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论杂志社
分享到:

学理论杂志

《学理论》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9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党建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
  • 主管单位: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 国际刊号:1002-2589
  • 国内刊号:23-1106/D
  • 出版地方:黑龙江
  • 邮发代号:14-320
  • 创刊时间:1959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15
  • 综合影响因子:0.043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学理论 2014年第1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理论杂志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发展进步的助推器

摘要:哈尔滨市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坚持把提高市民素质放在创建工作的首位,提出了“创建文明城市,必须培养文明市民”的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强化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这一根本任务,着力打好“唱”、“诵”、“进”、“学”、“兴”、“做”六张牌,取得了显著成果.
1-2

创新农业经营主体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摘要:农村改革是我国启动改革开放的起点,仍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农村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方正县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就要紧密结合水稻生产大县的县情实际,认真谋划工作思路,按照《决定》提出的“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等要求,借助“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契机,以改革创新精神,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把发展合作经营作为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主攻方向,全力解决好制约集约经营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组织推进.
3-3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哈尔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把为人服务作为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市大工业与大农业并举、大城市与大农村共存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特征显著,推进城镇化既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根本动力,也是哈尔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必然要求.
4-4
学理论杂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浅谈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讨论了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及基实现途径和现实意义.深刻理解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精神实质,对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5-7

创新活动 完善机制 充分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

摘要:人大代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简称.人大代表经过民主选举方式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先进性.而各级人大常委会是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平台.针对目前一些区人大代表不认真参加会议和代表活动,未能尽职尽责等问题,特提出建议如下:加强对代表工作的组织指导;建立联系畅通机制,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改进人代会的准备和组织工作,切实保障代表在大会期间充分行使各项职权;丰富闭会期间代表活动内容,创新代表活动方式;加强素质建设,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代表依法履职.
8-9

中国当前阶层固化趋势及其对党群关系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政治、经济、文化资源趋于统一与固化,普通群众上升的机会有减弱趋势,导致党的群众基础削弱、出现一定的信任危机,对新时期党的阶层政策策略和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以及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10-13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历程研究综述

摘要:党的十八大正式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学术界对于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进程的研究形成热潮.通过对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的搜集与梳理,总结出当前该研究领域的现状、成果以及不足,以增强该领域研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14-15

浅谈“中国梦”的哲学意蕴

摘要:中国梦,以中国老百姓心中对祖国的美好愿景为图景,以现代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变化为主线,既总结了民族复兴之路的探索历史,又揭示了新中国伟大改革的征程.以“中国梦”为价值目标,在思维方式上坚持了以集体主义为基础,在方法论上体现了辩证统一,在价值目标选择上实现了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16-17

从文化视角思考“中国梦”

摘要: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为总书记的国家新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这是党和政府根据情势的实际变化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风格的鲜明体现.“中国梦”的实现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强大,同样也是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富,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谈起,重点论述中国的强国之梦,要依靠科技创新为载体,增强创新的自觉性,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在创新中战胜挑战、赢得发展.同时,在实现“中国梦”中应该注意建立文化生态、树立文化自信、建立鼓励科技创新机制等一些文化问题.
18-19

高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是一项需要不断推进的重要工作.以淮阴工学院为例,系统梳理了本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不足,并就高校继续深入持久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提出三点建议.
20-22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危机的特殊性、原因及对策

摘要:我国城镇在空间地域布局、资源人口密度分布、时展背景等时空维度上均呈现出发展特性,这也导致我国城镇化进程下生态危机的特殊性.通过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危机的特殊性探究,来系统总结出导致生态危机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23-24

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教育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一起,并将建立“美丽新农村”提升到新的高度.鉴于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起基础性与先导性的作用,文章从环境教育角度分析其对环境友好型公民培养与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这对实现农村环境可持续发展与村民可持续的幸福有重要意义.文章重点论述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教育.
25-26
学理论杂志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彼此联系、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改造主观世界,核心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通过阐述价值与价值观的哲学内涵,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思想与观念入手,找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所包含的特点,进一步阐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当代意义,是当今时代最进步的价值观.
27-28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历史性探析

摘要:从历史性、人的对象性活动的二重性、人的“感性活动”与历史的“过程活动”三个方面探析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之历史性的阐释,在人之现实性逻辑起点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的社会历史性所蕴含的动态过程的把握是全面理解唯物史观及其价值目标的理论认识基点,同时对现今历史条件下实现个性解放与发展和全人类社会进步的共生关系有现实启示价值,引领现代人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人生方向.
29-31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核心内容

摘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机器理论问题的研究上,阿尔都塞独创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为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虽然马克思并没有系统地探讨过国家理论问题,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国家学说理论,但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却详尽地论述了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机器发挥的巨大作用.
32-33

浅析列宁的民主集中制理论

摘要:民主集中制是列宁为无产阶级政党提出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列宁的民主集中制的理论根植于俄国的社会现实中,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集中,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积极地运用了此原则,并根据时代的需要积极丰富其内涵,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更好地进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中共应更加重视民主集中制的现实性思考.
34-35

论《实践论》与实践唯物主义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它提供了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全新视野.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确立不仅标志着实践观发展中的革命变革,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确立,标志着整个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发展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不仅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哲学理论,而且《实践论》成为中国革命的行动指南.
36-37
学理论杂志政治研究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中菲南海争端解决的影响

摘要: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菲律宾加快了对中菲南海争端领域的占领步伐,并不断通过声明、立法甚至暴力驱逐等手段与中国在此争端上针锋相对.21 世纪前几年,中菲在南海问题上的矛盾相对于20 世纪得到少量缓解,但是随着奥巴马上台并实施“重返亚太战略”以来,由于美国的插手,南海争端的复杂性越来越强,问题解决相较于之前也变得棘手起来.旨在通过对中菲南海争端历史进行梳理后,分析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该争端的影响,以此提出针对美国因素影响下的中菲南海争端的解决策略.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