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探新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心理学探新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 36-1228/B 国内刊号
  • 1003-5184 国际刊号
  • 0.5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心理学探新是江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江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心理学探新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理论心理学、学校与认知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心理学探新 2018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心理学探新杂志理论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主义问题考察291-296

摘要:还原主义是主导心理学研究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原则。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世界是分层的梯级系统,可以通过已知的、低层级的事物或理论来解释与说明未知的、高层级的事物或理论。实证的科学心理学在自己的起步的阶段,曾经把物理学当成了自己的榜样,当成了自己的标准。心理学在解说人的心理行为的过程中,就把心理行为的规律归结为物理主义的规律。生物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或行为主要受人的生物因素所决定,人类的社会行为、人格乃至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决定于这些个体、群体、种族或人种的生物因素。还原论与还原方法既有联系又存在着质的差别。还原论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其合理的地方。这也就可以区分出所谓的物理主义的还原,化学分析的还原、生物决定的还原、生理机制的还原、社会决定的还原、文化制约的还原,等等。在表面上看,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主义是一种简单化的或简约化的研究处理。但是,在深层上看,心理学研究却借助于还原论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框架。并且,这也是将各自不同学科的相关的探索转换成为了心理学的学术性资源。

六祖惠能的偈语中的心学思想探究297-301

摘要:六祖的偈语是其禅学思想的肇始和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学思想。概括起来,它所蕴含的心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的本体性与修心;心无与心存;心悟;静心等。这些思想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宗教思想,同时也是一种人们修心处世之道。它们给予当代人以很大的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运气特质:将机遇转化为一种可利用的力量302-308

摘要:运气在各种文化中都非常普遍,但在心理学界对运气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分析以往三种主要的运气观后,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将运气定义为"个体在一定时间或期限内由定数和变数组合而成的发展轨迹或发展趋势,其中变数主要是指机遇,定数主要是指运气特质"。运气特质能决定个体幸运与否,并通过产生控制幻觉或者改变个体的自我概念将运气转化为个体可利用的内部力量。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运气特质的结构及其与幸运感、感恩、幸福感、亲社会行为、行为、腐败行为等变量的关系。

心理学探新杂志认知心理学
P3b反映基于相似性的图形类别归纳决策过程309-314

摘要:先前关于归纳推理的研究没有探讨过图形类别归纳任务中决策过程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特征。该研究采用图形材料,通过记录和分析图形类别归纳推理任务的结论评估阶段的脑电信号,探讨了不同类别条件下图形归纳推理决策过程的ERP特征。实验结果显示,推理决策过程中,当前提为一些狗具有某种属性特征时,结论一致类别(狗类及马类)比结论不一致类别下(椅子类)的归纳推理诱发了更大的P3b的波幅;而结论一致类别下,类别内(狗类)比类别外(马类)推理诱发更大的后部脑区的P3b的波幅,反映了相似性对类别归纳的贡献。该研究为理解类别归纳过程的决策阶段的动态加工过程提供了神经电生理学证据。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类别归纳的相似性理论模型。

金钱崇拜对个体跨期决策偏好的影响315-318

摘要:采用经典跨期选择任务范式,以个体的金钱喜好差异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和行为实验考察金钱崇拜对个体跨期决策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1)个体的金钱崇拜水平与其跨期折扣倾向显著负相关;(2)无论跨期决策任务的难易和兑现时间的长短,高金钱崇拜者更倾向于选择较大的延迟奖赏,而低金钱崇拜者更倾向于选择较小的即时奖赏;(3)高、低金钱崇拜者的跨期决策反应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二者的反应时都明显地受到任务难度的影响,即在容易条件下的反应速度显著快些。结果表明,个体的金钱崇拜水平在跨期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致使高金钱崇拜者更愿意等待延迟大奖赏的到来。

初中生风险决策表现的认知建模分析:自尊及性别的影响319-325

摘要:选取山东省某初中308名学生,采用爱荷华博弈任务,使用"效用-固着"模型对决策包含的动机、认知、反应心理过程进行认知建模分析,探究自尊水平和性别对初中生风险决策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初中生的风险决策表现不佳,对损失不敏感。在控制年级的影响后,分层回归分析表明:(1)自尊水平和性别对决策的动机过程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男生无论自尊高低对收益都较为关注,女生中高自尊者更加关注收益。(2)决策成绩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男生更多选择有着较高损失值的不利选项,而女生更多选择损失频率较低的有利选项。(3)自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动机和认知过程,高自尊水平者在动机过程中更多表现出对损失的规避,在认知过程中更多地考虑维持之前的决策选择。

汉语声调水平映射规则的内隐学习及其长度迁移效应326-332

摘要:内隐学习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被试能够习得何种结构及其相应的学习机制。远距离规则的研究为澄清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现有研究已证实被试能够内隐地习得并迁移固定长度的远距离规则。按照内隐学习抽象性的观点,如果被试习得的是远距离的抽象规则本身,那么迁移也同时会发生在不同长度的材料上。因此,研究以独特的汉语声调水平映射规则为材料,通过对表面特征与底层规则之间的分离操作,探讨声调水平映射规则的内隐习得和长度迁移,结果表明被试不仅能够习得这一规则,还能够将该规则灵活迁移到不同长度的材料上,进一步为内隐学习的抽象性特点和无限性的学习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新证据。

