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探新杂志社
分享到:

心理学探新杂志

《心理学探新》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理论心理学、学校与认知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
  • 主管单位:江西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 国际刊号:1003-5184
  • 国内刊号:36-1228/B
  • 出版地方:江西
  • 邮发代号:44-108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57
  • 综合影响因子:0.34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心理学探新 200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心理学探新杂志理论心理学

责任意识与责任心理研究:时代呼唤的主题

摘要:责任,是一个多学科进入的复杂社会文化主题。伴随对人类自身存在价值的反思,责任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依照各自的认知逻辑,从不同角度、层面对这一主题做出了系统阐释。从而有关责任性质内涵的理解广泛浸润于那些探寻人生境界的哲理建构之中。每位哲人在面对“责任的本质及其与自由的矛盾转化关系”命题时,都会给出自己严肃认真的形而上解答。责任也总是体现为一种社会行动。
3-3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基于心理学视角

摘要:西方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流派在对人格、自我和行为动因等基本问题作出解答时,始终存在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分歧与对峙。该文在对这些分歧和对峙作出评述和分析的基础上,厘清了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和目的性动因,主张目的性是自由意志存在的基础,而人类意识行为选择的多样性以及自我对不同选择的断言则使自由意志成为必然。自由意志与决定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4-8

责任的二重性及责任意识的培养——基于心理学的视野

摘要:责任就是做好分内应做之事,既包括职务客观要求的“应做之事”,也包括个体主观认同的“分内之事”,体现出客观与主观二重性。这一特性决定了责任意识包含对应做之事进行客观认识的“责任认知”与对分内之事进行主观认同的“责任情感”二个方面。培养责任认知可以按照传统的教育方法,但责任情感的培养却需另辟蹊径。该文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责任分散效应、责任归因理论与角色扮演理论等出发提出了培养责任意识的几条途径。
9-13

责任心的多元研究与测量

摘要:责任心研究理论背景的多元性,决定了其测量方法和研究结果的多元特征。文章介绍了心理动力学、人格心理学领域和社会认知等不同领域的责任心测量探索;并对责任心测量方法的发展做了整理,如责任心的自评与他评测量、个体与团队水平测量、经典与项目反应理论测量和外显测量与内隐测量;最后根据责任心三侧面的理论构想,讨论了责任心测量的未来发展。
14-17

学前儿童道德责任意识的发展研究

摘要:该文通过个别访谈的方法,考察了96名3~5岁幼儿依据允许性、可变性、权成依赖性以及规则依赖性四种判断标准对同伴、以及成人主人公的道德行为判断及其归因。结果显示,多数学前儿童都能根据不同的判断标准对主人公行为做出符合道德规则的判断,表现出较强的道德责任意识,且这一意识在3~4、5岁之间获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尤其是在权威依赖性标准上。归因分析显示近1/4的幼儿明确采用相应的道德规则对主人公的行为作出解释。这些结果支持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论,揭示出学前儿童很早就发展起来的道德责任,这对当前的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18-22
心理学探新杂志学校与认知心理学

7~9岁儿童失言理解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摘要:为了说明学龄儿童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研究采用失言理解、威斯康星卡片分类和汉诺塔任务分别考察了90名7—9岁儿童的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结果表明,失言理解与抑制-转换能力相关显著(r=0.34,P〈0.01),但是与计划能力相关不显著(r=0.06,P〉0.05)。在控制年龄后,失言理解与抑制-转换能力的相关仍然显著(r=0.29,P〈0.05)。研究结果说明,学龄儿童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相关模式与学龄前儿童完全一致,提示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相关关系从学龄前延续到了学龄阶段。
23-26

言语工作记忆对视觉工作记忆的影响

摘要:工作记忆是当前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而其言语子系统与视觉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又是一个颇具争论性的问题。实验1、2采用双任务范式考察了言语工作记忆对视觉工作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满负荷言语负载条件下的视觉记忆的成绩显著低于无言语负载条件。这表明,言语工作记忆影响了视觉工作记忆任务的完成。
27-31

背景线索对视觉客体连续性表征的影响

摘要:该研究考察了背景线索连续性对客体心理表征连续性的作用。采用2(目标客体运动形式:连续和不连续)×2(引导线索运动形式:连续和不连续)两因素被试内设计,12名被试参加实验。结果发现,目标客体在时空上不连续时,连续线索条件下对颜色变化检测反应时小于线索不连续条件;目标客体在时空上连续运动时,不连续线索条件下对目标颜色变化的检测反应时高于线索连续条件。因此,不连续背景线索对物理层面上连续运动客体的表征有干扰影响:连续背景线索对物理层面上不连续运动客体的表征有促进作用。这说明特殊的时空条件如背景线索引导会对客体表征连续性产生重要影响。
32-36

类比归纳的相似性效应和概念效应比较

摘要:该文用两个实验比较了类比归纳中的相似性效应和概念效应。预备实验首先检验了实验所使用的人工概念符号的效度。结果显示,研究采用的人工符号能够按照实验要求准确控制被试对概念关系和相似性的估计。预备实验还显示,在只有相似性或概念信息的条件下,人们更加信任概念信息。在正式实验中,相似性信息和概念信息同时呈现,结果显示,在概念信息明确的时候,人会忽略相似性信息;但在相似性信息和明确的时候,人不会忽略概念信息,因此,文章得出结论:概念是类比归纳的基本构成要素。
37-42

