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心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PsychologicaSinica

  • 11-1911/B 国内刊号
  • 0439-755X 国际刊号
  • 1.7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心理学报是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6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心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认知与实验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企业管理与社会心理、心理测验、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

心理学报 200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心理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基本特征水平的知觉学习与注意的作用1-8

摘要:基本特征水平的知觉学习中是否存在注意与反馈的作用,是一直存在着争论的问题.该研究通过不同有效性的线索来控制注意的分配,探讨了在基本特征水平的知觉学习中注意与反馈的作用,共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内源和外源性线索影响注意分配,探讨基本特征刺激加工过程中注意的作用;实验二对基本特征刺激的知觉学习过程的特性进行研究.学习和探测任务都是让被试从所呈现的刺激中寻找靶子英文字母L.结果发现:在基本特征水平的知觉学习中存在有注意的作用;其学习过程存在反馈的作用.

知觉与行为分离现象在二维铁钦纳错觉实验中的验证9-13

摘要:利用二维铁钦纳错觉图片对单手及双手抓握情境下的知觉与行为分离现象进行实验验证,并探讨注意引导等因素对分离现象的影响.实验包括知觉任务和行为任务两项内容,前者主要测量被试的主观错觉量,后者则探讨分离现象是否存在及其影响因素.在行为任务中,记录被试在中心(目标)圆尺寸"实际相同"和"知觉相同"等不同情境下的行为,以拇指和食指抓握图片中心圆的最大抓握孔径为行为指标.结果发现:单手抓握时,左、右手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错觉的影响,但均显示出分离现象;双手抓握时,右手受错觉影响的程度减少,分离现象增强,而左手的结果则比较混淆.因此,分离现象是存在的,但它的出现可能受到注意引导、注意分配倾向或双手协调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刺激的知觉辨认难度与大脑两半球间的分布式加工14-18

摘要:采用半视野速示术将标准刺激在中间视野呈现,比较刺激以不同偏心视角(3.5°,5°和6.5°)在左或右视野同时呈现,以检查不同偏心视角引起比较刺激知觉辨认难度的改变对汉字大写数字奇-偶概念同/异判断任务在大脑两半球间分布式加工的影响.结果显示:随偏心视角的增大正确反应时和错误百分数均显著提高;三种视角条件下左右手的正确反应时均有明显的右视野(左半球)优势;3.5°视角右视野(左半球)呈现时右手反应明显快于左手,5°视角右视野(左半球)与左视野(右半球)呈现时均为右手反应明显快于左手,6.5°视角右视野(左半球)与左视野(右半球)呈现时均为左手反应明显快于右手.这些结果提示:本研究条件下只有比较刺激在6.5°偏心视角呈现时刺激和反应可能出现大脑两半球间分布式加工,3.5°和5°视角呈现时可能为左半球单独加工.6.5°视角刺激呈现的分布加工明显由于大视角呈现时比较刺激辨认难度与注意要求的提高所致.

猜谜作业中顿悟的ERP效应19-25

摘要: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探索问题解决过程中顿悟的神经机制.以猜谜作业为实验程序,对"有顿悟"和"无顿悟"答案引发的脑电分别进行叠加和平均,并将二者相减(有顿悟-无顿悟)得到差异波.在250~500ms"有顿悟"比"无顿悟"的ERP波形有一个更加负性的偏移,在差异波中,这个负成分的潜伏期约为380ms(N380).地形图和电流密度图显示,N380在额中央区活动最强.偶极子源定位分析结果显示,N380可能起源于扣带前回.因此,N380可能反映顿悟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定势的突破.

提取方式对相继记忆效应的影响26-33

摘要:采用学习-测验(自由回忆和再认)研究范式和事件相关电位方法,研究图形的相继记忆效应(Dm效应).14名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根据其测验成绩将图片分为记住和未记住两类,对相应编码过程中的ERP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⑴行为上,再认的平均击中率显著高于自由回忆;⑵脑电活动上,在刺激出现后400~700ms编码过程中记住项目的ERPs更正于未记住项目的ERPs;同时两种测验方式Dm效应的脑区分布不同,自由回忆主要分布在额区,再认主要分布在中央区和顶区,且在500~600ms自由回忆有左侧优势.这些结果表明,两种提取方式对Dm效应有不同的影响,这一结果预示自由回忆和再认的编码过程可能有不同的神经生理机制.

