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心理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认知与实验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企业管理与社会心理、心理测验、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国际刊号:0439-755X
  • 国内刊号:11-1911/B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12
  • 创刊时间:195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1
  • 综合影响因子:1.745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心理学报 2015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心理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虚拟路径整合的学习效应

摘要:路径整合指通过自身运动信息对自身位置进行更新的过程。本研究使用头盔式虚拟现实系统和分段式迷宫,在两个实验中检验在同样布局的外出路径上重复地进行路径完成任务是否会改善被试的反应表现。实验1中的外出路径具有相对较简单的空间布局,实验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被试均在反应时、位置误差、角度误差上表现出了学习效应,即第二次在同样空间布局的外出路径上进行路径完成任务时的表现比第一次有了显著的改善。实验2中的外出路径具有更复杂多样化的空间布局,而实验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被试均在反应时和比例位置误差上表现出了学习效应,但是路径更复杂时要求更多次数的重复才可以提高路径整合成绩。这些研究结果为路径整合能力训练的可行性提供了初步的实证依据。
711-720

奖赏预期调节局部注意干扰效应

摘要:局部注意干扰效应(Localized attentional interference, LAI)是指在视觉搜索任务中同时搜索在空间上分离的两个目标时,或者目标周围存在一个无关奇异项时,这两个关键刺激相距较近时产生的干扰现象。本实验采用视觉搜索范式,探讨了奖赏预期对局部注意干扰效应的影响。实验1采用双目标搜索任务,要求被试判断搜索画面中两个奇异项刺激的形状是否相同。结果显示奖赏条件和无奖赏条件都表现出显著的距离主效应,随着目标间距离增大,被试的正确率提高,反应时下降。同时,在远距离时,奖赏条件下的正确率高于无奖赏条件,而在近距离时,奖赏条件下的正确率反而低于无奖赏条件,即,奖赏条件下局部注意干扰效应反而增大。高动机状态增强了两个目标的表征,反而不利于解决局部注意干扰效应。实验2采用单目标搜索任务,要求被试判断特定目标的方位并忽略另一无关奇异项刺激。与实验1不同的是,实验2仅在无奖赏条件下观察到显著的距离主效应,即被试行为表现在远距离时更好;而在奖赏条件下,被试在近距离和远距离的表现一样好,即没有局部注意干扰效应。这说明在奖赏预期条件,个体可以有效抑制分心物刺激的干扰,将注意集中于目标刺激的加工,从而对局部注意干扰效应产生调节。整个研究表明,奖赏整体上能够提高对任务相关刺激的表征,并抑制任务无关刺激,虽然这并不总是能够提高任务表现。
721-733

多特征刺激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模式

摘要: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用变化觉察范式,以双色块和单色块为刺激材料,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多特征刺激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模式。实验1通过对双色块和单色块的比较来考察特征数量对视觉工作记忆资源分配的影响,通过操控双色方块的变化幅度来考察精度需求对资源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特征数量的增加诱发了更强的对侧延迟活动(CDA),而精度需求的提高并没有引起对侧延迟活动上的差异,却诱发了指示自上而下的控制的晚期正成分(LPC)的增强。实验2通过在测验阶段加入指示可能变化的部分的提示符,发现提示符并未能促进变化觉察的行为反应。整个研究表明,特征数量影响视觉工作记忆资源的分配,而精度需求并不起作用,同时多特征刺激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存储单位并不是单个的独立特征,而是整合的客体。
734-745

不同熟练度双语者非语言任务转换的差异--来自ERP证据

摘要:考察熟练蒙汉双语者和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在非语言任务转换中优势效应的脑电活动特征。采用线索任务2:1转换范式,通过操纵线索到刺激间的时间间隔,比较熟练双语者与非熟练双语者在不同时间间隔的转换代价减小效应,探索转换能力的优势效应是否源于内源性准备。研究结果显示:熟练双语者在线索到刺激间的时间间隔为250 ms时反应时和转换代价都显著小于非熟练双语者;熟练双语者在线索到刺激间的时间间隔从0 ms到250 ms的转换代价减小效应更大。脑电数据结果显示:无论转换序列还是重复序列,非熟练双语者的 D-Pos 的平均波幅均比熟练双语者更正,说明非熟练双语者需要更多的心理资源进行重构准备。研究提示不同语言的转换经验促进了熟练双语者执行功能的转换能力,这种转换能力的优势效应可迁移到相似的非语言任务转换过程中。
746-756

