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心理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认知与实验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企业管理与社会心理、心理测验、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国际刊号:0439-755X
  • 国内刊号:11-1911/B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12
  • 创刊时间:195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71
  • 综合影响因子:1.745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心理学报 2014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心理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声符和义符在形声字语音、语义提取中的作用——来自部件知觉眼动研究的证据

摘要:采用眼动技术记录汉语阅读者在形声字的语音、语义提取中对声符和义符的注意规律,考察形声字部件的位置、功能和正字法意识对汉字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汉字的视觉加工中,阅读者对部件空间位置的注意加工优势受到声旁位置的调节。对左形右声结构的汉字,被试更多地注意字的右边,对右形左声结构的汉字,被试更多地注意字的左边;(2)在汉语阅读者的正字法规则中,存在着“左侧释义、右侧释音”的部件的位置-功能联结。(3)在通达形声字的语音、语义的过程中,与义符相比,声符具有注意资源的优势,这种优势在语音提取任务中更加明显:声符无需依赖义符的信息便可以相对独立地激活整字的语音,但声符需要义符的配合才能够提取整字的语义。
885-900

身体部位与早期习得的汉语动词的联结及其对动词习得年龄的影响

摘要:在英语等语言中,动词习得被认为比名词习得更困难,而汉语儿童在3岁以前却习得了大量动词,仅表现出微弱的“名词优势”。Ma, Golinkoff, Hirsh-Pasek, McDonough和Tardif (2009)发现,早期习得的汉语动词比英语动词具有更高的可表象性,且可表象性可部分解释两种语言中动词习得年龄的变异。但是,目前尚未有研究揭示汉语动词为何具有较高的可表象性。本研究假设,早期动词与身体部位具有强烈的联结关系,从而导致汉语动词具有较高的可表象性。研究1通过成人词汇联想任务,考察了汉语儿童早期习得的169个行为动词与身体区域的联结关系。研究2请成人评定了这些动词的可表象性,进一步考察动词-身体部位联结、可表象性和习得年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验证了我们的假设。研究发现:1)汉语儿童早期习得的大部分动词都与特定身体区域有联结关系;2)汉语儿童先习得关于手部区域(包括手和手臂)的动词,其次是关于口部、腿部以及其他身体区域的动词;3)动词联结的身体区域数可解释可表象性12%的变异;4)动词-身体部位联结关系以可表象性为部分中介作用,影响早期动词的习得年龄。研究结果表明,汉语儿童早期习得动词与身体区域有较一致的联结关系,且联结强度通过提高动词的可表象性而影响习得年龄。该结果对解释为何汉语儿童早期习得大量动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912-921

老年人错误记忆的情绪效价和时间效应

摘要:基于信号检测论的框架,考察不同的情绪效价以及时间间隔如何交互影响老年人在图片再认任务中的辨别力(d′)和判断标准(β),进而影响其错误记忆。以21名老年人(女性14名)为被试,平均年龄67.17±5.03岁。根据中国老年人对国际情绪图片库(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 IAPS)中图片评定的情绪参数,选出积极、消极和中性图片各60张作为学习材料。另选积极、消极和中性图片各30张作为每次再认测验的干扰材料,并且两次再认测验的干扰材料不同。短时间隔条件让老年人在图片记忆编码半个小时后完成对图片的再认测验;长时间隔条件则为在三周后完成对图片的再认测验。结果发现:1)在短时间隔条件下,β和d′共同影响虚报率;而在长时间隔条件下,只有β影响虚报率, d′不影响虚报率;2)无论是在短时还是长时间隔条件下,积极图片与消极图片的判别力 d′都没有显著差别;3)在短时间隔条件下,老年人对消极图片的β更低、虚报率更高;在长时间隔条件下,老年人对积极图片的β更低、虚报率更高。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错误记忆受判别力d′和判断标准β的影响。情绪效价通过作用于老年人的反应倾向(判断标准β)、而非记忆质量(判别力d′)来影响其错误记忆。时间间隔可以调节情绪效价对老年人判断标准β和错误记忆的作用,使之随时间发生反转。老年人的“积极效应”在错误记忆中可能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年人更愿意将积极信息报告为经历或学习过的信息。
922-930

45天-6°头低位卧床对个体额区EEG偏侧化和情绪的影响

摘要:考察了16名22-34岁男性被试在45天-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条件下,在卧床前(第2天)、卧床期(第11,20,32,40天)及卧床后(第8天)的额区EEG偏侧化变化趋势,并采用贝克焦虑量表(BAI)和贝克抑郁量表(BDI)对主观情绪状态进行评估。研究发现EEG偏侧化指标呈现出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卧床期间个体的心境状态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报告有较强的躯体焦虑感。在整个卧床期间,个体为维持稳定的情绪状态而付出比较大的情绪调节努力。
942-950

