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心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PsychologicaSinica

  • 11-1911/B 国内刊号
  • 0439-755X 国际刊号
  • 1.7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心理学报是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6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心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认知与实验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企业管理与社会心理、心理测验、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

心理学报 2019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心理学报杂志“以小拨大:行为决策助推社会发展”专栏
人非理性且难教化?论支持自由家长主义的证据395-406

摘要:基于心理学的研究,自由家长主义者认为人们的思维有个体难以克服的、根深蒂固的系统性缺陷,并难以通过教育来避免和消除,因此主张因势利导,仰仗外部专家的"助推"把人们的行为引导到正确方向。然而,从生态理性的角度看,人们依照自由家长主义者所谓的认知偏差做出的选择未必导致糟糕的结果,而依照自由家长主义者所推崇的理性方法做出的选择也未必导致理想的结果。本文分析了自由家长主义者用来支持助推的证据后发现:(1)它们源于一些研究者对"何为理性"的狭隘定义,误解了人类理性的本质;(2)它们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选择性的报告,忽视了与这些证据相反的证据。通过这些分析,我们认为"人非理性且难教化"这一自由家长主义者的论断过于Sinica武断并有失偏颇。投入教育,教会人们如何精明老练地处理风险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替代助推的一个更为持久有效的解决方案。

如何用行为经济学应对不确定性:拓展有效助推的范围407-414

摘要:本文提出了决策中不确定性的五种类型及其行为学和心理学的应对机制:用简捷启发式替代加权求和应对信息不确定性,用直觉应对认知不确定性,用价值观预测选择偏好应对行为不确定性,用决策参照点的权重替代概率应对结果不确定性,用时间换时间以降低延迟折扣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新行为经济学应当通过"为什么"的功能性分析,找到行为助推的心理杠杆。化解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行为助推;化繁为简是行为助推的关键所在。

网络公益平台默认选项设置对个人捐赠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415-427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网络公益背景下默认选项金额对个人捐赠意愿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通过4个实验,本文发现在网络公益平台中将默认选项设置为高金额会显著地减少个人的捐赠意愿,而感知被操控在该影响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当公益机构将默认选项的金额设置为高金额(vs.低金额)时,人们的被操控感知增强,进而捐赠意愿降低,产生了默认效应的反作用。此外,个体道德认同水平在这一影响中发挥了调节作用。当个体道德认同水平较低时,高金额默认选项(vs.低金额默认选项)会降低其捐赠意愿,而对于道德认同水平较高的个体而言,他们的捐赠意愿在高/低金额默认选项时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推进了默认效应在捐赠决策领域的理论研究,Sinica同时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网络公益平台进行捐赠金额的设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生育年龄限制感提高女性的计划生育数量428-436

摘要:近几年我国已陷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提高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迫在眉睫。本研究结合心理阻抗以及毕生控制理论,探索女性对于生育的年龄限制的知觉对于其生育意愿和计划生育数量的影响。研究1为问卷研究,结果显示,女性距离自己认为的理想生育年龄越接近时,生育意愿越强烈。研究2和研究3为实验法研究,分别启动未婚女性(研究2)和已婚女性(研究3)对于女性生育年龄的限制感。结果表明,生育年龄的时间限制可以提升未婚女性对儿童的内隐态度和已婚女性的计划生育数量。研究2还发现,这种提升效果对于前测生育意愿高的女性影响更大,且将最佳生育年龄设定为26岁的提升效果优于设定为32岁。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生育限制感可以提高女性的生育意愿。

接受还是拒绝?反应模式助推基础课与拓展课均衡选择437-449

摘要:近年课外辅导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人们普遍选择拓展课数较多,选择基础课数较少。为了实现基础课及拓展课学习的均衡发展,本研究在"接受或拒绝反应模式"(Shafir,1993)的理论框架指导下,通过3个实验探索反应模式对小学生课外辅导课程类型(基础课/拓展课)选择的影响。实验1探讨来自不同家庭的三代人(小学生/父母/祖辈)在不同反应模式(接受/拒绝)下的课程决策差异。为排除不同家庭环境因素的可能影响,实验2探讨来自同一家庭的三代人在不同反应模式下的课程决策差异。实验3在真实的课外辅导现场报名点检验反应模式助推基础课选择的生态化效度。结果表明,(1)父母组选择的辅导课总数显著多于祖辈组和小学生组;(2)三代人在接受和拒Sinica绝反应模式下均偏好选择拓展课;(3)同接受反应模式相比,三代人均在拒绝反应模式下选择更多课程,具体表现在拒绝反应模式下对基础课和拓展课的选择数均相对增加,但对拓展课的选择比例相对减少,对基础课的选择比例相对增加,课程的选择趋于均衡。鉴于此,在选课中简单地采用拒绝反应模式,便可助推小学生家庭选择更多基础课,从而实现基础课及拓展课的均衡选择。本研究成功验证了拒绝反应模式在儿童教育决策领域的适用性,对儿童教育者及学生家庭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心理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语言和文化对自我参照条件下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来自汉族人和摩梭人的证据450-461

摘要:采用提取诱发遗忘范式考察摩梭人和汉族人在自我参照、母亲参照、姨母参照和他人参照条件下的加工规律,发现摩梭被试在自我参照、母亲参照、姨母参照条件下都未出现提取诱发遗忘,而在一般他人参照条件下出现了提取诱发遗忘;汉族被试在自我参照、母亲参照条件下未出现提取诱发遗忘,而在姨母参照、他人参照条件下出现了提取诱发遗忘。这表明,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影响人的自我构建,在汉族人的自我结构中包含有母亲,而摩梭人将母亲、姨母皆作为重要的他人纳入自我建构中,使得母亲参照和姨母参照产生与自我参照同样的记忆优势。