他人注视对不诚实行为的影响333-338

摘要:有研究发现,他人的注视会使人们倾向于遵循社会规则,但甚少发现他人注视状态对不诚实行为的影响。该研究旨在通过比较眼睛的呈现类型和形式对不诚实行为的影响,来考察哪种注视状态能有效抑制个体的不诚实行为。结果发现,非伴随注视状态下,被试表现出不诚实行为,且不同类型的眼睛对被试的不诚实行为没有影响;伴随注视状态下,直视眼抑制了被试的不诚实行为,而斜视眼则没有。这表明他人持续的注视可能作为内隐的名誉线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不诚实行为。

心理学探新杂志社会与人格心理学
寻找自我:基于认知神经的观点339-344

摘要:默认网络相关研究表明,生物进化的社会适应性建构了自我的认知神经基础,与James的自我结构相对应:主我位于后部扣带回,精神自我位于内侧前额叶,身体自我位于顶下小叶和脑岛;并且与内侧前额叶、顶下小叶和后部扣带回之间的信息传递相关。个体在基线水平的大脑活动表明,自我是通过后部扣带回接收并调节全脑(包括表征客我的脑区)信息流,随时准备将外界满足需要有利于个体生存的资源纳入其中的神经系统。对于探讨"认识自我"这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与现代认知神经科学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道德信息对面孔吸引力判断的无意识调节345-349

摘要:抽象语言信息是否能够影响知觉?本研究在审美领域对此进行考察,探索无意识获取的道德信息是否影响个体对相应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判断。结果发现个体对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判断受到内隐道德信息的调节,且调节效应与面孔本身吸引力水平无关;另外,面孔审美判断的反应时受到道德美丑和面孔吸引力的共同影响,尤其当两类信息相矛盾时被试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判断。研究结果表明抽象的社会道德信息可以对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判断产生自上而下的调节。

共情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和内疚的多重中介作用350-355

摘要:为了探讨道德推脱和内疚在共情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间的多重中介作用。研究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道德推脱问卷、内疚感问卷和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对128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道德推脱在共情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间起中介作用;(2)内疚在共情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间起中介作用。结论表明:共情可以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道德推脱和内疚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

内隐和外显测量对利他行为的预测:来自IAT和BIAT的证据356-362

摘要:利他行为是指人们自愿付出一定代价做出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该研究以联结性-推理性评价模型为理论基础探讨内隐和外显测量对利他行为的预测效度,研究以193名大学生为被试,将4种内隐利他测量方法和1种外显利他测量方法相结合,以自发性水平不同的3种利他行为为结果变量。结果发现,IAT和BIAT的信度和效度较好,BIAT尤其值得采用。内隐利他自我概念测量能有效地预测真实情境中自发性较高的捐助行为,外显测量则预测了意识控制下自我报告的利他行为。结果表明,只有内隐利他自我概念测量能预测真实情境中快速发生的利他行为。其作用是外显利他测量和内隐利他态度测量所不能代替的。

基于虚拟博弈任务对冒犯者得到宽恕后行为的研究:人格的调节作用363-368

摘要:为探讨人格特质对得到宽恕与否与冒犯者后续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基于虚拟的囚徒困境博弈范式,并结合人格问卷的测试,对369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宽恕情境下的被试更倾向于不再伤害对方;(2)得到宽恕的程度与冒犯者善待对方的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3)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在得到宽恕与否与冒犯者后续行为之间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而大五人格的其他四个维度调节作用不显著;(4)特质性感恩在得到宽恕与否与冒犯者后续行为之间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据此可得出结论,冒犯者得到宽恕后更倾向于不再伤害被冒犯者,且受到部分人格特质的调节。

身体姿势识别倒置效应量的连续性变化369-376

摘要:以生理机制上整体可能身体姿势、整体不可能身体姿势和碎片身体姿势作为材料,系统操纵两个角度差为零的身体姿势偏离其竖直状态的角度,对错误率和反应时进行线性拟合。结果发现:(1)整体可能身体姿势、整体不可能身体姿势的识别错误率和反应时与其偏离直立状态角度之间可以拟合显著的线性关系,而碎片身体姿势的识别错误率和反应时与其偏离直立状态角度之间无法拟合显著的线性关系;(2)整体身体姿势(可能身体姿势和不可能的身体姿势)识别均出现了显著的倒置效应,而碎片身体姿势识别未出现倒置效应。这些结果表明身体姿势识别倒置效应量的延续性依赖于整体布局加工。

精神运动警觉性任务在不同知觉负荷下的疲劳状态监测377-384

摘要:精神疲劳是由于长时间的认知活动引起的一种疲劳形式,不同任务水平可能造成不同的疲劳状态。本研究采用双任务范式,利用精神运动警觉性任务(Psychomotor Vigilance Task,PVT)的不同指标,考察了不同任务水平下的视觉搜索任务引起的不同精神疲劳状态。结果发现:PVT任务的最快10%反应时指标与自评疲劳程度结果一致,随着任务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快10%反应时能够反映不同任务水平条件下的疲劳状态变化。注意忽视频次指标能够反映简单任务条件下的疲劳状态变化。平均反应时指标的时间主效应和任务主效应都显著,可能是反映精神疲劳状态和任务负荷情况的综合指标。PVT任务的最慢10%反应时指标,仅仅存在显著的任务效应,可能主要体现了任务负荷状态的变化。这些结果表明,PVT任务各指标能够反映不同任务水平引起的疲劳状态的不同变化,是研究和监测不同状态下精神疲劳程度较好的任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