重读与信息结构对语篇理解加工的影响34-40

摘要:该研究利用口语动窗技术和双重任务范式,探索了重读与信息结构的匹配关系对语篇理解加工的影响、以及其发挥作用的内部机制.结果表明:与控制条件相比,不一致性重读阻碍语篇的理解加工,而一致性重读对语篇理解的促进作用相对不明显;重读促进焦点词汇的加工,而不重读促进非焦点词汇的加工,从而说明重读影响语篇理解不仅仅是由于它能调控听者的注意力分配,更重要的是重读的有无传达着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

目标焦点监控下目标信息的建构与整合41-50

摘要:探讨文本阅读过程目标焦点监控下读者对目标信息的建构与整合.采用移动窗口技术,要求被试阅读24篇含有主人公目标的记叙文,设计了子目标未实现、子目标曲折实现或子目标直接实现三种条件,对不同条件下目标启动句阅读时间进行分析.实验1对子目标曲折实现与子目标未实现两种条件下目标启动句阅读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曲折实现条件下目标启动句阅读时间长于未实现条件下目标启动句的阅读时间,说明在没有共振的情况下,目标启动句也可以激活先前的目标信息引发目标整合.实验2比较在子目标曲折实现与子目标直接实现条件对目标启动句阅读时间,以探讨在目标焦点条件下是否对相关信息进行追随性建构,结果表明,曲折实现条件下目标启动句阅读时间与直接实现条件下目标启动句的阅读时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在目标焦点监控下可以发生阅读信息的追随性建构.本实验结果初步证明,阅读不同文本信息可能会引发不同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主义理论与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都只是说明了文本阅读信息加工的一个侧面.

样例学习条件下的因果力估计51-61

摘要:在逐个呈现因果样例的条件下,考察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估计的特点,同时检验联想解释,概率对比模型,权重ΔP模型,效力PC理论和pCI规则.实验让65名大学生被试估计不同化学药物影响动物基因变异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1)对产生原因的因果力估计符合权重ΔP模型;(2)对预防原因的因果力估计较多符合效力PC理论;(3)因果力估计具有复杂多样性,难以用统一的模式加以描述和概括.

足月胎儿对声音刺激反应的探讨62-66

摘要:通过观察声音刺激引起胎儿产生的胎动和胎心率反应,初步探讨声音刺激能否引起胎儿的感觉和相应的反射机制.选择正常足月孕妇94例,分别接受95、100、105、110、115dB的声音刺激,观察胎儿的胎动和胎心率反应.95dB声音能引起胎心率轻度下降且不引起胎动,而声强在100dB以上的声音刺激能引起胎心率加速并伴有胎动,提示95dB声音可以引起胎儿的定向反射,和胎儿的选择性的注意有关;而100~115dB的声音能引起胎儿的防卫反应.婴儿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在胎儿期就已存在.

基于教师评定的3~9岁儿童气质结构67-72

摘要:该研究采用理论推导、开放式问卷和个案追踪相结合的方法,对744名3~9岁儿童的气质进行理论建构,自编儿童气质教师问卷,采用AMOS技术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3~9岁儿童气质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3~9岁儿童气质是由情绪性、活动性、反应性、社会抑制和专注性五维度组成的多维整体;研究所编制的3~9岁儿童气质教师评定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73-78

摘要:首先考察3~4岁幼儿在抵制诱惑情景下出现违规行为后的说谎行为特点,然后进一步探讨了说谎行为与心理理论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3岁儿童中有59.3%出现说谎行为,而4岁时这个比例达到75%;但经统计检验没有发现显著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也不显著.另外,说谎与未说谎组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有策略的说谎组比没有策略组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更高;说谎水平与错误信念任务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

小学教师集体效能及其对自我效能功能的调节79-86

摘要:通过对28所小学1299名教师的问卷调查,作者主要探讨了教师集体效能在解释学校间教师心理特征各方面差异时的重要性,及其对自我效能预测功能的调节作用.多层分析结果表明,(1)教师自我效能对教师心理特征各方面的表现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一预测作用存在学校间的差异;(2)教师集体效能高的学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内在动机、工作投入、同事关系满意度平均较高,离职倾向较低;(3)教师集体效能对自我效能与工作满意度等心理特征各方面的关系有显著调节作用,集体效能高的学校,自我效能对教师心理特征诸方面表现的预测力较强.