姿势干扰强度的心理预期效应

摘要:本研究基于经典快速举臂试验与落球试验范式,采用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技术,研究内、外姿势干扰强度的心理预期对腰部姿势肌肉和上肢动作肌肉预期姿势调节(APAs)和补偿姿势调节(CPAs)的影响,探讨中枢神经系统(CNS)对内、外姿势干扰的控制策略。20名健康受试者先后完成不同负荷强度的快速举臂试验和落球试验,同步采集腰部竖脊肌、腰部多裂肌和上肢肱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计算肌肉预激活时间和APAs与CPAs积分肌电值,观察内、外姿势干扰强度的心理预期对中枢APAs和CPAs控制机制的影响。结果显示内部姿势干扰条件下,干扰强度的心理预期对腰部多裂肌、腰部竖脊肌和上肢肱二头肌的APAs强度有显著影响,而对预激活时间和 CPAs 强度无显著影响;外部姿势干扰条件下,干扰强度的心理预期对腰部多裂肌、腰部竖脊肌和肱二头肌的APAs强度有显著影响,对肱二头肌和腰部多裂肌预激活时间有显著影响,而对 CPAs强度无显著影响。突发可预期姿势干扰条件下姿势的快速反应是一个由 CNS主导的神经肌肉运动控制过程。受姿势干扰强度心理预期的影响, CNS对内、外突发姿势干扰条件下腰部姿势肌肉的活动采取了不同的控制策略。在内部姿势干扰条件下,干扰刺激发生时间明确, CNS主要通过对APAs强度的调节来实现姿势肌肉的优化控制;而在外部姿势干扰条件下,干扰刺激时间不明确, CNS 则通过对局部稳定肌APAs预激活时间以及局部稳定肌和整体稳定肌APAs强度的双重调节实现姿势肌肉的优化控制。干扰强度的心理预期对姿势肌肉 APAs 和 CPAs 的作用表明,心理预期效应主要源自于 CNS 对局部和整体稳定肌APAs控制机制的调制。
951-959

和品牌聊聊天——拟人化沟通对消费者品牌态度影响

摘要:“拟人化沟通”是一种随着互联网环境发展而出现的新兴品牌沟通模式。这种沟通模式不仅为传统的品牌沟通模式带来了新的含义,更是帮助许多品牌获得了实际的收益。近几年来,拟人化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已有研究者对产品、广告外观等方面的拟人进行了关注,但对于人类的最大特征:语言模式,却鲜有研究涉及。因此,对拟人化品牌沟通模式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有其必要性。本研究通过3组实验回答了以下几个研究问题:拟人化品牌沟通有怎样的特征,这些特征会怎样影响消费者的感知,以及品牌拟人化的使用边界在哪里。实验结论显示,拟人化沟通中的与品牌不相关的信息缓和了消费者接触品牌时的戒备情绪,提供了更高的感知自由,减少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心理抗拒,最终导致品牌态度的上升。这种效应被消费者定向调节模式所调节。本文为希望采用拟人化的品牌提供了指导,同时也加强了拟人化在营销中的理论深度。
987-999

分享中社会联结、假想观众对品牌至爱的影响——他人回应分歧性的调节作用

摘要:基于分享现实理论,探讨体验分享中社会联结、假想观众对分享者本人原有品牌至爱的影响,以及他人回应分歧性对上述影响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分享品牌体验有助于构建品牌至爱,分享正面品牌体验对分享者本人的品牌至爱具有正向影响;(2)对低社会联结或高假想观众的分享者来说,当他人回应存在分歧时,其原有品牌至爱的改变更大;(3)对高社会联结或低假想观众的分享者而言,他人回应中立和他人回应存在分歧对其原有品牌至爱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1000-1013

消费者为何喜欢“说一套,做一套”——消费者伦理购买“意向-行为”差距的影响因素

摘要:运用深度访谈法,考察了消费者伦理购买意向-行为差距的深层次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第一,中国情境下,消费者在进行伦理购物决策时,确实会表现出明显的购买意向-行为差距,接近58%的消费者言行不一致;第二,伦理购买意向与购买行为之间的不一致,不仅仅只是由伦理消费者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还受到不由消费者主观控制的消费情境的影响;第三,消费者特质变量主要包括:道德成熟度、经济导向、购买惯性、愤世嫉俗与消费者伦理认知努力,其中道德成熟度对消费者伦理购买意向具有直接影响,经济导向、购买惯性、愤世嫉俗与伦理认知努力对购买意向与行为之间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影响;第四,情境因素变量主要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购买任务与现行状态,同时情景因素变量对购买意向与行为之间关系均具有显著的调节影响。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关的重要结论,旨在试图弥补伦理消费者购买意向-行为差距,进而为企业制定与实施有效的伦理营销策略提供重要的实践启示。
1014-1031
心理学报杂志理论和史

“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

摘要:“具身”是当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其基本涵义是指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经典认知科学主张“非具身”,认为认知是一种信息的表征与加工,从本质上讲与承载它的身体无关。“弱具身”强调了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但是却保留了认知的计算和表征功能。“强具身”则极力主张认知是被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活动塑造出来的,身体的特殊细节造就了认知的特殊性。在怎样理解“具身”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从本文作者的观点来看,具身的性质和特征表现在4个方面:(1)身体参与了认知,影响了思维、判断、态度和情绪等心智过程。(2)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知觉依赖于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活动,身体的活动影响着关于客观世界表象的形成。(3)意义源于身体,抽象的意义有着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的基础。(4)身体的不同倾向于造就不同的思维和认识方式。有关具身的研究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心理学产生冲击。
1032-1042

期刊简介

摘要:《心理学报》是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1956年创刊,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F0003-F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