗传和神经基础。
591-598

我在推理心理学领域中的研究历程

摘要:本文将笔者30年来在"人类推理心理学领域"的持续研究成果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探求什么因素会影响人类推理的实验研究;(2)国外推理心理学领域的著名理论与经典实验的介绍和评述研究;(3)"推理题与推理者的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的提出与发展。
599-605

最新版全国心理学类中文核心期刊公布

摘要: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2015年7月正式公布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第七版)的核心期刊。全国心理学类中文核心期刊包括:《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探新》和《心理与行为研究》。
605-605

非情绪与情绪背景下行为抑制时外侧前额叶的功能分化:一项fNIRS研究

摘要:采用功能性近红外脑成像技术(f NIRS),结合事件相关设计,在非情绪与情绪背景下,测量个体完成go/no-go任务时外侧前额叶皮层氧合血红蛋白浓度(Hb O)的变化。结果发现:在非情绪背景下,行为抑制时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右眶额叶皮层负激活;在情绪背景下,行为抑制时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眶额皮层负激活,情绪与行为抑制的交互作用显著负激活双侧腹外侧前额叶皮层。结果表明:在非情绪与情绪背景下,双侧背外侧前额叶和右眶额叶皮层可能以神经抑制的活动形式参与行为抑制反应;腹外侧前额叶皮层可能不是行为抑制的重要脑区,但对情绪与行为抑制整合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负性情绪背景下,双侧腹外侧前额叶皮层可能以更大程度的神经抑制活动参与到情绪与行为抑制交互作用中来。
606-613

规则样例学习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

摘要:首先阐释了规则与规律的关系以及规则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教学方法。然后介绍了自己与团队成员所做的规则样例学习的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只要采用和开发有效的样例设计方法设计样例,学生可以经过样例学习,利用已知的规则领悟新规则和新规则的运用,而且这种学习具有普适性。最后,作者论述了规则样例学习的实质、功能、条件和今后重点研究的问题。
614-620
心理与行为研究杂志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教师期望对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的影响:师生关系的中介效应

摘要:选取400名4-6岁幼儿,运用问卷法对幼儿的教师期望、师生关系和自我认知积极偏向进行测量,探讨了师生关系在教师期望对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影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教师期望对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有负向预测作用;幼儿师生关系在教师期望对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的影响上存在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提示,教师期望不仅能直接影响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也可以通过师生关系间接影响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
621-626

道德情绪的特点、发展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摘要:道德情绪是在个体根据社会规范或行为准则对行为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道德情绪中的自我意识情绪需要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等过程的参与,其发展也受众多内外因素的影响;道德情绪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行为和神经科学层面的研究都表明道德情绪对于个体的道德行为及相关因素有重要影响;不同的道德情绪对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且现有的相关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未来研究应该加强关于道德情绪对道德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及脑科学研究,同时还应较多关注道德情绪及道德行为在较小儿童上的发展及实际应用。
627-636

中国儿童推理能力发展的初步研究

摘要:中国儿童与外国儿童的心理特点既有其普遍性,又具有其特殊性。追随朱智贤先生的脚步,在林崇德教授的引领下,我们对中国儿童的推理能力的发展轨迹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一路走来,我们对中国儿童物理世界的推理能力(包括传递性关系推理、因果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儿童社会推理发展的重要基石--心理理论、指向自我的社会性推理--情感决策、以及影响儿童推理能力发展的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有趣的结果,然而关于中国儿童推理能力发展的全貌,我们依然得不到完整而准确的结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难度大,但是无论从科学研究的需求或者是社会对儿童教育的需求,又或是国家战略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来看,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都是意义重大的,因此关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还需要大力加强,对该领域的科研投入和人力支持也必须大大加强!
637-647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五年追踪研究

摘要:采用聚合交叉设计,以"学思维"活动课为实验材料,对某小学3个年级164名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四年的培养,并考察了实验效果及延迟效应。结果表明:(1)实验组学生思维能力总体水平及发展的上升速度显著快于控制组学生;(2)实验组学生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认知、类比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上显著高于控制组学生,且除了抽象概括能力,其他四项能力的上升速度显著快于控制组学生;(3)延迟效应显著。
648-654

青少年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的元分析

摘要:采用元分析方法考察了气质性乐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经过文献搜索和筛选,共63篇文献符合研究主题的元分析标准。其中,涉及青少年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的文献46篇;涉及青少年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的文献30篇,所包含的独立样本共计110项(N=45084)。通过随机效应模型的元分析结果发现:气质性乐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呈显著正相关,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指标呈显著负相关。
655-663