阿訇参照效应的文化差异:基于提取诱发遗忘范式的探讨

摘要:自我参照会影响提取诱发遗忘。不同文化背景下这种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特别是现实宗教文化中的重要他人能否到自我结构之中,则很少有研究涉及。当前研究采用了提取诱发遗忘的标准范式,以回汉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实验考察了提取诱发遗忘现象在不同参照条件下的加工规律。结果发现,回族被试在自我参照和阿訇参照条件下没有出现提取诱发遗忘,而在一般他人参照条件下出现了提取诱发遗忘现象;汉族被试在自我参照条件下没有出现提取诱发遗忘,而在阿訇参照和一般他人参照条件下则出现了提取诱发遗忘现象;这表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参照效应是一种普遍的规律;宗教文化中的重要他人可以被宗教信仰者整合到自我当中,并且在提取诱发遗忘加工过程中产生了阿訇参照效应。
757-764

社会创造性的脑机制:状态与特质的EEG α波活动特点

摘要:采用社会问题情境,通过记录38名高、低特质社会创造性被试在社会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脑电活动,考查不同特质社会创造性的被试在表现不同状态社会创造性时的脑电激活模式。结果表明:无论高频还是低频α波同步化都存在状态创造性的主效应。同时,高、低频段的α波同步化还存在特质创造性与状态创造性之间显著的交互作用,在表现高状态社会创造性时,高特质的被试比低特质的被试出现更高的α波同步化水平。此外,对于高频α波同步化,状态创造性、特质创造性以及大脑半球的三重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性水平,低特质社会创造性的被试在表现高状态社会创造性时,右脑半球比左脑半球出现更强烈的α波同步化,在其他情况下均无显著差异。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时间进程分析、纵向研究设计、脑功能成像技术探查社会创造性的脑机制。
765-773

幼儿对威胁性刺激蛇的注意觉察:来自眼动证据

摘要:前人研究发现相对于中性刺激花,没有经验的婴幼儿会对威胁性刺激蛇产生更快的觉察反应。研究选取4-6岁幼儿和成人被试,改进了刺激材料呈现范式和线画的刺激材料,采用3x3刺激矩阵呈现的方式,利用眼动仪记录被试的视觉搜索过程,探索威胁性刺激蛇是否被更快注意定向、作为干扰刺激的蛇是否同样能被更快觉察,以及蛇的特殊外形是否在快速觉察中具有重要作用。实验1发现,相对于目标物花,成人和幼儿对蛇的首次注视到达时间更短,注视到目标前的注视点个数更少,首次注视的时间更短。实验2采用线画的方式去除了刺激材料的色彩和纹理,只保留了蛇蜿蜒的外形,结果发现儿童和成人仍然以更短的注视到达时间、更少注视次数注意到蛇,对蛇的首次注视时间更短。此外,对干扰物分析发现,蛇作为干扰物(花为目标物)仍然表现出更快注意定向。两个实验对比发现,被试对彩色、真实蛇的注视快于线画的蛇。结论认为,即使是对蛇具有较少经验的幼儿,也表现出了对蛇的快速注意偏向;蛇的色彩和纹理会促进蛇的快速觉察;蛇的低水平知觉特征(蜿蜒外形)确实对蛇的注意觉察具有重要作用。
774-786

初中青少年自尊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的追踪分析

摘要:本研究采用纵向追踪设计,从整合的视角考察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学业压力以及认知自主对初中青少年自尊发展水平和趋势的影响。结果发现:(1)从初一到初三,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和认知自主水平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师生关系亲密度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亲子关系和学业压力没有明显变化;(2)亲子关系和认知自主对初中青少年的自尊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学业压力对初中青少年的自尊发展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师生关系对初中青少年的自尊发展没有明显影响。
787-796

