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探新杂志社
分享到:

心理学探新杂志

《心理学探新》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心理学、学校与认知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
  • 主管单位:江西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 国际刊号:1003-5184
  • 国内刊号:36-1228/B
  • 出版地方:江西
  • 邮发代号:44-108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57
  • 综合影响因子:0.34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心理学探新 201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心理学探新杂志理论心理学

论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认知思想

摘要:中国文化中具有十分丰富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其中包括社会认知的思想.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认知思想包括知人观、知人术和有关认知者的理念等内容,是一个从有关知人的重要性、困难性、可能性到各种知人的方法、技巧以及认知者理念的内涵丰富的整体系统.知人术即是典型的中国人社会认知的方式,它以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及中国语言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既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也有别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理念和范式,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中国人的社会认知思想.其中,有关具身认知的思想,与现代具身认知的理念相一致,同时又具有独特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具身特点,显示出中国古人有关社会认知思想的先见性与高明性.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认知思想既是中国本土化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当代社会心理学有关社会认知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
99-105

具身框架下的自我研究

摘要:具身认知理论主张自我认知是机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基于具身认知的身体生物学特点、活动特征及自我身体表征等方面的实证性研究,不断明晰了自我经验中具身的重要作用.这些研究弥补了传统心理学关于自我-世界之间身心交互性研究的不足.具身认知作为自我认知的一种新兴解释视角,在自我研究上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涉及具身化的对称性、双向性、自动化,以及自我研究的定性等问题.自我的具身研究应结合建构水平理论和隐喻理论来思考认知加工机制问题,并吸纳进化动机以及文化假说等观点的解释力度.
106-110

具身-生成的认知科学:走出“战国时代”

摘要:具身-生成取向正在引领当代认知科学加速发展,然而学术界在理解“具身-生成”的内涵上却正陷入“战国时代”,这严重影响了该取向的理论效力.通过分析来自交叉学科的相关证据,发现“具身”与“生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相互支撑.具身认知主要考察嵌入在社会情境中的身体结构、活动、内容与形式对认知活动的影响.“生成”强调认知结构在大脑、身体与环境的结构性耦合中涌现出来的动态机制,尤其是知觉-行动环路的作用.未来,具身-生成的认知科学只有在应对来自经典认知科学的挑战过程中才有可能走出“战国时代”.
111-116

出版视阈中的民国时期中国心理学发展史考察——基于民国时期心理学图书的计量分析

摘要:中国科学心理学是在20世纪初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传入西方心理学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学图书的出版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以《民国时期总书目》中收录的心理学图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心理学图书的年出版量、编著与译著的比较、出版数量的地域差异、分支学科的出版特征等四个方面的出版状况进行计量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和历史背景,试图从出版视角对民国时期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做微观的历史考察.
117-123
心理学探新杂志认知心理学

提取抑制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摘要:该研究探讨提取抑制能否减少错误记忆的发生.以自编的DRM词表为实验材料,实验1采用有意遗忘范式(有意抑制),实验2采用部分线索效应范式(无意抑制).实验1结果发现:关键诱饵在“记住”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遗忘”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学过项目在“记住”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遗忘”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实验2结果发现:关键诱饵在“无部分线索”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部分线索”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学过项目在“无部分线索”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部分线索”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研究结果提示:有意和无意两种提取抑制都可以降低错误记忆,结果支持基于激活与监测的双加工理论的观点.
124-130

贫富阶层刻板印象对源记忆的影响

摘要:源检测框架下,在记忆的提取阶段激活刻板印象会导致错误记忆,通过激活贫富刻板印象,考察对源检测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被试表现出刻板印象一致的错误记忆,通过多项式加工树模型的分析发现,被试在来源判断时利用刻板印象知识表现出猜测反应.
131-135

听觉诱发表象的眼动机制

摘要:视觉心理表象是一种基于过去经验的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它是信息表征的一种形式.以往的研究主要采用视觉来诱发表象,但是这很难排除视觉后像的干扰,而且与表象“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不一致.听觉诱发表象很好地解决了视觉后像的干扰问题,也更吻合表象“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因为被试产生的表象是基于自己过去的经验,从自身出发,主动加工的结果.采用实验法,考察通过听觉通道诱发表象眼动的情况,使用眼动仪记录被试的眼动轨迹.结果发现:(1)不管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物体,都能诱发表象,在表象时存在眼动行为.(2)运动的物体诱发眼动的程度更大.(3)眼动影响表象的建构,在表象建构中起机能性作用.
136-140

预览效应产生机制的眼动实验研究

摘要:利用眼动(Eyelink-2000)自带软件EB编制实验程序呈现由字母“T”经旋转后组成的刺激材料,参照预搜索范式设计了“预览组”和“清屏组”两组实验,利用区组内评估法评估两组实验预览效应产生与否以及产生的程度,以此来考察预览效应产生的内在机制.实验结果显示不管靶子是否出现,预览组和清屏组产生预览效应的程度一致,这表明:预览效应的产生是被试基于自上而下对旧客体的抑制而引起的.
141-146

