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论杂志社
分享到:

学理论杂志

《学理论》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9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党建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
  • 主管单位: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 国际刊号:1002-2589
  • 国内刊号:23-1106/D
  • 出版地方:黑龙江
  • 邮发代号:14-320
  • 创刊时间:1959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15
  • 综合影响因子:0.043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学理论 2012年第3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学理论杂志政治研究

论中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策略

摘要:网络舆论监督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它开辟了一条公民利益表达的快速通道,丰富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正在成为惩治行政腐败的利器。然而目前网络舆论监督的公信力比较低,容易出现“网络暴政”和形成“羊群效应”。据此中国地方政府当以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络舆论监督,探索建立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尝试建立政府网络新闻发言入制度,有意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监管制度建设。
1-3

党员领导干部如何提高执政能力

摘要: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根本建设,而执政能力的核心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党历经90多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已从为夺取全面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肩负着执政兴国的重任。对于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领导13亿人口的执政党来说,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党能否履行好执政职能,能否坚持并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只有不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履行好执政职能,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保证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
4-5

增强青年领导干部与媒体沟通能力的思考

摘要:青年领导干部作为干部队伍的新生力量,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重任。如何借助媒体力量密切联系群众,有效化解矛盾,赢得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信任与支持,是青年领导干部必须应对的问题,这是时展的要求,政务公开的要求,也是树立干部形象和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为此,青年领导干部要提升学习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角色意识、尊重意识,以切实增强其与媒体沟通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6-7

运动模式与“马铃薯”困境——富阳市F镇Y行政村合并调研

摘要:行政村合并应当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行政村合并必须考虑到每个村庄的历史和现实,以行政手段完成的目标根本无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采用“运动模式”实行行政村合并是当前各地流行的做法,尽管眼下完全禁止地方政府采取这一模式是不现实的,但各地政府的确应加强各自的行政制度建设,建立相应严格科学的社会治理模式,使合并工作成为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哪里成熟了、合适了,哪里才能进行合并,而不是把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成为各级领导的“拍脑袋”工程,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诸多后续问题。
8-10

试述《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摘要: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6月9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这个讲话是在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训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标志性成果。它的发表,在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合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1-12

共产党人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摘要:我国社会信仰迷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呵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只有了解信仰、敬畏信仰,才能坚守信仰。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面临着各种风险和考验,共产党人只有以敬畏之心,努力学习、宣传、坚守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吸;l力,才能永立时代的潮头,永葆先进、纯洁和优秀;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把我国建设得更加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
13-14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斗争的紧迫性及应对措施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思想的涌入,是我国意识形态斗争显得格外紧迫。其主要表现在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些错误思想和主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理想信念缺失。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积极进行意识形态斗争,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此外还要加强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反对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5-16

美国重新审视朝核问题维度的研究

摘要:朝鲜核问题的反复和倒退,主要源于美国政府的失算与失策;朝核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美国能否体现六方会谈框架下处理朝核问题的诚意和决心。与此同时,美国面临经济衰退、盟友窘迫的内外交困,使得现任政府不得不从全球战略、国家利益的角度,重新审视朝核问题的未来与发展。朝鲜猝不及防的多次核试验、导弹发射等一系列充满火药味的行动,让美国在东北亚地区乃至世界各国面前显得十分被动,但朝核问题能否得到最终妥善解决,主动权还在美国。
17-18

论新媒体对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的影响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频率的增多,全球一体化进程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加快。这引起国际的依赖程度增强,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会影响世界,因此国际间的关注度增强。便捷的交通和电信应运而生并被广泛运用,因此利用信息通讯技术进行的交流将更为迅速和广泛。全球的信息化已经成为时展的主流,信息技术已成为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新媒体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国际政治的媒介传播的同时也提高了公众参与全球政治。
19-20

朝鲜半岛问题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朝鲜半岛问题是当前国际政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与中国的战略关联度很高。由于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一直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对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作者结合国内外形势,着重对朝鲜半岛问题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并以此为基础,探寻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我们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21-22

荀子“群分说”与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荀子认为人类以“群”作为基本的社会存在方式,它是以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存在的,在人性恶的基础上,论证了“分”是实现理想社会的手段与方法,合理的社会分工能够消除社会的战纷争乱,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达到“明分使群”。荀子的“群分说”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3-24

在现代性与“乌托邦”精神张力下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现代性和乌托邦精神是两个不同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概念,现代性关照现实,乌托邦精神指向来来,要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去构建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何以可能?从检讨现代性的角度着手,深入分析现代性的特征及其困境,并探讨“乌托邦”精神的内在价值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的意义。提出在现代性与“乌托邦”精神张力下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一方面既保持现代性的优势,又能发挥“乌托邦”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5-27

关于哈尔滨市党史成果转化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加强党史成果转化工作,是实现党史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市委党史研究室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开展富有成效党史成果转化工作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党史成果转化工作要实现干部素质综合化、力争宣教形式多样化、争取领导支持最大化、力促党史宣教工作社会化的建议。
28-29
学理论杂志哲学研究

简论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摘要:奥康纳引入自然与文化两种维度以期代替他所认为的马克思在历史观上的一元决定论倾向。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论断之上,进而提出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生产不足引发的生态危机,两重危机共同揭示出生态资本主义的毁灭性。生态学的社会主义转向于是成为解决生态危机的最佳出路,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学是相容的、和谐的。但是奥康纳找不到完成这一转向的现实力量,他这种不彻底的生态社会主义被称作自然的资本主义。
30-31

浅论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与生命观

摘要:“生命是什么?”作为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在哲学史上不同流派的哲学家有不同的思考和看待,乐观主义者习惯于从人类中心论的角度来歌颂生命,但往往会陷入唯我独尊的孤立状态;悲观主义者则认为生命对于茫茫宇宙而言显得渺小且无助,生命最终归于虚空。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叔本华对生命持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他对生命深刻的审察一方面向世人揭示了“生之罪”,另一方面也为大众指出了摆脱意志的束缚并获得幸福的方式。
32-33

立法者与公意——卢梭思想初探

摘要:“立法者”历来就是卢梭研究的重要话题,同时也是卢梭学说容易招致误解的地方,有些学者认为立法者与人民主权、公意相互冲突。笔者梳理了卢梭学说中的立法者思想,分析了立法者的必要、立法者的职责、立法者的限定,提出立法者是为公意提取与稳定运行服务的,或说为实现人民主权服务的。
34-35

略论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新进展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始于邓小平理论的宗教观,发展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宗教观,完善于十六大以来的科学发展观的宗教观。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间,逐渐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宗教和谐观”。它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需要认真仔细研究。
36-37

孔子生死观研究

摘要:孔子对生死有其独特的视角与态度。在生死态度上,他以生为贵,强调乐生忘忧,以死为终,强调重丧哀死;在生死认知上,他由生观死,从群体意义上取决生死;从对生死的坦然,“名”与精神的不朽两方面达到对生死的超越。
38-39