焦虑个体“冷”、“热”执行功能Stroop效应量比较

摘要:该文采用Stroop实验范式对筛选出的49名高焦虑个体和48名低焦虑个体的“冷”、“热”执行功能进行测量,以探讨不同焦虑程度个体“冷”、“热”执行功能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冷”执行功能方面,高焦虑个体与低焦虑个体Stroop效应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热”执行功能方面,两组被试情绪Stroop的效应量无差异;两类词;12的Stroop效应量差异显著;词汇类型×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两组被试的情绪Stroop效应量在消极词汇水平差异显著,两类词汇Stroop效应量在低焦虑组差异显著。说明高、低焦虑个体在“冷”执行功能上没有显著差异,高焦虑个体的“冷”执行功能正常,而“热”执行功能下降,表现为高焦虑个体对两极情绪的趋避关系失调,即对消极情绪具有偏向性,对积极情绪具有回避性。
43-46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图形一致性判断过程中的ERP研究

摘要:使用ERP技术对选取的27名右利手大学生(场独立14名,场依存13名)在图形一致性判断过程中的ERP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图形一致性的判断任务中,场依存者的前额叶与中央区在200ms之前的N85与P160峰-峰之差明显大于场独立者,在枕叶区的负波N120波幅明显高于场独立者,这说明场依存者在对图形一致性比较的视觉信息处理的早期阶段即进行了更深度的加工。2)场独立者的N290波幅高于场依存者,而N290潜伏期比场依存者明显的长,这说明场独立者在后期对图形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比对。
47-52

教师的沟通满意感、组织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组织认同是社会认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组织具有一致性或从属于组织的知觉。该文通过对700名教师施测Mael&Tetrick组织认同问卷、沟通满意感问卷和一般健康问卷,得出以下结论:1)沟通满意感能够正向的预测个体的组织认同水平;2)沟通满意感能够正向的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3)组织认同对于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53-57

高中生目标定向、学习策略、归因与成绩的关系

摘要:该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70名高中生的目标定向、学习策略、归因的特点及其与成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男生的掌握定向倾向强于女生,且在学习中更多地采用认知和元认知策略,而女生则具有更明显的能力和内部归因。2)归因与目标定向、学习策略间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相关关系。3)复述策略和努力归因能够负向预测成绩,调节和努力管理策略可以正向预测成绩,而目标定向通过归因和学习策略间接影响成绩。
58-62
心理学探新杂志社会与人格心理学

组织创新气氛的概念、测量及相关研究热点

摘要:组织创新气氛是Litwin所提出组织气氛概念中有关创新维度的深入延伸和具体阐述,是个体对其创新能力养成、发展和运用产生影响的心理认知与组织情境体验。该文在总结回顾近二十年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后,对组织创新气氛的概念构建、影响因素、测量工具及相关变量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与评价;同时,指出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在概念建构、工具开发、相关实证研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国内开展本土化研究所应注意的方面提出建议。
67-72

企业员工薪酬公平感实证分析

摘要:在预研究的基础上,自编《企业员工薪酬公平感问卷》并对810名企业员工施测。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了员工薪酬公平感的结构维度及其与工作绩效、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员工薪龇公平感是由分配结果公平感、程序执行公平感、领导评价公平感和信息提供公平感等四维度构成。领导评价公平感对工作绩效有显著预测作用;程序说明公平感、领导评价公平感和信息提供公平感对情感承诺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73-76

青少年冒险行为及其与人格、依恋的关系

摘要:该文采用问卷法对671名初、高中生及大学生进行青少年冒险行为、人格、同伴依恋调查。结果发现,性别、年龄、独生子女与否对青少年冒险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人格五因素既对青少年冒险行为有直接预测作用,又以同伴依恋的疏远维度为中介间接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
77-81

流动儿童的人格特点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摘要:该文探讨大五人格、乐观和掌控感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运用幸福感自我评定量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修订版、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LSS)、学生多维生活领域满意度量表(MSLSS)、人格五因素问卷、生活取向测验修订版和掌控感量表对1018名流动儿童和319名城市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流动儿童的总体幸福感为7、0,正性情感多于负性情感,总体生活满意度为2、9;2)在正性人格特征(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乐观和掌控感)得分上:打工校流动儿童〈混合校流动儿童〈公立校城市儿童,在负性人格特征(情绪性)则相反;3)对主观幸福感的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掌控感和乐观对主观幸福感有着稳定且显著的影响作用,其中人格五因素起着主要的预测作用。结论: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整体偏上,打工校流动儿童的人格健全状况最差,人格五因素对主观幸福感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
82-87

情境事件、关系取向与人际关系满意感的关系

摘要:该文采用问卷方法探讨了情境事件、情绪和关系取向与人际关系满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和职业均影响着人们对关系满意感两个维度的评价。消极事件直接影响个体对关系不满意维和满意维的评价,导致个体的不满意感产生,而积极事件则只能通过情绪间接的影响着个体对关系的评价。关系缘分观能够解释人际关系满意感。结论:情境事件和关系取向均影响着人们对自身人际关系满意感的评价。
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