汉-英双语者图片命名任务中的语码切换代价

摘要:在图片命名范式下探讨了汉-英双语者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切换代价及影响切换代价不对称性的因素.实验一中发现了汉-英双语者的语码切换代价,但语码切换代价并未表现出不对称性;在加入时间间隔(ISI)变量后,短ISI条件下,汉-英双语者的语码切换代价表现出了不对称性,表现为从第二语言到第一语言的切换代价更大;而长ISI条件下,汉-英双语者的语码切换代价是对称的.这表明,图片命名任务中可出现语码切换代价,且ISI是影响语码切换代价不对称性的重要因素,支持并丰富了对优势语言的抑制说.
147-151

心理距离、封面故事对框架效应的影响

摘要:该研究旨在比较志愿决策和“亚洲疾病”决策两种任务领域下,人们风险偏好的特征情况,以考察远、近不同社会距离对风险偏好的影响.同时,在传统的坏封面故事下,增设好封面故事情景,以期发现封面故事作为决策前的必要背景信息对人们决策的影响.选取高中生为被试,结果发现:(1)在近的社会距离下决策时,风险偏好受到时间距离、封面故事、概率和框架的影响;在远的社会距离下,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大;(2)志愿决策中,风险偏好仅在小概率条件下,受封面故事、框架等因素的影响;在好封面故事下,风险偏好受到框架的影响;在坏的封面故事下,风险偏好受时间距离和框架的交互作用影响.
152-157
心理学探新杂志应用心理学

理性行动-社会认同整合性集体行动模型

摘要:为探究理性行动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两大社会心理学宏论对于个体集体行动参与倾向的共同解释力,以“中日撞船事件”为考察蓝本向天津市431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效能和社会规范作为态度和行动倾向的中介变量,在不同情境下对行动倾向的作用不同,符合理性行动原则;内部动机作为态度和效能、社会规范之间的中介变量,并受到学校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支持了社会认同理论对遵从规范行为的解释;回归分析验证了不同水平认同对行动倾向作用程度的差异,整合模型则揭示了其具体的作用路径和影响机制.结论:理性行动理论与社会认同理论可彼此互补成为集体行动参与的整合性解释框架.
158-165

领导力的社会认同理论:主要内容及研究进展

摘要:作为“以下属为中心”的领导力理论,领导力的社会认同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与领导力研究结合的代表.该理论采用社会认同解释领导力产生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命题为:(1)群体成员通过社会认同选择有效的领导,具有高群体原型代表性的领导者最具有效性;(2)领导者可以通过塑造下属成员的社会认同来实施领导.除了以上内容外,还对该理论的实验证据及优缺点也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与其它领导力理论进行了整合,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166-171

不同戒断期海洛因戒断者情绪加工的损伤和恢复

摘要:成瘾过程伴随着一系列心理和脑机能的改变.已有研究表明,海洛因成瘾者存在对情绪刺激的加工缺陷.这些认知变化被认为与成瘾者脑内“奖赏系统”功能紊乱有关,但这种认知功能缺陷是否随着戒断进行而有所恢复还未得到明确结论.该研究采用ERP技术,记录了控制组、短期戒断组、中期戒断组和长期戒断组被试在情绪刺激加工过程中的神经电活动.结果发现,与中性刺激相比,长期组与控制组一致,正、负性刺激诱发被试更大的P300和SPW平均波幅,两类情绪刺激诱发的SPW波幅差异不显著;中期组被试的正性和负性刺激诱发的P300和SPW波幅都显著大于中性刺激,且负性刺激诱发的两成分的波幅显著大于正性刺激;短期组被试的负性刺激引起的P300和SPW波幅显著大于中性和正性刺激,但是正性和中性刺激诱发的P300或SPW波幅之间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随着戒断进行,海洛因戒断者情绪加工能力有所改善,主要表现在对正性情绪刺激加工能力的恢复.
172-178

3~6岁儿童情绪伪装认知能力发展及其与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

摘要:个体的情绪伪装能力是其情绪社会化发展极为重要的方面,选取某幼儿园12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通过“区分外表-真实情绪”任务和“错误信念”任务考察3~6岁儿童情绪伪装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而探讨情绪伪装认知与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结果表明:(1)儿童情绪伪装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3~5岁为儿童情绪伪装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期;(2)儿童在消极情境下区分内外情绪的能力显著高于在积极情境中的表现;同时,对两种情绪伪装动机(社会适应、自我保护)的认知能力无显著差异;(3)儿童情绪伪装认知和错误信念理解能力显著相关,两种错误信念(意外内容、意外地点)理解都能很好地预测情绪伪装认知能力.
179-185

青少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的关系:来自中美比较的证据

摘要:通过对中美400名13-15岁青少年问卷调查,比较了中美青少年创造性人格及其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和单个创造性人格变量相比,创造性人格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自我因素和创造性之间的相关均达到中等程度,且均非常显著,中国青少年创造性人格三个因素能解释创造性变异的11%,美国青少年创造性人格三个因素能解释创造性变异的15%.(2)在创造性上,美国青少年在所有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中国青少年,但在创造性人格上,只有在自我因素上,中国青少年创造性人格得分高于美国青少年,其他因素不存在差异,这说明创造性人格不是造成中美青少年创造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18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