中学生的互联网使用与其应对方式的关系87-91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探究了589名初二及高二年级中学生的应对方式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PIU高分组被试较少采用问题解决这一应对方式,而可能更多采用幻想与发泄这二种应对方式;问题解决分数随PIU分数降低而上升,而幻想与发泄二种应对方式随PIU分数降低而降低.问题解决、幻想与发泄在不同PIU分组间的差异显著.因此较多使用问题解决这一应对方式,较少使用发泄与幻想两种应对方式,可能会减少互联网使用带给中学生的消极影响.

社会支持与人格对大学生压力的影响92-99

摘要:将横断与纵向研究相结合,对66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社会支持对同期压力的主效应非常显著,对后期压力的主效应则不显著.社会支持的变化类型对后期压力也具有显著的主效应.'开朗-果断'与'拘谨-温和'两类人格对同期压力的主效应非常显著,前者同期的各类压力均显著低于后者的同类压力;前期人格类型对两年后压力的主效应依然显著.社会支持与人格的独立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显著;社会支持的变化与人格的独立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显著.

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100-105

摘要:自尊被认为与人格特质存在紧密的联系.近年来社会认知研究领域发现,在"外显自尊"以外,个体还存在一个"内隐自尊"结构.由于中国人格结构与西方"大五"人格结构存在系统性的差异,本研究试图考察在中国文化下个体的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外显自尊主要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自我指向"的人格特点关系紧密;内隐自尊作为一个独立于外显自尊的内隐态度结构,与各个人格特质不存在显著的相关.

有偿献血HIV感染者的情绪障碍106-112

摘要:考察有偿献血HIV感染者的情绪状况,探讨他们面临的艾滋病压力和对感染HIV的认知评价对其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Beck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艾滋病压力量表、认知评价量表作为测查工具,测查了185名有偿献血HIV感染者,并收集了人口学资料、症状资料和其它信息.结果:(1)92%的有偿献血HIV感染者有中、重度抑郁障碍,他们的焦虑程度高于神经衰弱者和焦虑症者;(2)艾滋病压力不仅通过认知评价而且会直接对情绪障碍产生影响;(3)认知评价在艾滋病压力和情绪障碍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有偿献血HIV感染者抑郁、焦虑情绪障碍严重,艾滋病压力和认知评价对情绪障碍的产生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应激干预对不同行为类型大学生心率血压手指温度的影响113-121

摘要:探讨应激干预对心率、血压、手指温度的影响及不同行为类型的差异.被试为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72人(A、B型各36人),应激干预为音乐放松、腹式呼吸和静坐休息,实验包括基线期-干预期-应激期-恢复期四个阶段,在观看紧张性影片前进行应激前干预,记录被试的心率、血压、手指温度.结果发现,就缓解应激所产生的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来说,音乐放松效果较好,腹式呼吸也明显优于自然休息;行为类型(A、B)和应激干预大多表现出来交互作用;个体生理反应的性别差异与生理指标有关,基线值的性别差异较大时,男女生的生理数据不宜混合在一起,基线值相差不大时,可以用相对值(如变化值或变化率)进行统计处理.说明行为类型(A、B)对于应激而言是一种微调变量,在自然休息状态或者低应激水平下作用更明显,应激水平较高时,行为类型的调节作用会显著降低;不同应激干预适用不同行为类型个体.

华人人际关系的概念化——针对中国香港地区大学生的实证研究122-135

摘要:以杨中芳所构建的华人人际关系概念化理论模型为蓝本,并采用以往的实证研究方法为基础,揭示了当代华人对人际关系如何进行概念化及其潜在的认知维度.杨氏模型认为华人人际关系主要由既定成分、情感成分和工具成分组成.该研究以中国香港地区的大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首先采用访谈的形式,分家族、学校及日常生活情境建立人际关系清单.然后采用多维量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处理被试对关系进行分类的数据.结果发现,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被试均依据情感程度对关系进行分类.在等级差异明显的家族和学校情境中,被试依据辈份和等级差异的突显性进行分类;而在等级差异小的生活情境中,则采用功利程度为标准.本文对被试在不同情境中所采用的不同维度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华人人际关系的义务具有工具性质的实证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