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与其友谊质量的关系

摘要:以56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考察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的使用与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移动社交媒介的使用行为与青少年友谊质量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并且使用行为可以正向预测友谊质量。自然分组的结果也发现,使用移动社交媒介组青少年的友谊质量显著高于不使用组。(2)移动社交媒介的使用对男青少年友谊质量的影响要显著大于女青少年,即性别在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与友谊质量之间起着调节作用。(3)社交焦虑在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与友谊质量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664-670

傣-汉双语小学生词汇选择过程中的抑制控制

摘要:双语者在词汇选择过程中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称为语码切换。实验1采用语码切换范式,探讨不同熟练程度傣-汉双语小学生的语码切换代价。结果发现,傣-汉双语小学生在语码切换任务中产生了切换代价,且熟练与非熟练双语小学生均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现象,切换至汉语的代价大于切换至傣语的代价。基于实验1发现的语码切换代价不对称现象,实验2选取刺激-刺激和刺激-反应相容任务,对傣-汉双语小学生的语码切换代价的抑制控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熟练双语小学生的抑制控制能力比非熟练双语小学生强,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反应抑制阶段。
671-677

道德自我对利己和利他行为倾向的注意偏向

摘要: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点探测任务考察高低道德自我水平对利他和利己词汇的注意偏向。结果发现:(1)高道德自我水平个体在利他-利己词语、利他-中性配对出现时,若探测点与利他词语位置一致,被试的反应时比较短,而当探测点与利他词语位置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会延长;(2)低道德自我水平的个体在探测点与利己词语同位时的反应时短,当探测点同利他词语或中性词语位置一致时反应时增加;(3)高道德自我水平个体对利他词语的注意偏向值为正,即存在注意警觉,而对利己词汇的注意偏向值为负,表现出注意回避;低道德自我水平个体对利己词汇也存在注意回避。结果表明道德自我水平的高低影响个体对利他和利己行为倾向的注意偏向。
678-683

3-6岁儿童的说服理解与说服行为的关系:心理理论的作用

摘要:为考察儿童对说服行为的理解及其与自身作出的说服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理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采用情境故事法,考察72名3-6岁儿童(M=4岁10个月,SD=9.72月)对说服行为的理解、自身做出的选择性简单说服行为、互动性复杂说服行为和心理理论(包括错误信念理解、情绪心理理论等)。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和言语能力后,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心理理论能直接预测儿童的简单说服行为;而说服理解对儿童复杂说服中采用正面说服策略次数的影响则受到了心理理论的调节。结果表明,儿童对说服行为的理解和心理理论能力共同决定了其主动作出的说服行为。
684-690
心理与行为研究杂志应用心理学

抑郁症患者的面部表情识别研究

摘要: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信息加工已成为前沿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其特异模式或许可以作为检测抑郁的有效指标。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相比,抑郁症患者对正性情绪信息的反应水平以及对情绪表情(尤其是悲伤表情)的辨别能力都有所降低,不仅抑制负性情绪的能力受损,而且在社会情境下精确判断面部表情微弱改变的能力也受损。本文系统梳理了有关抑郁症患者面部表情识别研究及其主要发现,并借鉴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微表情识别训练的研究结果提出有必要开展抑郁症患者微表情识别及训练的研究,最后分析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691-697

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的分析

摘要:以国内部分重点高校2006-2010年非正常死亡的475名学生为基础数据,探索中国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的特点与规律。结果发现:(1)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率(每年每10万人,下同)为4.94,自杀率为2.37,自杀死亡占非正常死亡的47.2%。(2)本科生非正常死亡率为4.69,硕士生为5.97,博士生为4.82,硕士生非正常死亡率较高。(3)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率和自杀率远低于同龄人。(4)把非正常死亡原因分成疾病原因、意外原因、人为原因、自杀、不明原因等五类,其中自杀死亡所占比例最大。(5)在意外原因导致死亡中,因车祸造成的死亡所占比例最大,为47.4%;其次是溺水死亡,因中毒、高坠、火灾、触电等造成的死亡所占比例较少。减少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工作重点是:通过心理危机知识宣传和教育及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一步降低自杀率;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避免交通事故、加强自我防范意识的安全教育,以减少意外伤害死亡。
69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