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学理论杂志 省级期刊

Theory Research

  • 23-1106/D 国内刊号
  • 1002-2589 国际刊号
  • 0.15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学理论是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9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学术期刊。学理论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研究、哲学研究、社会研究、经济·法学研究、党建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

学理论 2018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理论杂志学习贯彻党的精神
生态实践视域下建设美丽中国研究3-6

摘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行为的结果,与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根本之策在于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走向实践论路向,实现整个实践系统的生态化运行——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生态实践总体目标作为引领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向,以生态实践方式作为推进实践活动的基本抓手,以生态实践的效果、效能和效率作为衡量实践活动合理性的基本尺度,以生态实践反馈调节作为协同实践活动目标、手段及结果的基本机制。在生态实践视域下,不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可以兼得,而且中国特色生态道路亦会越走越宽广。

学理论杂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试论全面从严治党的国内外影响力17-18

摘要: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一部分。全面从严治党自提出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国内改善了党的政治生态;在国外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党建工作提供了借鉴,同时也是全球反腐败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全球反腐败运动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19-21

摘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形成,最后从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和倡导绿色行为方式三个路径提出建议。

论“以人为本”思想下的生态文明建设22-24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更是人类整体文明建设和永续生存中最基本的关键因素。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态文明建设在人的社会发展中进行。"以人为本"思想最重要的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而解决生态问题。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世界历史存在物,从这些前提出发,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与"以人为本"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最主要的是解决好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关系。"以人为本"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及途径,不仅对于我国,而且对于世界各民族都具有借鉴意义。

跨行政区域协作共建美丽中国的动因、机制构成25-27

摘要:跨行政区域协作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实现跨行政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利益的最优化、实现跨行政区域生态环境公平和生态环境安全、协作治理跨行政区域生态环境。跨行政区域协作共建美丽中国的机制由信息共享机制、利益共享机制、行为约束机制、政策协调和协商沟通等机制构成。

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继承性与实践生成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28-29

摘要:科学发展观,一方面是理论性的,是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永恒发展的时代主题;另一方面,又是实践性的,融于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因此,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是科学发展观的双重维度。正确把握和厘清这两个维度,是科学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

中华民族精神综述30-31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的弘扬对提高我国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对民族精神进行了不断的探讨,本文对所涉及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内容、特征和培育途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最后提出一些思考与总结。

中国梦与中国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浅析32-33

摘要:中国梦与中国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有着同一性和交互性。中国外交人员的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有共同的价值主体目标,并且都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是托举中国梦的坚实力量,而中国梦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价值目标,是中国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引领、精神旗帜,并进一步推动外交战略的发展和创新。

和政县三合镇“精准扶贫”村民满意度调查研究34-37

摘要:贫困问题成为影响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短板,为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人民贫困状况,找准贫困地区、贫困人民致贫根源,国家在长期以来扶贫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旨在从根源上治贫,改善贫困人民生活状况。本文从村民满意度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对和政县三合镇贫困户的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当地精准扶贫村民满意度较高,影响满意度水平的因素主要为个人对政策的受益及获得感和政策实施中的客观因素;扶贫工作也存在部分不足。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提高政策的村民满意度提出以下建议:扶贫项目"强优扶弱";扶贫措施"因地制宜"。

学理论杂志马克思主义研究
改革开放之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探究38-40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当面向中国的现实,关注当今的时代,注重中国问题的研究,不能成为毫无意义的经院哲学式的纯逻辑演绎和思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地在欧洲,有着自己的来源和传统,我们必须解决其理论真理的普遍性与中国实际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使其具有中国内容和中国特色,从而解决中国的问题。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41-44

摘要: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通过对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乎经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个发展理念""五位一体"以及"四个全面"的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我国社会形态演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目标。马克思三大社会理论对中国经济的上层建筑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贯穿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始终。

马克思的空间生产理论再思考——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45-47

摘要: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空间理论的概念,但不能否认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关于空间维度的思考。透过《共产党宣言》的文本,可以挖掘到马克思的"空间转向"思想。遵循马克思在宣言中的研究思路,可以探究出资本是空间生产的逻辑主线,交通运输方式是空间生产的助推器,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空间生产的结果,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空间生产的目的。

马克思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探析——基于《资本论》的研究视角48-50

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贯穿其分工理论的全过程之中。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要从资本生产逻辑的角度出发探求资本主义运行规律,分别从社会内部分工和生产机构内部分工两个层面考察人的发展状况,揭示了分工对人的影响,并具体指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探究《资本论》中的分工理论,对于发展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经济,重申"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试论马克思关于经济监督的思想51-53

摘要:马克思虽未形成系统的经济监督理论,但在其分析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相关著作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经济监督思想。通过犀利的双眼,马克思发现资本家为获取更大的剩余价值,在监督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行为。在内部监督方面,对监督成本进行考量、对监督方式进行改进;在外部监督方面,对国家相应的制度约束和政府视察员监督进行应对和逃避。当前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正确理解和充分把握马克思的经济监督思想,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价值与对策54-56

摘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依托互联网发展,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在此背景下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将面临崭新的社会格局并面临巨大的挑战,进而揭示创新和加强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在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新平台传播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话语体系;加强中国智库制度的建设。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脉络的当代启示57-58

摘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以两种生产为线索,展现了"伴随家庭的发展,氏族的兴起与消亡""伴随私有制的发展,人的奴役与解放""伴随阶级的发展,国家的兴起与消亡"三条理论脉络,体现了恩格斯对私有制等问题的理论态度,是对以往国家学说的实证回应。其思想对于当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

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59-60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刻揭示,蕴含着对生态与人性的反思。生态认知、生态意志、生态审美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位"灵魂,即"真善美"这三位形成的一体就是生态文明,其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广泛的基础理论指导。

学理论杂志政治研究
浅析新环境下基层干部与群众的沟通艺术61-62

摘要:基层干部是国家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群众之间的沟通,从小处说,关乎基层干部的自身形象和业绩;从大处说,关乎国家政策、方针能否得到有效落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和执政党的形象。对目前基层干部与群众沟通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层干部与群众在沟通时应该坚持的原则:首先,要坚持有效沟通的原则;其次,要坚持行政语言和群众语言相结合的原则;最后,要坚持传统方式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