新生儿情绪性语音加工的正性偏向——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的证据462-470

摘要:准确解码语音中的情绪信息能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此能力对新生儿和婴儿尤其重要,因为人类刚出生时听觉系统远比视觉系统发育得完善。虽然已有研究表明5~7月龄的婴儿能分辨不同情绪种类的语音,但目前对新生儿的研究还非常少。人类是否在出生时即具有分辨不同种类情绪性语音的能力?新生儿对情绪的加工是否存在正性或负性偏向?本文选用odd-ball范式考察高兴、恐惧、愤怒三种韵律性语音在1~6天龄新生儿大脑Sinica中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实验1直接对比三种情绪性条件,发现新生儿大脑的额区(F3和F4电极点)可以区分情绪性语音的正负性,正性(高兴)语音诱发的"失匹配反应"幅度明显大于负性(愤怒和恐惧)语音。实验2采用偏差和标准刺激反转的odd-ball范式,证实了实验1的结果并非源于三种情绪语音物理属性的差异。本文的结果提示,新生儿大脑可自动辨别正性与负性情绪语音,但尚不能将愤怒和恐惧两种负性语音区分开来。更重要的是,高兴语音比两种负性语音诱发了更大的失匹配反应,这一结果首次从神经学层面(电生理指标)为新生儿情绪性语音加工的正性偏向提供了证据。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及其改善471-483

摘要:本研究通过比较重复学习新词时个体眼动模式的变化,探讨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及改善途径。实验1以发展性阅读障碍、生理年龄和阅读能力匹配儿童为被试,采用重复学习新词的范式,探讨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结果发现,与匹配组相比,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新词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上需要更多的语境才出现显著下降,且在总注视时间上表现出更缓慢的下降。表明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慢于正常儿童。实验2以词间空格和正常无空格两种文本呈现方式,仍采用重复学习新词范式,探讨词间空格是否能促进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结果发现,在词间空格条件下,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可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表明作为视觉词切分线索的词间空格,可促进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本研究结果为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新词习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元刻板印象对随迁儿童攻击行为的效应及挫折感的中介作用484-496

摘要:以随迁儿童为被试,通过操纵其消极元刻板印象,探讨了元刻板印象威胁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元刻板印象威胁能够引起个体攻击水平的升高;(2)挫折感在元刻板印象威胁与攻击行为(针对城市儿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使用想象群际接触策略控制挫折感水平,结果发现元刻板印象威胁对攻击行为(针对城市儿童)的效应随着挫折感的降低而减弱,进一步支持了挫折感的中介作用。总之,研究证明元刻板印象威胁会导致随迁儿童的挫折感水平升高,从而诱发更多的攻击行为。

社会支持缓解高互依自我个体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497-506

摘要: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以社会角色来定义自己,更看重自己的社会关系;社会评价威胁是诱发个体社会心理应激反应的重要情境因素,然而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在心理性应激情境中是否会表现出更高的应激反应,以及社会支持是否会缓解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还不可知。本研究以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为范式,以主观应激报告、心率和唾液皮质醇作为应激指标,使用自我构念问卷测量个体互依自我构念水平,将健康大学生被试随机分配到自我支持启动组和社会支持启动组。结果发现,互依自我构念水平正向预测个体在应激情境中的皮质醇水平增加量;同时,相比于自我支持启动,高互依自我构念的个体在经历社会支持后有更低的唾液皮质醇变化量。研究结果提示,社会支持对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起到了良好的缓解作用。

虚拟和真实金钱奖赏幅度对海洛因戒断者风险决策的影响507-516

摘要:已有研究表明海洛因成瘾者风险决策能力受损,但少有研究关注不同幅度金钱奖赏对戒断期海洛因成瘾者风险决策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会受到金钱奖赏类型的调节。因此,本研究使用气球模拟风险任务(BART),通过两个实验探究不同幅度虚拟和真实金钱奖赏对海洛因戒断者风险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虚拟奖赏情景下,海洛因戒断者未爆破气球按键次数和爆破气球个数均显著大于正常组被试,以及两组被试在25分奖赏条件下的未爆破气球按键次数和爆破气球个数均显著大于1分奖赏;而在真实奖赏情景下,海洛因戒断者未爆破气球按键次数和爆破气球个数均显著小于正常组被试,以及两组被试在25分奖赏条件下的未爆破气球按键次数和爆破气球个数均显著小于1分奖赏。研究结果表明,金钱奖赏类型和金钱奖赏幅度会影响被试的风险决策行为。在虚拟奖赏情景下,两组被试的风险偏好水平随着奖赏幅度的增加显著升高,但是戒断期海洛因成瘾者的风险偏好水平高于正常组被试;而在真实奖赏情景下,两组被试的风险偏好水平随着奖赏幅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同时戒断期海洛因成瘾者的风险偏好水平低于正常组被试。

道德相对主义和厌恶情绪对道德直觉判断的影响517-526

摘要:社会直觉模型认为有意识的道德推理过程发生在道德直觉判断之后。那么,道德直觉判断又是怎么形成的,是否受认知推理和情绪的影响?实验1首先验证道德直觉判断的存在;实验2考察了道德相对主义对道德直觉判断的影响;实验3考察了厌恶情绪对道德直觉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1)道德绝对主义比道德相对主义条件下,个体更倾向于做出道德直觉判断,说明道德直觉判断受认知推理影响。(2)厌恶情绪比中立情绪启动条件下,个体更倾向于做出道德直觉判断,说明道德直觉判断受情绪影响。因此,道德直觉判断会受认知推理和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