先入观念对情绪感染力的调节--以教学活动为例

摘要:从以往意识性情绪感染的研究中可以推断出,情绪感染可以被后继的“观念”所调节,这种观念可以被无意识提取,那么情绪感染能不能被“先入观念”所调节呢,即观念先于情绪感染而存在并对情绪感染的最终效果产生影响。实验情境以教学活动为例,采用被试内设计,通过实验前的指导语引导学生树立两种教师评价——“权威”教师(积极的先入观念)和“新手”教师(消极的先入观念),然后给学生播放两位教师的三类教学视频——中性情绪、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的朗诵视频,使用 BioNeuro 八通道生物反馈仪记录学生在观看视频时的生理指标,每段视频播放后,要求学生完成《教师课堂情绪感染力评价问卷(学生用)》。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在观看“权威”教师视频时,其注意力水平不受教师情绪效价的影响,学生对“权威”教师均能保持较高的“专注”状态,从而提高了“权威”教师的积极情绪感染力(易感性调节),而对“新手”教师的“专注”程度较低,从而削弱了“新手”教师的积极情绪感染力(免疫性调节)。“新手”教师的消极情绪感染力(倦怠)比“权威”教师的消极情绪感染力更强,这与学生对“权威”教师的消极情绪进行“合理化”解释有关,从而免疫了“权威”教师的消极情绪感染力。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学生对“权威”教师的情绪感染力评价(无论是中性、积极或消极视频)要极其显著好于对“新手”教师的评价。由此说明,先入观念对情绪感染的调节方式有两种:“专注”和“合理化”,调节的结果也有两种:“易感性”与“免疫性”。
797-806

母亲与自我具有相同的动机等级:来自结果评价的FRN证据

摘要:自我不仅包括个体自我,还包括关系自我。母亲是关系自我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朱滢等人(2007)的研究表明,与西方文化下的被试不同,母亲与自我在中国人大脑中的表征无显著差异。但是目前尚不清楚母亲与自我的动机等级性是否存在差异。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一个简单的任务,以反馈相关负波(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 FRN)为指标,考察为自己而赌、为母亲而赌和为陌生人而赌三种情境下FRN波幅有无差异。行为结果没有发现三种不同受益者情境下的动机差异。脑电结果发现母亲和自我情境下的FRN显著大于陌生人情境下的 FRN,但是母亲和自我情境下的 FRN 波幅统计上无显著差异。这个结果表明,母亲和自我的动机等级性在中国文化下是相同的。本研究首次在结果评价领域提供了母亲与自我具有相同动机等级的脑电证据。
807-813

三人问题解决中的惯例:测量及合作水平的影响

摘要:基于互联网技术,以加10游戏为实验任务探讨了三人合作问题解决中的惯例现象。实验1探讨了加10游戏中惯例现象的描述方法和测量指标。结果表明,加10游戏中的惯例现象既可从行为、认知和情感3大类、7方面指标进行描述和测量;也可以从个体与群体两个层面进行快速判断并进行惯例化程度的描述。实验2探讨了不同合作水平下惯例化程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完全不合作情境下惯例化程度最高,有条件合作情境下次之,完全合作情况下惯例化程度最低。研究构建了惯例及惯例化程度的描述指标体系并发现惯例是合作不良情境下的最优选择,这为未来合作问题解决中的惯例研究提供了思路。
814-825

职场排斥对员工主动性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自我验证理论的视角

摘要:从被排斥个体的角度出发,以自我验证理论视角,研究了职场排斥对员工主动性行为的影响机制,考察在以上关系中员工的组织自尊的中介作用和员工的个性特征神经质的调节作用。针对3次追踪调查所得的403名员工和主管配对数据的层级回归分析发现:职场排斥对员工的组织自尊和主动性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组织自尊对主动性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自尊中介了职场排斥与员工主动性行为之间的关系;神经质增强了职场排斥与组织自尊之间的关系,员工神经质程度越高,职场排斥与组织自尊之间的负向关系就越强。
826-836

期刊简介

摘要:《心理学报》是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1956年创刊,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
F0003-F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